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沉澱-溶解平衡

2020-11-28 生物谷

第三節 沉澱-溶解平衡

  一、溶度積

  電解質的溶解度在每100g水中為0.1g以下的,稱為微溶電解質。在一定溫度下,當水中的微溶電解質MA溶解並達到飽和狀態後,固體和溶解於溶液中的離子之間就達到兩相之間的溶解平衡:

  s表示固體,根據化學平衡原理:

  [MA(s)]是常數,可以併入常數項中,得到

[M+][A-]=K[MA(s)]=Ksp  (2-8)

  式(2-8)表明:在微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溫度一定時,各離子濃度冪之乘積為一常數,稱為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用符號Ksp表示。

  對於MmAn型電解質來說,溶度積的公式是

[M]m[A]n= Ksp (2-9)

  須注意,式(2-9)中省略了離子的電荷。

  表2-7列出了一部分微溶電解質的溶度積。溶度積的大小取決於微溶電解質的本性,它隨溫度的升高而升稍微增大。

表2-7 一些微溶電解質的溶度積(18~25℃)

微溶電解質

Ksp

微溶電解質

Ksp

AgBr

5.0×10-13

Ca3(PO4)2

2.0×10-29

AgCL

1.8×10-10

Mg(OH)2

1.8×10-11

Ag2CrO4

1.1×10-12

Cu(OH)2

2.2×10-20

AgI

8.3×10-17

CuS

6.3×10-36

Ag2S

6.3×10-50

Fe(OH)2

8.0×10-16

Al(OH)3

1.3×10-33

Fe(OH)3

4×10-38

BaCO3

BaSO4

5.1×10-9

1.1×10-10

HgS(紅色)

4×10-53

CaCO3

2.8×10-9

PbS

8.0×10-28

CaF2

2.7×10-11

CaC2O4

4×10-9

 

  溶度積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所以它們之間可以互相換算。知道溶解度可以求出溶度積,也可以由溶度積求溶解度。不過由於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如同離子效應、鹽效應等,所以換算往往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只介紹不考慮這些因素時的簡單換算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能把它推廣應用到任意微溶電解質。

  應該指出:溶度積的大小與溶解度有關,它反映了物質的溶解能力。對同類型的微溶電解質,如AgCL,AgBr,AgI,BaSO4,PbSO4,CaCO3,CaC2O4等,在相同溫度下,Ksp越大,溶解度就越大;Ksp越小,溶解度就越小。對於不同類型的微溶電解質,不能認為溶度積小的,溶解度都一定小。如Ag2CrO4的溶度積(Ksp=1.1×10-12)比CaCO3的溶度積(Ksp=2.8×10-9)小,但Ag2CrO4的溶解度(6.5×10-5mol·L-1)卻比CaCO3的溶解度(5.29×10-5mol·L-1)大.因此,從Ksp大小比較溶解度大小時,只有在同類型的電解質之間才能直接比較,否則要通過計算,下面舉例說明溶解度和溶度積之間的換算。

  例6 25℃時,AgCL的溶解度是0.00192g·L-1,求它的溶度積.

  解: AgCL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43.3,AgCL飽和溶液的量濃度為:

  0.00192/143.3=1.34×10-5(mol·L-1)

  根據AgCL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A+]=[CL-]=1.34×10-5 mol·L-1

  所以AgCL的Ksp=[A+][CL-]=(1.34×10-5)2=1.80×10-10

  例7 25℃時, Ag2CrO4的溶解度是6.50×10-5mol·L-1,求它的溶度積。

  解: 根據Ag2CrO4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CrO42-]=6.50*10-5=mol.L-1

[Ag+]=2*6.50*10-5=13.0*10-5mol.L-1

  所以Ag2CrO4的Ksp=[Ag+]2[CrO42-]=(13.0*10-5)2*6.50*10-5=1.1*1012

  例8 18℃時,Mg(OH)2的Ksp=1.8×10-11,求它的溶解度。

  解: 設Mg(OH)2的溶解度為x mol·L-1,根據Mg(OH)2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Mg2+]=χmol.L-1[OH-]=2χmol.L-1

  Ksp=[Mg2+][OH-]2=χ.(zχ)2=1.8*10-11

  χ=1.65*10-4(mol.L-1)

  二、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

  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較多,這裡只討論有其它電解質存在時對溶解度的影響。

  (一) 同離子效應

  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加入含有同離子的強電解質時,微溶電解質多相平衡將發生移動。例如,在AgCL的飽和溶液中加入AgNO3,由於Ag+濃度增大,平衡將向生成AgCL沉澱的方向移動,即降低了AgCL的溶解度。這種結果也是同離子效應。反應如下:

