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沙門氏菌和胞內勞森氏菌感染造成的豬腸道菌群改變

2021-03-05 pig333世界豬業之窗

Klaudyna A. Borewicz , Hyeun Bum Kim , Randall S. Singer, Connie J. Gebhart, Srinand Sreevatsan, Timothy Johnson, Richard E. Isaacson. Changes in the Porcin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Response to Infection with Salmonella enterica and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PLOS One. October 13, 2015. Doi:10.1371/journal.pone.0139106.

腸道沙門氏菌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表明腸道沙門氏菌是一種可造成腸道菌群組成改變的病原體。近期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法國豬場)發現腸道沙門氏菌和胞內勞森氏菌之間存在統計上顯著相關。

本研究對比了鼠傷寒沙門氏菌和或胞內勞森氏菌攻毒豬和未攻毒豬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主分量分析表明攻毒任一病毒可破壞結腸和盲腸腸道菌群組成。攻毒豬間的微生物組成相似,但與未攻毒豬的菌群組成不同。攻毒豬的厭氧桿菌,片球菌,普氏菌屬,假丁酸弧菌屬呈統計學顯著增加。為了確定此種改變是否為實驗攻毒豬所特有,我們確定了自然感染腸道沙門氏菌豬的糞便微生物組成。與不排毒或偶爾排毒的豬相比,經常排毒豬的糞便微生物組成類似。

對比自然感染和實驗室感染豬的細菌顯示,9個屬的細菌顯著不同,且每一個都在2組之間表現出顯著的增加或降低。故不論實驗室感染或人工感染腸道沙門氏菌,豬的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相似。

來源:PIG333 獨家

【聲明】:版權文章 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
    但是,正如都靈大學和義大利食品生產科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所證明的那樣,黑水虻蟲粉(BSFM)也可以對斷奶仔豬產生積極的腸道好處。研究小組成員最近在《動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飲食中的黑水虻膳食對盲腸微生物群和小腸粘蛋白動力學以及斷奶仔豬免疫細胞浸潤的影響」的研究。黑水虻蟲粉可以對大腸和小腸中的微生物群產生積極影響。
  • 鼠傷寒沙門氏菌的腸道限制需要caspase-1和11上皮內炎性小體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鼠傷寒沙門氏菌的腸道限制需要caspase-1和 caspase-11上皮內炎性小體。 本研究中考察了炎性小體效應子caspase-1和caspase-11在小鼠腸上皮細胞(IECs)腸漿液型鼠傷寒感染沙門氏菌中的作用。
  • 一文讀懂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並不是指一種細菌,而是一大群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內的相似細菌的統稱,隸屬於腸桿菌科。沙門氏菌為兼性厭氧微生物,菌體大小為 (0.7-1.5) μm × (2.0-5.0) μm,菌體周身有鞭毛,大多數有菌毛、無芽孢,一般無莢膜,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於君等GUT發文:高膽固醇讓菌群變壞,如何一步步促肝癌?| 熱心腸日報
    );② 腸道菌群組成隨疾病進展改變,4個OTU逐漸增加,多個梭菌屬OTU富集,而雙歧桿菌屬和擬桿菌屬等在HFHC小鼠和高膽固醇患者中缺乏;③ 膳食膽固醇誘導菌群代謝物改變,牛磺膽酸增加、3-吲哚丙酸減少,促進了肝細胞的脂質積累和增殖;④ 糞菌移植試驗證實膽固醇誘導的菌群失調可促進上述肝臟病變和炎症;⑤ 降膽固醇藥可恢復菌群失調,預防NAFLD相關HCC。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縱向來說,菌群形成三個生物層:最深層是膜菌群,菌群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主要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為腸道共生菌,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層為消化鏈球菌、糞桿菌、韋榮球菌和優桿菌等厭氧菌;表層為腔菌群,可在腸腔內遊動,主要為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需氧和兼性需氧菌。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但話又說回來,在歐、美、澳洲國家,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特別是在溫帶、寒帶國家像比利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導致細菌性感染排位第三的致病菌,超過志賀氏桿菌,僅次於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1)。
  • 腸道菌群 | Science專刊:決定你健康狀況的"第二基因組"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者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對人體微生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它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改變它們?豐富的腸道共生微生物能協助宿主抵抗多種病原菌的侵襲。這些共生微生物通過產生防禦素、短鏈脂肪酸和膽汁酸鹽等物質刺激免疫激活,產生的代謝物質間接幫助宿主抵禦腸球菌、李斯特菌、艱難梭菌和大腸桿菌的感染。它們還能通過自身產生的營養物質和細菌素等防禦物質直接作用於病原菌,幫助宿主抵禦沙門氏菌和擬桿菌的感染。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02、腸道微生態紊亂增加膿毒症風險腸道微生態由諸多細菌菌群共同組成,稱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可以分為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破壞會引起機體的一些病變。新生兒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腸道就會出現一些菌群,包括厭氧菌群。這些菌群會保護機體,使其免受其他菌群的影響。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腸菌移植(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一種通過移植健康供體腸道菌群至患者胃腸道內,重建腸道菌群的一種新興治療方法,其對於機體腸道菌群正常結構的恢復、調節內環境穩態、治療多種疾病的療效已得到多項研究結果證實[5, 6, 7]。本文總結了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為未來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正常菌群主要是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組成,厭氧菌佔多數 (99% ) ,其中又以類桿菌與雙歧桿菌為多,佔總菌數的90%。目前已認識的種群最少包括 50個菌屬的400~500個菌種 ,總數約1014。
  • 連鎖酒店菌群超標?盤點那些常見的致病菌
    [4]巧合的是,當年的「引文桂冠獎」頒發給了華盛頓大學的Jeffrey I.Gordon教授[5]——他長期研究腸道菌群與健康的關係,而所有人的腸道裡都有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的學名叫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因為它是埃舍裡奇(Theodor Escherich)無意中發現的。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3歲以後,腸道菌群組成趨於穩定,並在健康成年人體內保持相對穩定,主要由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組成。在老年人(65歲)中,腸道菌群再次發生劇烈改變。另外,腸道菌群還會被各種條件影響,其中既包括外部條件如分娩方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藥物使用等,也包括內部因素如基因、健康狀態等。本文並沒有逐一討論這些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素。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A)向下,CNS通過影響營養的可用性飽食信號肽,影響腸功能和神經通路的內分泌物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組成。皮質醇的HPA軸釋放調節腸道運動和完整性。免疫途徑(細胞,細胞因子和sIgAs)可以開啟,用以響應腸道功能的改變。內分泌和神經通路還可以調節來自特化腸上皮細胞的分泌,包括潘氏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它們的分泌產物影響菌群的存活和居住環境。
  •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3 22:37:36 瑞典哥德堡大學Fredrik Bckhed研究團隊揭示出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改變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今年 4 月,《自然》雜誌報導一項新研究:腸道細菌可以導致癌症。這是怎麼回事?別驚,今天就來聊一聊腸道菌群和癌症。01.腸道菌群:人體真正的 " 主宰者 "?此前,通過糞便體外培養,科學家已陸陸續續發現幾百種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
  • 網紅餐廳檢出大腸菌群!小心,你家也可能有!
    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汙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腸菌群一般被作為食品被糞便汙染的指示菌,是衡量食品衛生狀況的重要微生物指標。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