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當「蠟燭」還是當「點燃蠟燭的人」?鍾南山院士的說法讓老師們心服口服
很小的時候,寫作文就喜歡讚美老師,還喜歡把老師比喻成「蠟燭」,因為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蠟燭意味著犧牲,意味著奉獻,把老師比作蠟燭,我們覺得理所當然。那個時候,在很多的職業中,老師這個職業還是很受尊重的,家長和學生看到了老師,畢恭畢敬。
後來,「老師像蠟燭」這個比喻,受到了教師群體的質疑。有人直言,老師像蠟燭,那不就是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毀滅了自己嗎?對於這種說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支持者認為言之有理,蠟燭的確是照亮了別人,最終自己在燃燒中化為灰燼;反對者認為,比喻不過是個比喻,如果較真,那麼就失去了比喻的意義,以前的人怎麼沒往這方面想呢,還不是現在的老師變了!
對於這種說法,最近鍾南山院士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了網友們的支持和熱評。很多老師看到了鍾南山院士的說法,都說這種比喻更適合現代的教師,我們心服口服!
那麼,鍾南山院士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教師的工作是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毀滅自己,而是體現了自己的價值。」老師們看一下就會發現,鍾南山院士對以前把老師比作蠟燭的說法,換成了另一種說法。教師不是當「蠟燭」,而是要爭當那個「點燃蠟燭」的人。
細心的老師更會發現,鍾南山院士沒有用「點亮」這個詞,而是用了「點燃」。點燃,不是燃燒自己,而是撒播火種,點燃了可燃物比如蠟燭,用這種行為來照亮周圍的人,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老師也照亮了自己,不是嗎?這樣的「點燃」,教師就不再是那個「毀滅」自己的人,而是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
依循鍾南山院士的教誨,我們得出如下結論:作為教師,不是要在奉獻和操勞中「毀滅」自己,而是應該不斷努力做到「一是在愛護學生的同時,也保重好自己的身體;二是在繁重的工作中,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享受職業的幸福感;三是在工作與家庭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工作與家庭兼顧,陪伴學生很重要,陪伴家人也不可或缺」。這才是我們每個教師嚮往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