  (二)鹽效應

  如果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加入不含同離子的強電解質,則微溶電解質的溶解度會增加。例如,AgCL在KNO3溶液中要比在純水中的溶解度大。這種結果稱為鹽效應。

  嚴格地講,溶度積應是電解質離子活度的乘積。以AgCL為例:

KspAg+.αc1=[Ag+].fAg+.[Cl-].fcl-

  由於在單純的AgCL的溶液中,離子強度極低,fAg+和fCl-均接近於1,所以

Ksp=[Ag+][Cl-]

  但是,當溶液中同時存在一定量KNO3時,溶液的離子強度大為增加,fAg+和fCL-都不接近於1,而是比1小。為了保持Ksp不變,[A+]及[CL-]都要相應增大,即AgCL的溶解度有所增大 ,這就是鹽效應的結果。

  三、沉澱的生成和溶解

在一定條件下,根據溶度積常數可以判斷微溶電解質沉澱能否生成和溶解。

  在某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各有關離子濃度冪之乘積稱為離子積。對於MmAa微溶電解質來說,溶液中[M]m[A]n稱為它的離子積它可以是任意數值,不是常數,因為並未註明是飽和溶液。離子積和溶度積兩者的概念是有區別的。①當溶液中[M]m[A]n<Ksp時,是未飽和溶液,如果體系中有固體存在,將繼續溶解,直至飽和為止;②當[M]m[A]n = Ksp時,是飽和溶液,達到動態平衡;③當[M]m[A] n>Ksp時,將會有MmAn沉澱析出,直至成為飽和溶液。以上三點稱為溶度積規則,它是微溶電解質多相離子平衡移動規律的總結。根據溶度積規則可以控制離子濃度,使沉澱生成或溶解。

  (一)沉澱的生成

  根據溶度積的規則,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如果離子積大於溶度積常數Ksp,就會有沉澱生成。因此,要使溶液析出沉澱或要使沉澱得更完全,就必須創造條件,使其離子積大於溶度積。

  例9 AgCL的Ksp=1.80×10-10,將0.001 mol·L-1NaCL和0.001 mol·L-1AgNO3溶液等體積混合,是否有AgCl 沉澱生成.

  解: 兩溶液等體積混合後, Ag+ 和CL-濃度都減小到原濃度的1/2.

  [Ag+]=[CL-]=1/2×0.001=0.005(mol·L-1)

  在混合溶液中,則[Ag+][CL-]=(0.005)2=2.5 ×10-7

  因為[Ag+][CL-]>Ksp,所以有AgCl 沉澱生成.

  例10 在0.1 mol·L-1KCL和0.1 mol·L-1K2CrO4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問AgCL和AgCrO4兩種微溶電解質,哪個最先產生沉澱?

  解:設混合液中產生AgCL沉澱時,所需[Ag+]為x mol·L-1,而產生Ag2CrO4沉澱時,所需[Ag+]為y mol·L-1;已知AgCL的Ksp=1.80×10-10,Ag2CrO4的Ksp=1.1×10-12.

  根據溶度積常數表達式,則

  因為x《y ,就是說產生AgCL沉澱時所需Ag+的濃度遠小於產生AgCrO4沉澱 時所需Ag+的濃度。所以,在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時,最先析出AgCL白色沉澱;只有溶液中[Ag+]達到3.3×10-6mol·L-1以上時,才能析出Ag2CrO4磚紅色沉澱。

  由此可見,溶液中有兩種以上都能與同種離子反應產生沉澱的離子時,最先析出的是溶解度較小的化合物,這就是分步沉澱。

  例11 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5×10-5 mol·L-1,問在0.01 mol·L-1Na2SO4溶液中BaSO4的溶解度是多少?

  解: BaSO4的Ksp =1.1×10-10,BaSO4在溶液中的離解平衡:

  設在0.01 mol·L-1Na2SO4溶液中BaSO4的溶解度為x mol·L-1,則[Ba2+]=x mol·L-1,[SO2-4]=(0.01+x) mol·L-1因為x值遠小於0.01,可以忽略不計,則(0.01+x)≈0.01,所以

  x×0.01=1.1×10-10

  x=1.1×10-8

  由此可見,在微溶電解質飽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離子的強電解質時,將使微溶電解質的溶解度降低,這就是前面所講到的同離子效應.所以,加入適當過量的沉澱劑,可以使沉澱更趨完全,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的.

  (二)沉澱的溶解

  根據溶度積原理,沉澱溶解的必要條件是溶液中離子積小於溶度積Ksp因此,創造一定條件,降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使離子積小於其溶度積,就可使沉澱溶解.

