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也指大白話。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包括俚語、諺語和口頭常用的成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讓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俗語發展歷史悠久,使用範圍也比較廣泛,不同的人對俗語有著不同的理解。「俗語」一詞,始見於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這裡的「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

俗語發展久遠,在這其中也形成了一些互相矛盾的俗語,在某種程度上為大學辯論賽提供了很好地題材,在了解完俗語的形成,發展後,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相互矛盾的俗語吧。
百善孝為先與忠孝難兩全
百善孝為先,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而忠孝難兩全則可參考韓愈的《送汴州監軍俱文珍》一詩,這兩句話,前者是為了告訴人們為人做事孝道是根本,以孝為先,先愛父母,再愛別人。而後者則是在一個人面對報效國家與承歡膝下時出現的兩難抉擇,報效祖國,意味著徵戰沙場,將生死置之度外,就無法時刻注意到父母的情況,而守在父母身邊,又代表無法去拋頭顱,灑熱血,故而有此對比。
兔子不吃窩邊草與近水樓臺先得月
兔子不吃窩邊草,出自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本意是與鄰為善,不要在家門口上做壞事,後來經過口口相傳和字面意思的曲解,現多用於表示男女關係之間不對熟人下手,也就是所謂的好朋友不適合成為戀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出自蘇麟自薦詩中,全句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表示由於接近而搶先得到某種便利。
寧可玉碎不為瓦全與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前一句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意為寧願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也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語義決絕,不留餘地。後一句用來說明只要還有生命,就還有將來和希望 ,出自明朝小說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一書,適合用來勸誡他人保留後路,做長遠打算,是一個較為圓滑的俗語。

車到山前必有路與不撞南牆不回頭
前者與船到橋頭自然直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事到臨頭就會出現解決的辦法之意,是一種用來寬慰他人的說法,但不一定有科學依據,做事之前還是要持有一顆未雨綢繆的心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認真負責。後者則與『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等語義相近,多用來說一個人做事固執己見,不聽別人的意見。
像這樣的俗語其實還有很多,但是深入了解之後其實會發現一部分看似相互矛盾的俗語,兩者之間卻並沒有多大的關聯,而這些矛盾的俗語存在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發展的產物。這些俗語之間是否相互矛盾,就要看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去理解這些俗語,畢竟不同的立場總會有不同的看法。
那麼讀者們還知道哪些相互矛盾的俗語呢,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