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也是一種共贏。

2020-10-10 紫藤花芳妮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看到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和睦相處,共同生活。今天我來向大家分享一件「鳥鼠同穴」的稀奇事。

在遙遠的新疆天山,那兒除了有巴布魯克草原裡的天鵝,還生活著無數種叫不出名字的小動物。由於那兒人跡罕至,又有終年積雪封頂的天山諸峰,所以,那兒的小動物們幾乎都是在原生態中快樂地生活著。

可是,就在這天高地遠、渺無人煙之地,竟然真的存在著先人們在史書上記載的「鳥鼠同穴」的稀奇事。那種鳥叫山靈,是一種類似於百靈或雲雀之類的鳥兒。其體型有家雀的兩倍大,身上覆蓋著花羽毛。與它同住一穴的鼠叫黃鼠,體形大約比鼬要小,比田鼠要大。

在那個地方的草叢裡到處可以看見一座座拱起的小鼠山。這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鼠山,就是這些山靈與黃鼠共有的「家」。別看這些鼠洞從外表看起來都不咋樣,可在地下卻如迷宮一般,洞洞相連,四通八達。

天上飛的山靈為什麼要入住地下黃鼠的洞穴呢?因為這裡沒有樹木,山靈找不到安全的地方做窩。沒有辦法,它們就只能與那些在地下做窩的黃鼠爭地盤,搶佔它們的洞穴為巢。

起初,那些黃鼠並不甘心自己的地盤被佔,雙方也展開了一些激烈的爭鬥。可鬥來鬥去,山靈最終還是入住了黃鼠的地下洞穴。而爭鬥無果的黃鼠也只好忍氣退讓。

不過,黃鼠在萬分不情願地容忍這個霸道的房客入住時,卻發現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山靈竟然可以有效地幫助它們預防某些天敵的入侵。比如有一種菜花蛇,它是黃鼠的頭號天敵。當黃鼠單獨遇它時,因為黃鼠的視力不濟,而花蛇的保護色又實在難以識別,黃鼠常常會遭其毒手。但山靈就不同了:它們的眼力相當不錯,再加上它們的反應敏捷,所以能及時發現菜花蛇。

當山靈與黃鼠共處一穴時,每逢一些天敵來犯,山靈總是憑著出色的眼力,事先像一架預警機一樣喳喳亂叫,以示有變。眼力不濟的黃鼠聞訊後,就趕緊招呼親友們入洞。那些天敵常常是貪心而來,敗興而歸。

因為山靈的入住,黃鼠洞的安全係數有了空前的提高。它們再也不用害怕一些天敵會在自己的家門口搞突然襲擊的小動作了。黃鼠在與山靈的那段痛苦的磨合中,驚奇地發現一個自己從來都不知道的秘密:容忍別人的存在,也可以於自己有利。

這兩種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動物竟然不可思議地和平共處在同一個洞穴裡,從而形成山腳下的一道耐人尋味的奇觀。

共生,也是一種共贏。其實,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當你為別人打開一扇方便之窗時,也就為自己開啟了一道方便之門。「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合作,就會取得1+1大於2的效果。與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友友們,你們有這樣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經歷嗎?

