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凌晨一點趕赴現場 一早開出頂格罰單

2021-01-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葉媛媛 實習生 陳子儀

  今天凌晨1時53分,本應是在夢鄉中熟睡的時分,由海口市秀英區政府有關負責人帶領的環保督察小分隊,正趕到長秀路附近的芭普假日小區。

  一個小時前,他們接到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轉辦的第四批群眾舉報件。有居民反映,距離小區100米處有一供應建築材料的工地經常焚燒塑料皮,臭氣刺鼻難聞。接到辦件後,小分隊立即行動。

  「天比較黑,時間也比較晚,大家要忍住困意仔細檢查,一定要找到群眾反映的建築供應廠。」小分隊帶隊負責人給大家鼓勁。

  小分隊兵分幾路,排查了近一個小時後,基本鎖定了涉事的供應廠,但大夥還不放心,五六個人在黑燈瞎火中摸索前行,又將搜索範圍繼續擴大到了小區周圍的多個建築工地和練車場。

  「天太黑,確實找不著焚燒地,但是我們將幾個疑似點做了標記,等天一亮我們再來巡察。」兩個小時後,小分隊不得不結束行動。

  今早8時許,秀英區有關負責人再次來到凌晨鎖定的建築供應廠,這次同來的還有海秀街道、區城管局、消防大隊及社區網格員等近10名工作人員。在供應廠的兩個綠色大垃圾桶中間,大家找到了兩根未燒完的廢舊木材。在放置木材的水泥地上,因焚燒而產生的黑漬、灰料清晰可見。

  在調查詢問中,督察小分隊了解到,該建築供應廠原以售賣鋼筋、木材盈利,因為部分木材廢舊不可用,清理搬運又需要一定成本,他們就通過焚燒解決。

  「沒想到焚燒廢舊木材會汙染大氣環境,給周邊居民造成這麼大的困擾。」在約談中,建築供應廠老闆承認自己過去多次焚燒的行為,並表示今後不會再這樣處理。因違反了大氣汙染和門前「三包」等相關規定,督察小分隊當場對該建築材料供應廠進行了頂格處罰,共計處罰6500元。供應廠老闆接受處罰,並承諾立即整改,他隨即喚來多名工人將焚燒現場進行清除。

  秀英區有關負責人表示,焚燒垃圾行為對大氣汙染不容小覷,此案雖小,說明日常巡查仍有漏洞,秀英區今後將以此為戒,加強街道、社區、城管排查,加大管控力度,杜絕發生類似情況。

  (本報海口8月15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主演學中國話向觀眾問好
    本報三亞12月8日電(記者徐晗溪)12月8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迎來一場日本佳片的世界首映,曾憑藉《三月的獅子》大獲好評的導演大友啟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青寸草守痴心
    每次到野外,特別是進山考察,白昌軍帶著大家凌晨四五點就出發,為了把包裡的空間省下來裝牧草,他們儘可能減輕負重,每天只帶一點乾糧和水。為了一粒種子,他可以無數次奔波,哪怕一次次瀕臨險境,一次次無功而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拼搏最幸福彩虹來相映
    5月18日8時許,晴空萬裡,在「奔跑海南」2019環島全民健跑(瓊海站)活動激情進行時,賽道上卻突然出現道道彩虹,引來在終點區休息的眾多跑友拍照記錄。  當天的瓊海,天氣晴朗,天空中見不到半朵烏雲。那麼,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這得『歸功』於我們準備的3臺噴淋車。」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天空點亮明黃「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當下暮春,黃花風鈴木花期的尾巴尚存,海口觀瀾湖、新埠島等地的馬路邊上花影搖曳,花瓣明黃暖絨。  這一開在春天裡的小黃花,又稱黃鐘木或毛黃鐘花。它顏值高、花色美,引人側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堆雞的三次機遇
    ■ 本報記者 傅人意  凌晨5點和早上8點的田堆村,其熱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