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CEO在努力把人類物種升級為星際物種

2020-12-04 歡樂樂不斷V

埃隆·馬斯克曾說:「讓一百萬人生活在火星,這是一個讓人振奮且吸引人的未來。我覺得這是你早上起床後想要繼續奮鬥的原因。你為什麼想要活下去?目標是什麼?是什麼在激勵著你?你對未來有什麼嚮往?如果未來沒有星際遷移,如果這不是我們將要擁有的未來,那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沮喪。」

人類生活的便利得益於科技進步,而對全人類生存的憂患意識,埃隆·馬斯克的第一反應就是用科技解決危機,他最大的目標是用SpaceX發射火箭將人和貨物運往幾十個太空基地,為未來的火星移民做準備,讓人類將成為星際物種。

縱觀科技發展的軌跡,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有相對應的作用和價值;近代史中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巨大成就舉不勝舉,但好像沒有中國人的名字:

1、尼古拉斯·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始人;

2、伽利略奧·伽利略(1564~1642)物理學大王;

3、艾薩克·牛頓(1643~1727)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

4、詹姆斯·瓦特(1736~1819)1776年製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

5、麥可·法拉第(1791~1867)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研究電流通過溶液時產生的化學變化,提出了法拉第電解定律;

6、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生物物種進化論的科學確立者;

7、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炸藥的發明者;

8、託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47~1931)發明電燈;

9、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猶太血統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的創始人;

10、馬克思·普朗克(1858~1947)近代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人;

11、威爾伯·萊特(1867~1912),奧維爾·萊特(1871~1948),飛機發明者;

12、瑪麗·居裡(1867~1934)法國籍波蘭裔物理學家、化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种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得諾貝爾獎,被譽為「鐳的母親」;

1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於1915年完成了被公認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的廣義相對論;

14、約翰·洛吉·貝爾德(1888~1946)1925年10月2日,他終於製造出了第一臺能傳輸圖像的機械式電視機;

15、約翰·阿塔那索夫:(1903~1995)。1939年第一個發明現代電子計算機的人;

我們生活中的經常使用的物品,都來源於以上科技發明。

馬斯克10年前夢想擁有一個由上千座太陽能充電站和往來行駛的電動車組成的交通系統,這個目標正在進行;2020年4月23日,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今年第三次Starlink發射,SpaceX獵鷹9號搭載著60顆星鏈衛星,緩緩升入天空;不管他的大火箭理想是否能實現,但只要他在為科學而努力,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而中國的專家、教授、企業、社會此刻在考慮科技嗎?在研究科學嗎?在搞發明創造嗎?我們此刻,還在一味的建房子和幹一些沒有附加值的產品!甚至還在為我國城市家庭均資產達到161.7萬而沾沾自喜!

華為事件目前還在持續,還在為科技如履薄冰;馬斯克還在為憂慮人類的滅絕而發射大火箭,而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兩大類人也在如履薄冰,一類是還在憂慮房子什麼時候能賣出去的房地產商,一類是房貸要還到60歲的貸款戶,我們的工作重點什麼時間能轉移到科技的進步!

