大家好,之前講過一次發酵法,與一次發酵法相比,二次發酵法堆制時間更短,殺蟲、殺菌更徹底,培養料堆制質量更高,可使蘑菇增產下20%甚至更高。今天介紹一下室內床式後發酵法,要想知道具體怎麼做,就繼續往下看文章吧。
常規二次發酵的流程:
預溼→建堆→翻堆→進菇房→控溫後發酵→降溫翻格→播種
1.前發酵
通常在室外進行。此階段堆製程序與常規一次發醇法基本相同,只是翻堆次數和間隔天數有所減少。水分掌握澆足、溼透、少調的原則。採用分層建堆發酵方式時,整個前發酵過程需10~18天,翻堆不受時間限制,只要堆溫達到70℃就可翻堆。一般翻堆2~4次,翻堆時間間隔3~5天,最後一次翻堆後1~2天便可折堆進行後發酵。如果採用混合建堆發酵方式,前發酵時間可縮為6~10天;但是,對於僅需幾天就可完成一次發酵的培養料,就不需再進行後發酵。
前發酵結束時對培養料的質量要求:料的顏色大部分呈淡棕色,料內氨味稍濃,草料韌性較足,有較強的抗拉力,需用力才能社斷,培養料只有五六成腐熟。料內含水量要比常規堆料進房時高5%左右,即將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以用手緊握料,指縫間能擠出幾滴水為宜。料的pH值7.5-8.2,含氮量1.6%~1.8%。
2.菇房的消毒
用於後發酵的菇房密封程度要好,否則料溫、室溫不易控制。床架要結實牢固,以免放料後塌架。前發酵料進菇房之前的3-4天,要徹底清掃、消毒菇房,要特別檢查菇房是否漏氣,對漏氣部位採取措施密封。凡不能密封的菇房不宜使用。菇房消毒可採用藥劑燻蒸法,但培養料進菇房前1-2天,一定要打開門窗,排除毒氣。
3.培養料拆堆進菇房
最後一次翻堆後1~2天,當堆溫升到60℃~70℃時,應選擇晴天組織人力在2-3小時趁熱拆堆進菇房,操作時,既要抖松糞草、排除廢氣,又要注意避免熱量過多散失。培養料進菇房後,由上到下集中放在床架的中層,頂層和底層不要放料。料堆厚30~50cm,條壟式或平鋪式堆放均可,但必須儘量堆松,切忌壓實。厚度自上而下遞增。進料堆放完畢,立即封閉菇房所有門窗及拔風筒。
4.升溫
升溫過程主要通過人工加溫來實現,加溫方式有乾熱加溫和提熱加溫兩種。
①乾熱加溫:用若干個生旺的煤爐直接放人菇房內加遇。
但是,此加溫方法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弊端:
一是乾熱加溫由於使用明火,存在火災隱患;
二是加熱過程中菇房內充斥一氧化下一張等有毒氣體,嚴重時會引發人員傷亡事故;
三是乾熱加溫時的後發酵過程中,培養料水分蒸發損失多,易導致表層培養料幹化,影響後發酵均勻度;
四是火爐加溫時氧氣消耗大,室內氧氣不足會抑制有益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會影響培養料發酵質量。
②溼熱加溫:在菇房外,將燒沸的溼熱蒸汽直接送人菇房內加溫,不會產生上述乾熱加溫發酵中的問題。溼熱加溫不僅能保持良好的發酵狀態,而且由於溼熱殺菌效果優於乾熱殺菌還能有效提高後發酵的總體質量和安全性。土法可利用大約200升容量的汽油桶改裝成蒸汽發生爐灶,並通過直徑10cm的塑料簡製成管道向菇房內供應蒸汽。
但是,無論採用何種加溫方式,後發酵初始時都不要馬上加溫。應首先利用料內的微生物活動,讓培養料自身升溫。5~6小時後開始加溫,並在1-2天使料溫上升到60℃~62℃,保持6~10小時。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巴氏消毒,將料內有害病蟲殺死,但料溫不能升得太高,時間也不能過長,否則高溫放線菌大量繁殖,易造成培養料內的背養缺失。另外,高溫下許多有益微生物會被殺死或活力下降,易造成控溫階段的發酵無法正常進行。
5.控溫
升溫階段過後,要對菇房適當通風,並減少熱源,使料溫逐步降至52℃~50℃,然後保持4~6天,進行控溫發酵。控溫階段是後發酵的最主要階段。這一階段,對蘑菇生長有益的微生物得到了大量的繁殖,使培養料得到了充分的分解和轉化。在此階段,菇房要每天通風2次以上,每次10~30分鐘,使菇房內有充足的新鮮空氣。若溫度過低,易造成有害細菌大量繁殖而汙染培養料。後發醒時如遇到這種情況,可根據培養料的生熟程度,再進行一次巴氏消毒。控溫階段結束後,料溫的下降速度宜緩慢,不要強通風猛降溫,以防室外過多雜菌孢子隨冷空氣進入菇房。
6.降溫
控溫階段結束後,先停止加溫緩慢降低室溫,當料溫降至約45℃時,再先後打開上窗、中窗、地窗、拔風筒和門,使料溫降至常溫,後發酵即結束。
培養料後發酵成功的標誌:培養料顏色從淡棕色變為深棕褐色,有很多白色的嗜熱纖維分解菌布滿料層,培養料沒有氨味或其他異味,但有一股好聞的甜麵包香味。後發酵培養料適度腐熟的綜合指標應與一次發酵的培養料基本相同。
測溫時均要測料的中心溫度。測溫時人不得入室,否則會造成頭暈、休克,甚至死亡。可在室外製一竹竿溫度計,由室外插人料堆中心測溫。目前,在電子儀器商品還可以購到溫控探測器等新型測溫儀器。
以上就是蘑菇在栽培中其中一種發酵方法,希望可以幫到您,大家可以多多關注我們,之後還會帶來更多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