相關焦點

  • 鑫方盛30周年「賦能聚力共生共贏」慶典活動成功舉辦
    2019年5月18日-5月20日,以「賦能聚力·共生共贏」為主題的鑫方盛控股集團30周年慶典活動在北京東方美高美國際酒店成功舉辦,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執行理事長張東立、中國五金交電化工商業協會理事長朱仁和、全國工商聯五金機電商會名譽會長朱文江等協會領導,鑫方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芳期、總經理汪焰林、營銷總經理周建梁、商品總經理郝曉雷等集團高層共同出席了此次慶典活動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
  • 打造全域全方位合作的央地共建典範 攜手繪就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嶄新...
    打造全域全方位合作的央地共建典範 攜手繪就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嶄新篇章 2020-11-28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甘蔗」也能兩頭甜 從自有品牌矩陣看京東的共贏共生之道
    對於推出自有品牌的原因,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京東在電商行業逐漸進入用戶存量競爭時代的一種「新打法」。這個原因當然是對的,但卻未必是全部。01為何是京東?以京東京造為例,它提出的理念是——高端商品的大眾化,大眾商品的品質化。這個理念,很明顯看出是對於消費升級的一種順應。
  • ​人菌共生,是「生命的邀約」
    ​人菌共生,是「生命的邀約」人菌共生,是自然界關於「生命的邀約」的傑作,也是嬰兒對飲食模式記憶的開始,因為「菌腦」儲存著人們對食物的原始記憶。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菌心說角度而言,不妨可理解為一方水土養一方菌,然後腸道菌群在人體胃腸道裡邊如同「飢餓·發動機」一樣,每天一日三餐發動著人體的飢餓與攝食需求,用來既養菌、又養人,體現出人菌共生、人菌共贏的巧妙自然設計。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然而,綠藻進入蠑螈卵內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寄生關係,而是卵囊中的綠藻為蠑螈胚胎提供氧氣,綠藻也從胚胎排洩物中獲得所需的氮。因此,這是一種互利共生。為什麼綠藻會進入斑點蠑螈的胚胎細胞?研究人員認為,綠藻進入成年蠑螈生殖細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斑點蠑螈胚胎中的綠藻可能來自蠑螈的親本,這是一種垂直傳播;另一種可能是蠑螈從環境中吸收藻類,或者藻類鑽入蠑螈體內。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然而,綠藻進入蠑螈卵內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寄生關係,而是卵囊中的綠藻為蠑螈胚胎提供氧氣,綠藻也從胚胎排洩物中獲得所需的氮。因此,這是一種互利共生。為什麼綠藻會進入斑點蠑螈的胚胎細胞?研究人員認為,綠藻進入成年蠑螈生殖細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斑點蠑螈胚胎中的綠藻可能來自蠑螈的親本,這是一種垂直傳播;另一種可能是蠑螈從環境中吸收藻類,或者藻類鑽入蠑螈體內。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 是共生還是奴役?與螃蟹共生的海葵,吃不飽還被撕裂成兩半
    是共生還是奴役?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這些動物體內有數以億計的共生細菌,其中,這些共生細菌的重量可達到管棲蠕蟲體重的60%,通過氧化從海底熱液中噴出的H2S獲取能量,並從海水中獲取氧O2,然後和二氧化碳CO2進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機物,為蠕蟲提供養分。海底熱液口周圍的貝類體內共生細菌也是通過氧化H2S和H2獲取能量和養分提供給與之共生的貝類。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徑和法則。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我們習慣性於主客體關係,以我為主或是共贏關係,但是當你要共生時,需要互為主體。你必須確定別人也是獨立的、你也是獨立的,他有主體的需求、你也有主體需求,這個時候才可以共生。第二,整體多利性。共生有四種情形:一種互利共生,大家都能夠有共享的利益;二是偏利共生,一部分人能得到利益,但是一部分人得不到;三是偏害共生,自己得到好處,但另外一方有損失;四是吞噬替代,乙方被吞噬掉、被替代掉。
  • 動物界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大型食草動物因為自身的原因,行動較體型小的動物遲鈍笨重,機動性不高,我認為這種情況下就衍生出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我覺得牛椋鳥和絕大多數大型食草動物就是這樣一種互利共生關係,大型食草動物為牛椋鳥提供食物,而牛椋鳥負責放哨提前察覺食肉動物帶來的危險。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通俗地說,共生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的現象,也就是生物領域兩種及兩種以上生物或其中一種生物離開其他生物而不能獨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如小丑魚和海葵、蘭花和蘭花蜂等。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社會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生物界共生的現象,如生產與消費。
  • 面對只獲利不付出的「騙子」,互利共生群落物種如何應對?
    自然對健康的關係也有自己的界定,比如人們熟知的互利共生關係(即物種之間的合作共贏)。植物和傳粉者之間的互動就是共生關係的實例——蜜蜂幫助蘋果樹傳粉,自己也得到花蜜作為「酬勞」。但是是什麼使這些共生關係能夠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呢?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結合國內外關於人體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腸道菌群與慢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從生命起源與協同進化的角度考慮,提出需要正視微生物本身應有的生存空間與生存邏輯,辯證分析並重構人與病毒、人與菌群之間的平衡關係,從人菌共生、人菌共贏的角度出發,通過改善人體共生微生態環境,提高人體免疫力,為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新思路。
  • 葛劍平委員:用共生理念引領京津冀協同前行
    共生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即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由於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從生態學角度,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匹配與發展。簡言之,就是和諧共生。
  • 不同而和 讓文化和文明共生共長
    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也是由多個國家民族不同組成,由此組成一個共生共榮的文化體、文明發展體。所謂中西合璧,一帶一路,正是本著這條軌跡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發表演講時強調:「我認為,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的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歷史,更有不同的文明發展歷程,我們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填平地域溝壑。否則,文化和文明的距離永遠不會相向而行。
  • 日解析一種軟體貝類共生微生物全基因序列
    記者陳超  本報東京5月16日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15日公布,他們對於一種名為CalyptogenaokutaniiKojimaandOhta的軟體貝類化學合成共生微生物的全基因序列進行了解析,了解了其遺傳基因特徵。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在我們看來,共生就是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共生有機體,城市就是一個複雜的人、自然和建成環境之間的共生體,不但是一個共治共生的社會生態,而且,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