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在許多人眼裡,這是災難的代名詞。影視作品中,現實生活中,只要聽到核電站這個詞,都伴隨著事故的發生。但核電站在如今,已經是非常成熟、安全的發電設施。我國目前運行核電站47座,在建11 座,計劃中43座。在沿海地區,核電廠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核電站
這種耗能較低,不會造成汙染的新生能源,越來越受到各國廣泛的關注,但歷史上核電站核洩漏導致的事故確實不少,在1999年日本東海村發生的核臨界事故,在其歷史上算是最嚴重的核災難之一,這次事故直接導致兩名工作人員受到過量輻射死亡,數百人健康也受到波及。
日本JCO核料處理廠
1999年9月30日上午10時35分左右,在日本茨城縣那珂郡東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廠內,三名工人正在做硝酸鈾醯倒入沉澱槽的工作,當時領班的工作人員在隔壁辦公室內,沒有參與操作。另外兩名人員在倒入硝酸鈾的同時,沉澱槽中突閃藍光,同時輻射檢測器開始報警。
臨界事故發生,臨界事故是指核反應堆發生鏈式反應導致功率失常激增引起的事故。也就是說在沉澱槽中發生了核裂變反應,大量中子射線衝散出來,直擊兩名操作人員,同時輻射報警器發出刺耳響聲。
當時在工作的三名人員,都看到了沉澱槽中冒出的藍光,特別是兩個在進行灌注操作的兩名工作人員。一名是扶著漏鬥的大內久,時年35歲,另外一名是正在倒著溶液的筱原理人,時年40歲。臨界事故發生速度過快,但其輻射範圍較小,大部分中子射線集中在這兩名離得較近的人。
大內久由於扶著漏鬥,距離輻射源0.65米,受到的輻射最多,大概是16~23Gy;筱原理人距離輻射源1米,受到輻射大概有6~10Gy。大內久遭受的輻射量,是正常人一年內接受正常輻射量的兩萬多倍,早早超過了正常值。
事故發生後,該企業工作人員立即撤離,消防員、醫生也立即到達現場,附近350內的居民也開始撤離。
醫務人員趕到現場,首先把三名離輻射源最近的人轉移到了國家放射科學研究所。
剛開始,兩名離的最近的工作人員,大內久和筱原理人並沒有表現出非常嚴重的病症。仿佛沒有受到多嚴重的輻射一樣,只是表麵皮膚感覺上受到了一些輕微的燒傷,伴有些許紅腫,主要是意識非常清醒,貌似是比較健康的狀態。
但好景不長,輻射貫穿人體,主要攻擊的就是人體染色體,原本規律排列的染色體,現在亂作一團。由於沒有染色體的支撐,細胞就沒辦法複製分裂,新陳代謝無法健康進行。老細胞持續死亡,沒有新細胞接替工作,人體各個組織會出現最壞的情況。
細胞沒有辦法新生,老細胞持續死亡,就讓大內久的身體無法延健康。不出一周的時間,大內久的白細胞數量已經降到了正常人的十分之一,醫生為了延續他的生命,決定移植他妹妹的白細胞給他,不過需要10天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隨後的幾天,大內久的皮膚開始自動脫落,身上粘著的紗布,撕掉就帶走一塊皮肉,只能不停地往他身上貼紗布,防止體液流出。同時肺部開始積水,呼吸越來越困難,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10天的時間終於到了,好消息是妹妹的白細胞移植成功,但短短一星期之後,病情再次惡化,新的白細胞也逃不過染色體損壞的命運。隨後大內久全身器官不斷衰竭,每天身體損失水分超過10升,大量出血和大量輸血,對於心臟的負擔太大,他必須保持120次的速度,才能保持血液的平衡,每天相當於躺在病床上跑著馬拉松。
入院第59天,大內久心臟驟停,但一番搶救之後,還是恢復了生命體徵。但他的大腦、腎臟等器官,都已經無法正常工作。人也已經完全沒有了意識,只能聽天由命,基本生命體徵全靠機器維持。
第81天,醫生和家屬商量,如果大內久再次停止心跳,將不再進行搶救。
第83天,大內久在被妻子、兒子探望之後,停止了呼吸。
事故8天、事故26天
時經83天,身體壯實的大內久,依然沒有逃過核輻射的危害,大量的輻射讓他的體內細胞無法再生,身體日漸破碎,最終只有心肌細胞一直保持著活力,而心臟不怕輻射這一發現,也為後來的科學技術提供了方向。他的同伴在救治的第221後死亡,離的最近的兩名工作人員,都沒有逃過輻射的魔爪,但在辦公室待著的這名領班人員,最終健康出院,並沒有受到很大危害。
心肌細胞
據事故調查,加工廠和工作人員,都存在著嚴重的失誤。按照正規操作流程,原料的溶解過程,應當在溶解塔中完成,由於私自改規定,這個流程變成了在鋼製水桶中進行。
而最終距離1米和2.6米的兩名工作人員死亡,距離65米的工作人員健康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