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凌晨2點,一輛車牌號為京Q09FU0的廂式貨車駛入海澱錦繡大地批發市場。車上三個工人熟練地拉開車門,在兩個小時內,將車廂內完全裸露的幾千斤豆製品全部搬進市場裡的多個批發檔口。
早上6點30分,給自家飯店採購的林霞,在這裡購買了30斤豆腐、10斤豆腐絲。林霞不知道的是,她每天所購買的這些豆製品,全部來自一家已被吊銷了營業執照的豆製品企業。林霞也看不到,其中一個貼牌生產這些豆製品的黑作坊內,蒼蠅亂飛,汙水橫流。
據新京報記者調查,僅這家已吊銷營業執照的「新頤溫(北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其每天所生產的豆製品都達萬斤,而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外圍,還存在其他「三無」豆製品集散點,沒有任何廠家標識、批號及生產日期。經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檢測,上述部分豆製品樣品中檢測出了違禁添加劑——苯甲酸。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按照國家標準,苯甲酸都是不允許在豆製品中使用的,「同樣是防腐劑,苯甲酸安全性能遠不如其他同類產品。」
全文6653字 閱讀約需12分鐘
▲視頻丨萬斤「黑」豆腐流入北京!記者暗訪「半山腰」作坊:蒼蠅成群 汙水橫流。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除了豆腐,新頤溫公司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還銷售豆腐絲、豆泡等豆製品。新京報調查組 攝
無證公司萬斤「黑豆腐」流入北京
4月2日凌晨兩點,海澱區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內,豆製品區已燈火通明,各個檔口的商家,正忙碌地整理貨物,準備開市。
在眾多的送貨貨車中,正在卸貨的京Q09FU0並不顯眼,但從車廂內被不斷卸下的豆腐,因為沒有包裝覆蓋,在燈光下顯得非常白嫩。
這批豆腐在3000斤以上。每筐豆腐約40斤重,裝進鐵色拖盤裡碼在檔口裡。
在搬運過程中,工人不小心把一塊汙泥甩到了沒有遮擋的豆腐上,隨即拿起水瓢衝了一下之後,繼續裝筐。
根據北京市豆製品市場準入制度,進入市場的豆製品應當具有符合衛生條件的包裝,不得提供裸露散裝豆製品。根據豆腐託盤上的廠家標識顯示,這批豆腐都是由「新頤溫(北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生產的,廠址位於昌平區的一家印刷廠內。
司機同時兼職裝卸的王飛告訴記者,他們的廠並不在昌平,而是在河北涿州。「我們每天下午四五點鐘去廠裡裝豆腐,裝完送到這裡,第二天上午8點前再返回涿州的廠。」
為何會有兩個地址,王飛沒有直接回答。
4月2日,記者跟蹤這輛廂式貨車發現,在卸完當天的豆腐後,京Q09FU0開上了京港澳高速,一路奔往涿州,最終返回「涿州市鑫福來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鑫福來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鑫福來公司成立於2015年,註冊資本200萬元,也是一家豆製品加工廠。該公司一位鄂姓負責人向記者證實,新頤溫公司的豆腐確實是在這裡生產,「包括新頤溫在內有三家都是在我們這做的。」
據他介紹,新頤溫公司在鑫福來公司每天的用豆量在七八十袋,「核算下來每天生產一萬斤左右的豆腐」。知情人士透露,除了錦繡大地批發市場,新頤溫公司的豆腐還送往朝陽來廣營批發市場。
「他們廠址在昌平,為什麼要到涿州找地方生產?」
「北京那邊不讓他們幹了,可能涉及拆遷吧。」鄂姓負責人說。
實際上,新頤溫公司早在2018年8月27日就被昌平工商分局吊銷了營業執照,原因是「開業後自行停業連續6個月」。
工商信息顯示,2016年,王文龍獨資成立新頤溫公司,註冊資本150萬元,經營範圍不僅包括豆製品,還涉及技術推廣、經濟信息諮詢等十多個領域。
2017年1月份,經北京市食藥監局批准,新頤溫公司獲得豆腐生產食品許可證,有效期5年。隨後,新頤溫公司因未公示年度報告兩次被昌平工商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直到營業執照被吊銷,該公司的合法生產時長不到兩年。
