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沉澱-溶解平衡
一、溶度積
電解質的溶解度在每100g水中為0.1g以下的,稱為微溶電解質。在一定溫度下,當水中的微溶電解質MA溶解並達到飽和狀態後,固體和溶解於溶液中的離子之間就達到兩相之間的溶解平衡:
s表示固體,根據化學平衡原理:
[MA(s)]是常數,可以併入常數項中,得到
[M+][A-]=K[MA(s)]=Ksp (2-8)
式(2-8)表明:在微溶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溫度一定時,各離子濃度冪之乘積為一常數,稱為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用符號Ksp表示。
對於MmAn型電解質來說,溶度積的公式是
[M]m[A]n= Ksp (2-9)
須注意,式(2-9)中省略了離子的電荷。
表2-7列出了一部分微溶電解質的溶度積。溶度積的大小取決於微溶電解質的本性,它隨溫度的升高而升稍微增大。
表2-7 一些微溶電解質的溶度積(18~25℃)
微溶電解質
Ksp
微溶電解質
Ksp
AgBr
5.0×10-13
Ca3(PO4)2
2.0×10-29
AgCL
1.8×10-10
Mg(OH)2
1.8×10-11
Ag2CrO4
1.1×10-12
Cu(OH)2
2.2×10-20
AgI
8.3×10-17
CuS
6.3×10-36
Ag2S
6.3×10-50
Fe(OH)2
8.0×10-16
Al(OH)3
1.3×10-33
Fe(OH)3
4×10-38
BaCO3
BaSO4
5.1×10-9
1.1×10-10
HgS(紅色)
4×10-53
CaCO3
2.8×10-9
PbS
8.0×10-28
CaF2
2.7×10-11
CaC2O4
4×10-9
溶度積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所以它們之間可以互相換算。知道溶解度可以求出溶度積,也可以由溶度積求溶解度。不過由於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如同離子效應、鹽效應等,所以換算往往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只介紹不考慮這些因素時的簡單換算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能把它推廣應用到任意微溶電解質。
應該指出:溶度積的大小與溶解度有關,它反映了物質的溶解能力。對同類型的微溶電解質,如AgCL,AgBr,AgI,BaSO4,PbSO4,CaCO3,CaC2O4等,在相同溫度下,Ksp越大,溶解度就越大;Ksp越小,溶解度就越小。對於不同類型的微溶電解質,不能認為溶度積小的,溶解度都一定小。如Ag2CrO4的溶度積(Ksp=1.1×10-12)比CaCO3的溶度積(Ksp=2.8×10-9)小,但Ag2CrO4的溶解度(6.5×10-5mol·L-1)卻比CaCO3的溶解度(5.29×10-5mol·L-1)大.因此,從Ksp大小比較溶解度大小時,只有在同類型的電解質之間才能直接比較,否則要通過計算,下面舉例說明溶解度和溶度積之間的換算。
例6 25℃時,AgCL的溶解度是0.00192g·L-1,求它的溶度積.