  使沉澱溶解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種:

  1.加入適當試劑,使其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

  大多數微溶氫氧化物都能溶於強酸.例如Fe(OH)3能溶於鹽酸.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H2O,使[OH]-減小,溶液中[Fe3+][OH-]3<Fe(OH)3的Ksp,使平衡向Fe(OH)3溶解的方向移動,即向右移動.若有足量鹽酸,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少數微溶氫氧化物能溶於銨鹽.例如Mg(OH)2溶於銨鹽的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NH3和H2O,使[OH-]減小,溶液中[Mg2+][OH-]2<Mg(OH)2的Ksp,使平衡向Mg(OH)2溶解的方向移動。若有足量銨鹽,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大多數微溶弱酸鹽都能溶於強酸,例如CaCO3能溶於鹽酸。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H2CO3,H2CO3不穩定,分解成H2O和CO2,CO2從溶液中逸出,使[CO2-3]減小。所以溶液中[Ca2+][CO2-3]<CaCO3的Ksp ,平衡向CaCO3溶解的方向移動。若有足量鹽酸,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2.加入適當氧化劑或還原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例如,在CuS沉澱中加入稀HNO3,因為S2-被氧化成單質硫,從而使溶液中[S2-]減小,所以溶液中[Cu2+][S2-]<CuS的Ksp,使CuS沉澱逐步溶解。反應如下:

3CuS+8HNO3=3Cu(NOa)2+2NO↑+4H2O+3S↓

  3.加入適當試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配合物。

  例如,AgCL沉澱能溶於氨水。反應如下:

  由於生成了穩定的[Ag(NH3)2]+,大大降低了Ag+的濃度,所以AgCL沉澱溶解。

  應當指出,在含有沉澱的溶液中,加入適當試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更難溶解於水的物質,這叫做沉澱轉化。例如,在PbCL2沉澱中,加入Na2CO3溶液後,又生成了一種新的沉澱PbCO3。反應如下:

  由於反應生成了更難溶解的PbCO3沉澱,降低了溶液中[Pb2+],使平衡向生成PbCO3沉澱的方向移動,所以PbCL2沉澱溶解。

  由此可見,在有微溶電解質固體存在的溶液中,只要有關離子積小於Ksp,這種微溶電解質就能溶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在有微溶電解質固體存在的溶液中加入某種物質,如能與微溶電解質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配合物、更難溶解垢物質或可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破壞了沉澱與離子間的平衡,可以促進微溶電解質的溶解或轉化。