中國近代史在科技上吃了太大的虧,但好像我們已經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相關焦點

  • 震驚:人類物種老化危機
    在《新華文摘》2020第11期上讀到一篇讓人驚醒的科普文章《人類物種老化危機》。1、地球是個「封閉體系」,除了接受太陽光能和少量隕石外,與星際空間並沒有什麼物質交換。如果把整個地球看作一個封閉的球形「生態缸」,並把整個人類當作一個「巨生命體」,那麼這個巨生命體全部的新陳代謝活動都在這「球形生態缸」之中完成。
  • 新物種實驗:不是物競天擇,而是順勢而為
    現在,他要搞一場新物種實驗,吳曉波頻道也是發起機構。物種之新,與行業無關,有關的是基因的再造,譬如通用汽車與特斯拉汽車,計程車公司與滴滴、Uber,外賣公司與美團、餓了麼。吳聲的想法是,向全國徵募幾家公司——最好你是特「傳統」的行業,用他和他的專家團隊的能力,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它們打造成「新物種」。這個行動,聽上去就很熱血。
  • 賺錢為幫地球物種移民火星,特斯拉CEO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美國時間1月7日,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坐擁超過1850億美元財富,取代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成為全球首富。特斯拉在資本市場中的良好表現讓馬斯克在成為億萬富豪後,馬斯克在推特解釋,愛財的原因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其實他可以用來休閒的時間很少,也沒有度假屋或者別墅那樣的東西。
  • 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曾希望我們把地球的一半留給野生動物,這也算是我們為避免第一次人為的大規模滅絕所做出的一部分努力。地球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大小並不是一切。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衰落,由於人類的肆意侵蝕,這個世界上無數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即將耗盡。
  • 全球日確診60萬,人類物種的滅頂之災?
    身為智人的後代現代人類,在病毒面前仍然是無法抵抗,在冰河世紀下生存下來,戰勝過比自己強大的尼安德特人,跨過山河海洋到達澳洲大陸,無數山洪爆發河水泛濫,經歷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及戰爭。今年把本世紀發生的「大事」都發生了一遍,對於我們人類這物種或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 甲殼素:建造火星住房的可靠幫手,人類向星際物種轉化的關鍵
    「火星人」《PLoS One》雜誌當地時間9月16日報導,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SUTD)研究人員Javier Fernandez博士及其團隊以地球上最普遍的有機聚合物——甲殼素為原料開發了一種新材料為完成「重訪月球」、「火星載人飛船發射」甚至是「移民外星」等太空計劃,工作人員可能需要延長在外星球的停留時間,這意味不能只依賴地球來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甲殼素(或稱為幾丁質)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巨大潛質。
  • 鱷雀鱔——外來物種。生物鏈——人類生存的基礎。
    這種鱷雀鱔是一種外來物種。該小區保安連夜抽水打撈,在幾個人的聯合努力下,這條鱷雀鱔才被抓獲。這條魚體長競大1.4米,體重50斤。專家表示這種魚是原產於美洲的鱷雀鱔,屬於外來物種。我好像還曾經聽說,有人被這種魚攻擊,手上被咬得血肉模糊。這種消息看似與我們無關,只是看看聽聽熱鬧,就無所謂了。其實細想想與我們有很大的關係。
  • 考拉或將被列為瀕危物種,人類只要活著,就在為物種滅絕做「貢獻」
    我們人類的毀滅力與我們的創造力不相上下,從遠古時期直至今日,就像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原罪……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葉盛演講實錄: 我想大多數人來到自然博物館,想看的就是古生物的化石,那些古生物現在去哪兒了呢
  • 瀕危物種!在海寧出現過,數量比大熊貓還少,現在要升級啦!
    哇哦~現在這個超萌物種將要升級啦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長江江豚等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此條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表示同意!
  • 癌症無法治癒只因是保護人類物種的方法