▲4 月 2 日凌晨,已被吊銷執照的新頤溫公司,仍將大量豆製品送入錦繡大地批發市場交易。 除了豆腐,新頤溫公司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還銷售豆腐絲、豆泡等豆製品。新京報調查組 攝
黑作坊靠貼牌生產送貨進批發市場
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還有另外一批貼著「新頤溫」標識的豆腐,每天被送進市場。
送貨的車主自稱老謝,他告訴記者,這些豆腐是他自己做的,「跟王飛那邊一樣,只不過我是在房山,規模沒有他們大。」
據老謝介紹,他的豆腐都在下午生產,六七點鐘裝車,凌晨送到錦繡大地批發市場,「我跟王文龍是各幹各的,只不過是租他的這個廠標用。沒有這個,市場不認」。
知情人士表示,按照批發市場的規定,所有豆製品公司都需要通過市場管理部門查驗後才能入場交易,其中不僅包括證件是否齊全,還有實地勘驗環節,「每年審批一次,通過查驗的企業才能與市場方籤入場合同」。
根據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要求,2003年7月1日起,北京豆製品的生產、流通企業進入市場將實行準入制度,所有集貿市場一律不得銷售來自小作坊生產的無包裝豆腐。本市所有的豆製品生產企業必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衛生部門備案。為了規範管理豆製品市場,北京市還實施了「廠場掛鈎」制度,只有符合規定條件的豆製品生產、加工企業才能與市場籤訂《廠場掛鈎》合同,向市場提供豆製品。
4月2日當天,老謝的貨車一共向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送了2000斤以上的豆腐,但因為其中兩筐豆腐發黑,被商家退貨。
對於自己具體生產地址,老謝則三緘其口,只是稱在房山周口店,花三萬元租的院子生產。
忙到早上6點,老謝按慣例開車返回,一路上,他所駕駛的貨車時有超速、闖紅燈的行為。到達房山周口店鎮後,老謝轉入一條上山的土路,將車停進半山腰上的一座紅磚院子。由於離大路較遠,且有建築物遮擋,這裡很難被外人發現。
記者在現場看到,老謝不遠處還有兩個鐵皮圍欄的院子,也有運送豆腐的車輛進出。最終查實,這兩個院子也是加工豆腐的黑作坊。
此外,還有一輛掛著京F89KE1牌照的廂式貨車,所送的豆腐絲和豆泡也是新頤溫公司的。
4月2日,正在卸貨的車主告訴記者,這些貨是從河北高碑店拉來的,但不肯透露具體生產位置,「今天送的多一些一共3000斤,平時2000斤左右」。
4月3日下午,記者再次探訪錦繡大地批發市場發現,這裡一共有七家豆製品檔口,其中有6家都在賣新頤溫公司的豆製品。
一位店主告訴記者,「你在這買到的豆腐絲、豆泡、大塊豆腐,基本上都是他家的,因為他們是市場籤約的,我們只能賣這些跟市場籤約廠家生產的貨」。
▲4 月 2 日夜,老謝將自家生產的豆腐,送入錦繡大地批發市場。新京報調查組 攝
「三無」豆製品市場外扎堆交易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流入批發市場的豆製品有問題,還有大量沒有廠家標識、食品批號、生產日期的「三無」豆製品,在市場外圍進行隱蔽交易。
4月4日夜裡兩點鐘,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附近的砂石廠路上,一輛牌號為京QV0899的廂式貨車停在了一家輪胎店的門前。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不斷有各種麵包車來到這裡裝卸豆製品,包括豆腐、素雞、香乾、涼皮等。從包裝上看,這些產品大多沒有廠家信息。
業內人士坦言,因為不是來自正規廠家,也無法與批發市場籤訂協議,所以這些豆製品只能在市場外交易,已經存在很久了,「說白了就是倒貨的」。
經過幾天觀察,記者發現交易時間在夜裡兩點到三點之間,每次來倒貨的都是熟人交易,一旦有陌生人出現,對方會迅速把車門拉上。而且廂式貨車的貨主大多數時候都在馬路對面的一輛小車上,只有交易者出現後,他們才會從馬路對面過來交易。
記者以詢價的方式打探這些產品的來源,馬上引起了貨車司機的警惕,「你問這個幹嗎,我們這不做生意。」但在此前的觀察中,記者留意到,每次交易時,都有人拿著帳單做記錄,核對數量和價格,車身上還貼著微信和支付寶的收款碼。
▲4 月 3 日,記者追蹤新頤溫公司其中一輛送貨車發現,其生產地為涿州鑫福來公司。新京報調查組 攝
樣品檢測出違禁防腐劑苯甲酸
每天早上4點鐘左右,廠家卸完貨後,來自各個菜市場、飯店的商戶開始湧入錦繡大地批發市場。