相關焦點

  • 高二化學教案:《沉澱溶解平衡教學案》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二化學教案:沉澱溶解平衡教學案  第1課時 沉澱溶解平衡原理  [目標要求] 1.能描述沉澱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在一定溫度下,當沉澱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時,即得到AgCl的飽和溶液,如AgCl沉澱體系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為AgCl(s) Cl-(aq)+Ag+(aq)。由於沉澱、溶解之間的這種動態平衡的存在,決定了Ag+和Cl-的反應不能進行到底。
  • 高三化學教案:《難容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 高三化學教案:難容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要點掃描】  1、能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解決沉澱的溶解和生成、沉澱的轉化問題。根據平衡移動原理,對於處在水中的難溶電解質,只要不斷______溶解平衡體系中的相應離子,平衡就向 方向移動,從而使沉澱 。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溶解達到平衡;當溶質溶解的速率小於結晶的速率,析出晶體。當Qc<Ksp時,溶液不飽和,無沉澱析出;當Qc=Ksp時,溶液飽和,沉澱溶解處於平衡狀態;當Qc>Ksp時,溶液過飽和,有沉澱析出,直至溶液飽和,達到新的平衡。
  • 第三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第三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高分子化合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又合成了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很大的相對分子質量。如生物體中的蛋白質、核酸、糖原、澱粉、纖維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參考課件:3.4.1沉澱溶解平衡與溶度積
    參考課件,僅供參考,本節借鑑了廣州廣雅中學開放日的老師的教學思路,我做了調整。封面照片是2019.12.8在廣州動物園拍攝的照片:天鵝湖。
  • 第一章 溶液--第一節 溶解度
    第一節 溶解度   在一定條件(溫度、壓力)下,一定量的溶劑溶解溶質達飽和時,所含溶質的量稱為溶解度。任何一種表示濃度的單位都可用來作為溶解度的單位。因此,根據工作需要,溶解度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表示法,通常用一定溫度下,100克溶劑形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單位為克)表示。
  • 第三節 氧化還原滴定法
    第三節 氧化還原滴定法   一、概述   氧化還原滴定法是以氧化還原反應為基礎的滴定分析方法。氧化還原反應較為複雜,一般反應速度較慢,副反應較多,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氧化還原反應都能用於滴定反應,應該符合滴定分析的一般要求,即反應完全,反應速度快;無副反應等。
  • 乾貨| 平衡溶解度實驗基本程序和技術要求
    ,為科研人員對平衡溶解度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提供參考。 結論: 確定藥物的BCS 分類首先要測定藥物在生理pH 條件下的平衡溶解度,平衡溶解度的測定沒有公認的標準方法,通過對WHO 推薦的平衡溶解度試驗程序的詳細闡述,幫助我國廣大醫藥工作者更好的實施平衡溶解度試驗,對規範其在BCS 分類和生物等效性豁免中的應用具有一定指導和借鑑意義。
  • 細胞膜蛋白質提取方法 蛋白質沉澱法
    5.生成鹽複合物沉澱 用於多種化合物,特別是小分子物質的沉澱。   6.鹽析法 多用於各種蛋白質和酶的分離純化。   第一節 鹽析法   一般來說,所有固體溶質都可以在溶液中加入中性鹽而沉澱析出,這一過程叫鹽析。在生化製備中,許多物質都可以用鹽析法進行沉澱分離,如蛋白質、多肽、多糖、核酸等,其中以蛋白質沉澱最為常見,特別是在粗提階段。
  • 高考重要的考點——「沉澱」問題解答
    雖然生成了碘,但它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為可溶於水的 I3-,實際上水溶液中沒有沉澱,當然不寫沉澱符號。問題2.Fe+CuSO4=Cu+FeSO4,方程式中的銅不溶於水,為何不標沉澱符號「↓」?答:該反應在鐵的表面發生,生成的銅附著在鐵上,沒有沉在溶液的底,所以不寫沉澱符號。
  • 酸鹼滴定曲線與沉澱滴定曲線
    酸鹼中和反應存在的是水的電離平衡,沉澱反應存在的是難溶強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既然這樣曲線上的每一點都會反映對應的平衡常數關係。酸鹼滴定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對應:c(H+)·c(OH―)=KW;而上圖沉澱滴定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對應:c(Ag+)·c(Cl―)=KSP(AgCl)。
  • 高中化學選修四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原標題:高中化學選修四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九、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1、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見知識 (1)溶解度 小於 0.01g的電解質稱難溶電解質。 (2)反應後離子濃度降至1*10-5以下的反應為完全反應。
  • 第三節 氫鍵
    第三節 氫鍵   一、氫鍵的本質   氫原子與電負性很大、半徑很小的原子X(F,O,N)以共價鍵形成強極性鍵H-X,這個氫原子還可以吸引另一個鍵上具有孤對電子、電負性大、半徑小的原子Y,形成具有X-H…Y形式的物質。這時氫原子與y 原子之間的定向吸引力叫做氫鍵(以H…Y表示)。
  • 第三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
    第三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   最常用的同位素是α-32PdNTP,3HdNTP,及35SdNTP,多用缺品平移法、末端標記法,隨機引物延伸法和反轉錄標記法。在以mRNA製備cDNA時,同時摻入標記的脫氧核苷酸,制出cD-NA標記探針。
  • 第二節 酚
    第二節 酚   一、酚的分類和命名   酚的官能團是酚式羥基。   酚可以根據分子中所含羥基數目的不同分為一元酚、二元酚、三元酚等,二元酚以上的酚叫多元酚。   酚的命名是在酚字前加上芳環名稱,以此作母體標以取代基的位次、數目和名稱。
  • 第三節 胺基酸
    第三節 胺基酸   胺基酸是一類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化合物。因為它們中許多是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有些則直接用作藥物。   α-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 鋁電解槽中沉澱的形成及分析
    又由於電解槽的出鋁、熄滅陽極效應、更換陽極、提昇陽極框架等原因,也造成氧化鋁的沉澱。這些沉澱有的隨著槽內循環的鋁液被帶出繼續溶解,而有的就與電解質、鋁液一起凝結成塊,變成硬沉澱而沉積在槽底,這對電解槽的生產是不利的。通過X射線衍射對沉澱樣品進行了分析。
  • 免疫沉澱(IP)的常見問題及解答
    用於一般免染的抗體是否都可以用作免疫沉澱實驗? 答:抗體的性質對免疫沉澱實驗影響很大。抗體不同,和抗原以及Protein G或Protein A的結合能力也就不同。所以一般免染能結合的抗體未必能用於IP反應。一般來說,多抗是沉澱反應最好的選擇。另外,純化的單抗、腹水和雜交瘤上清液也可用於免疫沉澱。2. 為
  • 什麼是溶解氧,怎麼測量水中的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氣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的溫度都有密切關係。在自然情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動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通常記作DO,用每升水裡氧氣的毫克數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淨能力的一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