解: AgCL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43.3,AgCL飽和溶液的量濃度為:
0.00192/143.3=1.34×10-5(mol·L-1)
根據AgCL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A+]=[CL-]=1.34×10-5 mol·L-1
所以AgCL的Ksp=[A+][CL-]=(1.34×10-5)2=1.80×10-10
例7 25℃時, Ag2CrO4的溶解度是6.50×10-5mol·L-1,求它的溶度積。
解: 根據Ag2CrO4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CrO42-]=6.50*10-5=mol.L-1
[Ag+]=2*6.50*10-5=13.0*10-5mol.L-1
所以Ag2CrO4的Ksp=[Ag+]2[CrO42-]=(13.0*10-5)2*6.50*10-5=1.1*1012
例8 18℃時,Mg(OH)2的Ksp=1.8×10-11,求它的溶解度。
解: 設Mg(OH)2的溶解度為x mol·L-1,根據Mg(OH)2在溶液中的離解:
溶液中應有
[Mg2+]=χmol.L-1[OH-]=2χmol.L-1
Ksp=[Mg2+][OH-]2=χ.(zχ)2=1.8*10-11
χ=1.65*10-4(mol.L-1)
二、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
影響微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較多,這裡只討論有其它電解質存在時對溶解度的影響。
(一) 同離子效應
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加入含有同離子的強電解質時,微溶電解質多相平衡將發生移動。例如,在AgCL的飽和溶液中加入AgNO3,由於Ag+濃度增大,平衡將向生成AgCL沉澱的方向移動,即降低了AgCL的溶解度。這種結果也是同離子效應。反應如下:
(二)鹽效應
如果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加入不含同離子的強電解質,則微溶電解質的溶解度會增加。例如,AgCL在KNO3溶液中要比在純水中的溶解度大。這種結果稱為鹽效應。
嚴格地講,溶度積應是電解質離子活度的乘積。以AgCL為例:
Ksp=αAg+.αc1=[Ag+].fAg+.[Cl-].fcl-
由於在單純的AgCL的溶液中,離子強度極低,fAg+和fCl-均接近於1,所以
Ksp=[Ag+][Cl-]
但是,當溶液中同時存在一定量KNO3時,溶液的離子強度大為增加,fAg+和fCL-都不接近於1,而是比1小。為了保持Ksp不變,[A+]及[CL-]都要相應增大,即AgCL的溶解度有所增大 ,這就是鹽效應的結果。
三、沉澱的生成和溶解
在一定條件下,根據溶度積常數可以判斷微溶電解質沉澱能否生成和溶解。
在某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各有關離子濃度冪之乘積稱為離子積。對於MmAa微溶電解質來說,溶液中[M]m[A]n稱為它的離子積它可以是任意數值,不是常數,因為並未註明是飽和溶液。離子積和溶度積兩者的概念是有區別的。①當溶液中[M]m[A]n<Ksp時,是未飽和溶液,如果體系中有固體存在,將繼續溶解,直至飽和為止;②當[M]m[A]n = Ksp時,是飽和溶液,達到動態平衡;③當[M]m[A] n>Ksp時,將會有MmAn沉澱析出,直至成為飽和溶液。以上三點稱為溶度積規則,它是微溶電解質多相離子平衡移動規律的總結。根據溶度積規則可以控制離子濃度,使沉澱生成或溶解。
(一)沉澱的生成
根據溶度積的規則,在微溶電解質溶液中,如果離子積大於溶度積常數Ksp,就會有沉澱生成。因此,要使溶液析出沉澱或要使沉澱得更完全,就必須創造條件,使其離子積大於溶度積。
例9 AgCL的Ksp=1.80×10-10,將0.001 mol·L-1NaCL和0.001 mol·L-1AgNO3溶液等體積混合,是否有AgCl 沉澱生成.
解: 兩溶液等體積混合後, Ag+ 和CL-濃度都減小到原濃度的1/2.
[Ag+]=[CL-]=1/2×0.001=0.005(mol·L-1)
在混合溶液中,則[Ag+][CL-]=(0.005)2=2.5 ×10-7
因為[Ag+][CL-]>Ksp,所以有AgCl 沉澱生成.
例10 在0.1 mol·L-1KCL和0.1 mol·L-1K2CrO4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問AgCL和AgCrO4兩種微溶電解質,哪個最先產生沉澱?
解:設混合液中產生AgCL沉澱時,所需[Ag+]為x mol·L-1,而產生Ag2CrO4沉澱時,所需[Ag+]為y mol·L-1;已知AgCL的Ksp=1.80×10-10,Ag2CrO4的Ksp=1.1×10-12.