給自家飯店採購的林霞就是其中一個。多年來,她已經養成了每天4點準時醒的習慣。從她家飯店到這裡,不過半個小時的路程。
4月2日這天,林霞一共購買了30斤豆腐,10斤豆腐絲。無一例外的是,這些豆製品都是新頤溫公司的。
而林霞從來沒有留意過廠標信息。「批發市場裡的東西還能有假的?」她反問道。作為經營了兩年飯店的店主,林霞更在意的是商品的價格。
最終,這些豆製品將在林霞飯店的廚師手中變成一盤盤麻辣豆腐、尖椒豆腐絲,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稍晚些時候,復興路一家菜市場豆製品檔口老闆李保國裝好了貨,他不僅買了新頤溫的豆腐、豆腐絲,還買了其他廠家的產品。
「幹這個快十年了。」李保國一邊抱怨著現在生意不好做,一邊自信地介紹做生意沒虧過人。
他的顧客多是菜市場附近的居民。對於新頤溫公司,他所知道也僅限於名字。「我們這種買幾十斤的,不可能知道廠家的情況。」
4月18日,記者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分別購買了新頤溫的豆腐、豆腐絲和豆泡,作為樣品送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其中在豆腐絲的樣品中檢驗出了苯甲酸的成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按照國家標準,苯甲酸都是不允許在豆製品中使用的。「同樣是防腐劑,苯甲酸安全性能遠不如其他同類產品,比如山梨酸鉀。這在國際上也是公認的,日本就已經停止生產苯甲酸。但是因為苯甲酸價格低廉,有些黑心企業仍在違規使用。」
▲5 月 9 日,海澱區食藥監執法人員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查處新頤溫公司的豆製品。該公司營業執照於 2018 年 8 月被吊銷,現屬無證生產。新京報調查組 攝
市場管理方稱曾到廠家現場核驗
5月9日下午四點半,海澱區市場監管局錦繡大地駐場辦公室的執法人員,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的豆製品專區進行了檢查。該豆製品專區共有7個攤位,在其中6個攤位上發現了新頤溫牌豆製品,共收繳豆腐絲20斤,豆泡10斤。
新京報記者在檢查現場注意到,在這6家攤位內,新頤溫的豆製品只是簡單盛放在透明塑膠袋中直接對外出售。幾名商戶均向記者表示,他們向新頤溫訂貨,並沒有紙質訂貨單,只是簡單通過微信聯繫,告知對方每日的進貨量。記者在其中一名商戶的手機中注意到,僅其一家,5月5日便在新頤溫購入各類豆製品共計350斤。
檢查完成後,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將現場收繳的新頤溫牌豆製品進行了銷毀,隨後對豆製品專區的商戶通知了新頤溫牌豆製品存在問題,以後不可再從該廠進貨。
錦繡大地批發市場一負責人也表示會將新頤溫所繳納的保證金予以扣除。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此處豆製品專區是於2018年10月份成立,10月22日左右,新頤溫廠家想要將產品進駐此專區,當時錦繡大地批發市場有工作人員前往了該廠位於昌平的廠區,「我們當時看他們的證件都是齊全的,廠區也比較乾淨,並且現場拍過照片才答應他們可以進駐。」
而對於該廠此前營業執照已被吊銷,但仍在正常生產這一情況,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在此前工商與食藥監兩個部門尚未合併之前,營業執照和生產許可證是由兩個部門分別發出的,可能是因為兩個部門之間存在一些信息交流上的問題,導致這一情況未被發現。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22條第一款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從事食品添加劑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問題豆製品不斷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一方面是商家受利益驅使,在沒有任何資質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違規生產食品,而且低廉的價格能讓他們迅速佔領市場。銷售方甚至也能從中分一杯羹,消費者最終成為受害者。另一方面,食藥監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另外也可以借鑑國外對於食品監管中的「吹哨人」制度,即食品藥品企業的員工受到外部激勵,「反戈一擊」,在道德感和重獎的雙重驅使下,站出來舉報企業的不法行為,讓這些隱秘的黑作坊無處可藏。
