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夏天是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高溫天氣,蒼蠅滋生,食物易變質,水源易汙染,常常導致「病從口入」。為此,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旭平應邀來到「專家會客廳」,帶來幾種常見腸道傳染病的預防知識。
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的細菌有沙門菌屬、葡萄球菌和嗜鹽菌,肉類、乳類、蛋品易受汙染。其發病以發熱、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最為常見;葡萄球菌則主要汙染澱粉類如剩飯、糕點,也可汙染牛奶、魚、肉類等,在20℃—22℃放置5小時,就可以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患者可在數小時後發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另外,7、8月份是致病性大腸桿菌暴發的季節,其多與未煮熟的牛肉有關。
細菌性痢疾由痢疾桿菌所致,痢疾桿菌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37℃,在水果、蔬菜中能生存10天,牛奶中生存24天,不耐熱,加熱至60℃10分鐘即死。患者有發熱、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症狀;另外一種發病如中毒型,多見於2—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可突然高熱,很快出現昏睡、昏迷,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
霍亂由霍亂弧菌引起,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夏季是流行季節。霍亂弧菌在海水可存活10—13天,在冰箱的鮮肉、魚蝦、牛奶中可存活1—4周不等,在室溫下的蔬菜裡可存活1—5天。
其他腸道傳染病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甲型、戊型肝炎,其流行是通過水或食物的汙染引起的;傷寒是夏秋季多發的消化道傳染病,傷寒桿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的糞、尿排出後通過汙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及蒼蠅等傳播,除胃腸道表現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外,還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發熱、皮疹、肝脾腫大等。
防止被這些細菌感染的辦法就是注意衛生,加強飲水、飲食衛生;消滅蒼蠅,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不飲生水,不吃變質食物及不潔瓜果;吃海鮮應燒熟煮透;妥善保存食物,生、熟食物分開。一旦發生腹瀉、嘔吐、腹痛等現象,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接受適當治療。
專家檔案
:陳旭平主任1986年畢業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系。在治療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在國家、省、市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現為中華醫學會成都市消化專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