    無數的科學家為了能夠讓人類從癌症的恐懼中擺脫出來,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但今天一個理論的出現,或許會將所有的努力都打回原形。該理論認為,癌症之所以無法治癒,是因為它是保護人類物種不會變異的方法。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即便是損壞的DNA依舊可以被複製和傳遞,因此這就是癌症很難治癒的原因,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保護人類物種,不會因為DNA變異而變化,從而利用這些損壞的DNA來清除新的可能變異的DNA,所以結果就是患了癌症的人死亡。聽起來有點像科幻電影的情節,卻是事實。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經過幾個世紀在熱帶灌木叢中的搜尋後,這個物種過早地死去了,死在來到這個島上不足100年的人類手中。由於對捕獵的嗜好、棲息地的破壞和入侵物種的釋放,人類破壞了數百萬年的進化,以至於迅速時這種鳥從地球表面上消失。從那時起,渡渡鳥就成為了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典型例子。
  • 揭秘星際物種起源:多個行星孵化器組成「生命之樹」
    由於自身的基因只有50%的機率隨機傳播,像人類一般的父母雙方繁殖個體之間的基因競爭也十分激烈。儘管有性繁殖可以將增強適應性的突變結合起來,但同樣也會將降低適應性的突變結合在一起。這對後代和父母個體而言可不是好消息,雖然有害的突變會很快消失,有性繁殖對整個物種來說整體上還是有利的。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在熱帶叢林中無拘無束的繁衍了數個世紀後,這一物種因為人類而過早的迎來了自己的末日,要知道人類抵達這座島嶼還不足百年。人類對捕獵的嗜好,對棲息地的破壞,同時還帶來了入侵物種,抹殺了渡渡鳥數百萬年的進化,輕而易舉的就讓它從地球表面上消失。
  • 馬斯剋星艦或衝向18公裡高空,猝不及防人類就將成為星際物種?
    這些資料來自我平時看到的各種外文材料,通過深入挖掘其實質及內在聯繫,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討太空方面的知識、技術和太空商業化對人類文明演化的意義等等。由於資料來源無法一一查證,加之水平有限,可能會有一些錯誤,甚至認知有誤的地方,歡迎指出探討。
  • 人類真的是地球的原生物種嗎
    2017年9月,美國權威生態學家艾利斯博士提出,人類可能並不是地球上的原生物種,而是被流放在這裡的星際囚犯。為此,他依據人類的生理特徵,提出了四個早已存在的疑點:第一,人類會腰痛。在對地球上所有物種進行了詳細地研究後,艾利斯博士發現只有人類才有腰痛這一現象,由於地球上有極大的重力,所以直立行走也就意味著要需要腰部來支撐起上半身的重量,這就特別容易導致腰痛。
  • 人類能決定物種的存亡?科學家給出答案,大多數物種都受人類幹擾
    雖然這個數據,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在地球上,還有很多物種是人類尚不知曉的,這些未知的物種人類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自然也就無法預測它們的滅絕事件。同時,很多物種如今由於人工的幹預,比方說被人類飼養等因素,導致它們存在野外滅絕,但是人工養殖環境中,仍然存在,甚至可能數量仍然很多的情況,所以,這種滅絕前的存續時間,也是很難判斷的。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現代物種的滅絕率,在人類的幹預下,已經明顯提高了不少,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 聯邦調查局的一份解密文件透露:特斯拉其實是金星人!
    而且他所有偉大的發明創造,並沒有像愛迪生那樣為自己謀取利益,而是完全公開並造福於全人類,甚至特斯拉很可能不是在發明創造,而是在做一下翻譯工作。他只是把金星的科技知識,以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傳授給了我們,就像特斯拉自己所說的那句名言,「我只不過是一個被賦予的運動情感和思想的宇宙力機器」。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動植物相繼滅絕,農作物中只剩下玉米可以存活,整個地球被風沙席捲,人類迎來末日……這是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描述的場景,這一天真的會到來嗎?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情況不容樂觀。如果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是全球努力追求的控制目標——那麼大約5%的物種會從這個世界消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一切照舊,這個比例將上升至16%。就地區而言,南美洲的生物多樣性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地區本世紀將因氣候變化失去14%到23%的物種。
  • 特斯拉其實是金星人,聯邦調查局的一份解密文件透露了一切!
    但是如果反過來思考一下就像聯邦調查局文件所記載的那樣,特斯拉是一位來自金星的外星人。那麼他的那些異於常人的能力,就都有了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比如他的所有發明創造全部都是在他的大腦中一次性完成的。而且他所有偉大的發明創造,並沒有像愛迪生那樣為自己謀取利益,而是完全公開並造福於全人類,甚至特斯拉很可能不是在發明創造,而是在做一下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