▲2019年5月9日,房山,小山腳下的一處黑豆腐作坊內,擺放著做好的大塊豆腐,豆腐上蒼蠅飛舞。 新京報記者 大路 攝
黑作坊被查 現場幾乎每筐豆腐都趴著蒼蠅
在此前的暗訪中,記者發現部分貼著新頤溫公司廠標的豆腐,來自房山的一個黑作坊。
5月9日下午4點,商定好行動方案後,六輛執法車駛入該黑作坊生產點。
這個位於半山腰上的院子裡空空蕩蕩,並未發現有豆腐生產的跡象。在問詢中,之前每天都送豆腐到錦繡大地批發市場的老謝也否認自己做豆腐。
但調查人員隨後在院子右側的一個鐵皮廠棚內,發現了大量已經做好的豆腐以及加工設備。老謝的妻子張某正在作坊裡幹活。
▲2019年5月9日,房山區一半山腰的一處黑豆腐作坊內,剛生產出來的大塊豆腐上落滿蒼蠅。 新京報記者 大路 攝
調查人員發現,作坊裡蒼蠅亂飛,每一筐豆腐上都趴著蒼蠅,最多的有十幾隻。而廠房內地面汙水橫流,空氣中散發著酸臭味,屋頂及四壁布滿灰塵,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擺放凌亂,這些容器內壁都有一層厚厚的油汙。硫酸鈣、豆腐王等各種食品添加劑隨處可見。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很多做好的豆腐,被整筐地放在髒亂的地上,有的豆腐託盤旁就是汙水溝。
▲2019年5月9日,房山區一小山腳下的一處黑豆腐作坊,簡易房四處跑風漏氣,地面骯髒。它的隔壁是另一家黑豆腐作坊。 新京報記者 大路 攝
作坊主抵賴「未曾送貨到海澱」
在此次的查處中,調查人員經現場清點,一共71筐豆腐,重約3000斤。
「你這有手續嗎?」執法人員問道。
「沒有,不讓做就停唄。」張某並未起身。
「把人吃壞了怎麼辦?」
「我也是剛接手做,才幹了一個月。」
當調查人員在其家中搜出多個帳本後,老謝開始稱自己的豆腐都是送往門頭溝,否認送貨到海澱的農副批發市場,但記者拿出他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送貨的視頻、照片後,他才承認自己確實是送到海澱的。調查人員隨後將所有豆腐就地銷毀,生產設備裝車拉走。
「這豆腐誰敢吃,他們自己都不吃。」據當地一名居民介紹,該窩點原本是一個水站,老謝租了其中一部分用來生產豆腐。
▲2019年5月9日,房山區一小山腳下的一處黑豆腐作坊內,食藥監局的執法人員正在現場檢查。 新京報記者 大路 攝
另外兩黑作坊老闆去向不明
在查處老謝的黑作坊的同時,調查組派出另一個小組直奔附近的兩個疑似豆腐黑作坊的窩點。
現場大門緊鎖,鐵皮圍擋將院子包裹得嚴嚴實實,調查人員繞道院子後面,最終成功進入院內。同樣發現大量已經生產好的豆腐及設備。
儘管生產豆腐的鍋爐還是熱的,沒有切完的菜還在案板上,但這兩個窩點均無人。種種跡象表明,生產者剛剛撤離不久。
▲房山一處黑豆腐作坊內,水池裡裝著用於製作豆腐的黃豆。 新京報記者 大路 攝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地上黑色的汙水已經浸沒了部分黃豆,牆壁也看不出原來的顏色,幾排沒有任何標識的豆腐已經做好裝筐,放在架子上,還有部分黃豆已經倒入水池浸泡。這些黑作坊內沒有任何消毒設施。
經過清點,兩處作坊共計查獲豆腐60筐,重約2400多斤。
兩名自稱房東的男子向調查人員表示,不清楚老闆的去向。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這兩個窩點已經存在兩年了,主要是送往房山的批發市場。
調查人員隨後將所有豆腐就地銷毀,生產設備裝車拉走。
據業內人士介紹,正規製作豆腐的廠商有一條管理非常嚴格的流水線,黃豆、添加劑等做豆腐的原料,都必須由有資質並且檢驗合格的廠家進行配送。生產中,各種原材料都嚴格按照各種比例進行調配,在豆腐成形後,還要經過80℃定時的消毒處理,最終檢核合格的產品才能出廠銷售。
(文中林霞、李保國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王飛翔 劉經宇 李明 編輯 甘浩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範錦春 張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