根據溶度積常數表達式,則
因為x《y ,就是說產生AgCL沉澱時所需Ag+的濃度遠小於產生AgCrO4沉澱 時所需Ag+的濃度。所以,在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時,最先析出AgCL白色沉澱;只有溶液中[Ag+]達到3.3×10-6mol·L-1以上時,才能析出Ag2CrO4磚紅色沉澱。
由此可見,溶液中有兩種以上都能與同種離子反應產生沉澱的離子時,最先析出的是溶解度較小的化合物,這就是分步沉澱。
例11 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5×10-5 mol·L-1,問在0.01 mol·L-1Na2SO4溶液中BaSO4的溶解度是多少?
解: BaSO4的Ksp =1.1×10-10,BaSO4在溶液中的離解平衡:
設在0.01 mol·L-1Na2SO4溶液中BaSO4的溶解度為x mol·L-1,則[Ba2+]=x mol·L-1,[SO2-4]=(0.01+x) mol·L-1因為x值遠小於0.01,可以忽略不計,則(0.01+x)≈0.01,所以
x×0.01=1.1×10-10
x=1.1×10-8
由此可見,在微溶電解質飽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離子的強電解質時,將使微溶電解質的溶解度降低,這就是前面所講到的同離子效應.所以,加入適當過量的沉澱劑,可以使沉澱更趨完全,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的.
(二)沉澱的溶解
根據溶度積原理,沉澱溶解的必要條件是溶液中離子積小於溶度積Ksp因此,創造一定條件,降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使離子積小於其溶度積,就可使沉澱溶解.
使沉澱溶解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種:
1.加入適當試劑,使其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
大多數微溶氫氧化物都能溶於強酸.例如Fe(OH)3能溶於鹽酸.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H2O,使[OH]-減小,溶液中[Fe3+][OH-]3<Fe(OH)3的Ksp,使平衡向Fe(OH)3溶解的方向移動,即向右移動.若有足量鹽酸,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少數微溶氫氧化物能溶於銨鹽.例如Mg(OH)2溶於銨鹽的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NH3和H2O,使[OH-]減小,溶液中[Mg2+][OH-]2<Mg(OH)2的Ksp,使平衡向Mg(OH)2溶解的方向移動。若有足量銨鹽,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大多數微溶弱酸鹽都能溶於強酸,例如CaCO3能溶於鹽酸。反應如下:
由於溶液中生成了弱電解質H2CO3,H2CO3不穩定,分解成H2O和CO2,CO2從溶液中逸出,使[CO2-3]減小。所以溶液中[Ca2+][CO2-3]<CaCO3的Ksp ,平衡向CaCO3溶解的方向移動。若有足量鹽酸,沉澱可以完全溶解。
2.加入適當氧化劑或還原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例如,在CuS沉澱中加入稀HNO3,因為S2-被氧化成單質硫,從而使溶液中[S2-]減小,所以溶液中[Cu2+][S2-]<CuS的Ksp,使CuS沉澱逐步溶解。反應如下:
3CuS+8HNO3=3Cu(NOa)2+2NO↑+4H2O+3S↓
3.加入適當試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配合物。
例如,AgCL沉澱能溶於氨水。反應如下:
由於生成了穩定的[Ag(NH3)2]+,大大降低了Ag+的濃度,所以AgCL沉澱溶解。
應當指出,在含有沉澱的溶液中,加入適當試劑與溶液中某種離子結合生成更難溶解於水的物質,這叫做沉澱轉化。例如,在PbCL2沉澱中,加入Na2CO3溶液後,又生成了一種新的沉澱PbCO3。反應如下:
由於反應生成了更難溶解的PbCO3沉澱,降低了溶液中[Pb2+],使平衡向生成PbCO3沉澱的方向移動,所以PbCL2沉澱溶解。
由此可見,在有微溶電解質固體存在的溶液中,只要有關離子積小於Ksp,這種微溶電解質就能溶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在有微溶電解質固體存在的溶液中加入某種物質,如能與微溶電解質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配合物、更難溶解垢物質或可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破壞了沉澱與離子間的平衡,可以促進微溶電解質的溶解或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