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老師,知書達禮、博學多知、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光環,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
尤其是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老師,他們長年累月,兢兢業業,像老黃牛一樣,認真備課,輔導學生,與家長溝通,忙得像陀螺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
甚至有的高中或職業高中的老師,住在學校,忙到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更別說輔導自己的孩子。
但其實,中小學老師的職業局限也會時時束縛住他們。老師的職業成長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
曾有學校進行調查,數據顯示:學校老師每年人均讀書 2本。大多數老師讀的書還是小說、《讀者》、《家庭》等休閒書籍或雜誌。
真正讀教育書籍的人就更少了,更別說主動思考提升自己。
身為老師,卻在讀書成長方面做得很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01.適應期很忙,過後容易放鬆
一個人從職場小白到熟悉業務,大約需要五六年時間。
而中小學老師,從菜鳥到相對成熟,也只需五六年,也就是教一兩輪的時長。
剛開始當老師,面對學生,如何順利地上完一課,上好一節課,是每個新老師最花精力的事。
從備課到試講再到磨課,都會極大地激發年輕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那時候,老師吃飯睡覺都想著怎麼把課上好,在公開課或推門課中能過關。
而一旦相對成熟,過了考核期,大多數老師就會沒有了奮鬥目標。
02.平時培訓過多,疲於應付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教育更加重視,社會、家庭對老師職業期望進一步提高,上級教育部門對老師的培訓也更加重視。
不僅業務培訓,更多關於教師職業道德、政治素養、法治教育、計算機技術應用、德育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也加入了進來。
尤其是線上培訓興起,一學期下來,每一位老師參加的培訓不下四五種,有的培訓還要求學完相應的時長,並完成相關作業及考試。
凡事過猶不及。
老師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誰也沒有三頭六臂,備教輔改考,原本這些基本的工作,每一樣都要花時間和精力。
而一旦培訓多了,並且變成了日常考核的內容之一,擠佔了老師原本應該用於教學或思考的時間,老師自然就更不能專心專意地潛下心來認真深入學習,只能完成任務式地疲於應付。
03.迎檢多,無暇研究業務
學校裡每天的時間是以每一節課為單位的。上完自己的兩三節課,剩下的時間本應該用來批改作業,和學生談話,處理學生中發生的事情。
但因為最近十年間學校迎接的各級各類大小檢查太多,所以很多老師,尤其是中青年老師都被抽調,在沒有課的時間到各部門整理迎檢資料去了。
老師根據分給自己的指標,去找相應的材料。有時候還要調整排版,列印、蓋章。
如果某個資料沒有,有時候還被要求自己造資料。
很多語數英理化老師,都是在下班後才有時間批改作業。
迎檢多,瑣事多,老師更沒有心情和精力再研究業務。
04.學校激勵機制不完善,自我成長意識淡漠
如前所述,老師的職業生涯也是分為適應期、瓶頸期和發展期。
當進入瓶頸期後,老師相對更成熟。學校對老師的日常監督也會減少。
而這部分的教師也正處於30歲左右,以女老師居多。
老師有的剛剛成立家庭,有的也已為人母,生育、婚姻中的家務事較多,老師也逐漸把重心轉移到家庭中。
這樣,對自我成長方面就會更加放鬆,也會導致老師陷在職業瓶頸期發展緩慢或不再發展。
而近年來學校老師流動性大,學校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培養年輕人,督促年輕人儘快適應學校工作上。
同時大部分中老年教師也因年齡漸長,身體等原因,學校對其不像對年輕老師那樣嚴格。
大多數中老年教師普遍缺乏奮鬥目標,只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處理學生和家長的事情,管住學生不出事就好,等退休。
我也曾有一段時間,進入職業倦怠期,經常數著盼著自己還有幾年退休,現在想來很慚愧。
那麼中小學老師該如何突破職業局限,進一步提升,不斷成長呢?
01.制定職業發展規劃,自覺成長
從進入校園開始做老師,不僅僅完成學校的要求,更要自己為自己制定職業發展規劃。
無論哪個年齡的老師,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長處。
只有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規劃,才會心中有數,前方有光,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讓自己懈怠消沉。
02.階段性復盤,查找原因
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制定階段性目標並逐步實現,及時復盤,分析原因並進行不斷調整。
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能不斷消除職業倦怠感,提高自己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
03.工作課題化,生活課題化
有的老師總是把「太忙了,沒時間」作為不看書不學習不進步的理由。
殊不知,工作、生活就是一場修行。
不確定、出現問題才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常態化。
也許你最近總是被學生氣得肚子疼,除了抱怨、煩躁,最好的辦法是多學習。
研究學生言行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正是你需要重新思考和審視的內容。
把每一天與學生或家長的溝通,每一天課堂內外發生的事情,都當成一個個小課題,自覺地研究、總結,相信你的進步會越來越大。
04.養成讀寫的好習慣
老師這個職業一定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思考的職業。
可惜的是很多老師,把自己當成知識的搬運工、應試的機器。
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複。用原有的經驗,跟著感覺走,面對現在的學生和課堂,難免會失之偏頗。
正確的做法是,向書本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遇到好的點子和方法,及時吸納並不斷實踐。
這就需要老師養成堅持讀寫的好習慣。
讀寫結合,才會讓自己的思考更清晰,正確的方法更好地總結出來。
所以,不要總覺得只有語文老師才是最擅長寫的。
只要你條理清晰、邏輯自洽地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有思考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是好的寫作。
而教師養成讀寫的好習慣是走向專業化發展的標誌。
總之,要想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實現個人成長,不能僅僅靠外在的宣傳、獎勵,更多地要從自身挖掘,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感。
不斷總結,面對困難,嘗試著用智慧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抱怨和發牢騷的層面,才是一個老師最該做的事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