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碎片化對動物的全球影響

2021-01-08 科學網

棲息地碎片化對動物的全球影響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7:49:16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Matthew G. Betts、Christopher Wolf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棲息地碎片化對動物的全球影響。2019年12月6日出版的《科學》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棲息地喪失是世界範圍內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因素,但棲息地碎片化(剩餘棲息地的空間排列)的影響也處於爭論中。

研究人員檢驗了以下假設:森林碎片敏感性(受避開棲息地邊緣的影響)應由歷史暴露以及物種對幹擾的進化反應所驅動。使用包含全球範圍內收集的73個數據集(包括4489種動物)的資料庫,研究人員發現,歷史擾動率低地區的碎片化敏感物種比例是擾亂率高的地區(即火災、冰災、颶風和森林砍伐)的近三倍。這些幹擾與緯度梯度一致,低緯度比高緯度的敏感性增加了六倍。研究人員認為,限制邊緣(由碎片化所引起)的保護工作在世界熱帶森林中將是最為重要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Extinction filters mediate the global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animals

Author: Matthew G. Betts, Christopher Wolf, Marion Pfeifer, Cristina Banks-Leite, Víctor Arroyo-Rodríguez, Danilo Bandini Ribeiro, Jos Barlow, Felix Eigenbrod, Deborah Faria, Robert J. Fletcher, Adam S. Hadley, Joseph E. Hawes, Robert D. Holt, Brian Klingbeil, Urs Kormann, Luc Lens, Taal Levi, Guido F. Medina-Rangel, Stephanie L. Melles, Dirk Mezger, José Carlos Morante-Filho, C. David L. Orme, Carlos A. Peres, Benjamin T. Phalan, Anna Pidgeon, Hugh Possingham, William J. Ripple, Eleanor M. Slade, Eduardo Somarriba, Joseph A. Tobias, Jason M. Tylianakis, J. Nicolás Urbina-Cardona, Jonathon J. Valente, James I. Watling, Konstans Wells, Oliver R. Wearn, Eric Wood, Richard Young, Robert M. Ewers

Issue&Volume: 2019/12/06

Abstract: Habitat loss is the primary driver of biodiversity decline worldwide, but th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remaining habitat) are debated.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forest fragmentation sensitivity—affected by avoidance of habitat edges—should be driven by historical exposure to, and therefore species』 evolutionary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Using a database containing 73 datasets collected worldwide (encompassing 4489 animal species), we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fragmentation-sensitive species was nearly three times as high in regions with low rates of historical disturbance compared with regions with high rates of disturbance (i.e., fires, glaciation, hurricanes, and deforestation). These disturbances coincide with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which sensitivity increases sixfold at low versus high latitudes. We conclude that conservation efforts to limit edges created by fragmentation will be most important in the world’s tropical forests.

DOI: 10.1126/science.aax9387

Sour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70/1236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報告: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2018》報告: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中新社西寧10月23日電 (記者 羅雲鵬)10月23日國際雪豹日,中國19家保護組織、科研單位及保護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2018》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
  • 退化的棲息地正在影響狐猴的健康
    7月11日,據外媒報導,一項由北伊利諾伊大學的Mitch Irwin和Karen Samants領導的新研究發現,退化的棲息地正在影響至少一種馬達加斯加珍藏狐猴的健康,這些狐猴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哺乳動物群。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動物棲息地最強合集
    今天的主題是Animal Habitat動物棲息地 棲息地簡單來講就是動物們生存的環境和空間,我們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生活在城市中、鄉間等等地方。那麼不同種類的動物,都生存在哪裡呢?或者不同的生態環境又都住著哪些動物呢?
  •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08: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 2月 26日第1398期作者:本報綜合外媒報導通過修建城市、鑿山修路、發展農業等行為,人類幾乎完全改變了地表的風景地貌,這對動物及其棲息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全球海洋溫度上升 生物在向兩極方向遷徙
    一項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溫度上升,海洋物種正以平均每年約6千米的速度向地球兩極靠近。此前,我們知道,隨著全球變暖,致使環境條件改變,已經迫使動物離開其原有的棲息地。然而,法國研究人員的分析顯示,海洋物種向極地遷移的速度是陸地物種的6倍。
  • 超95%保護區有外來動物適宜棲息地
    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
  • 海洋如何影響老虎?因海平面上升地球最大老虎棲息地50年後或無虎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老虎數量銳減的原因主要和過度獵殺以及棲息地被破壞等因素有關,然而,科學家發現,海洋的變化也在影響著老虎的生存,對那些生活在低洼地區老虎而言,海洋變化對其影響尤其明顯。事實上,海平面上升不會帶來「把老虎淹死」這樣直接影響,其影響都是間接的,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海平面上升會導致孟加拉虎的棲息地減少。老虎是陸生哺乳動物,對陸地十分依賴。
  • 百種動物安家落戶 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三月迎客
    原標題:百種動物安家落戶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三月迎客  在嘉定有一座神秘小島,近百種野生動物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位於華亭鎮雙塘村瀏河北(總面積93.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7公頃),是國內外知名的以林鳥保護為主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自然保留地——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
  • 城市環境改變生物體型,或成為全球變暖影響的預警
    最新研究發現,城市環境會改變動物的體型,使其變大或變小。這一發現或成為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警。生態學家們表示,這些變化將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產生長期的影響。 「相比自然區域中的動物,在城市化生態系統中的動物群落通常由體型更小的物種組成。
  • 大型食草動物有助對抗全球變暖影響—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YLVAIN CORDIER 本報訊 最新研究表明,恢復馴鹿、犀牛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種群或能幫助保護草地、森林、苔原免受同全球變暖相關的災難性野火和其他威脅的影響。這項發現為所謂的「營養再野化」——重新引入喪失的物種以重建健康食物鏈——的倡導者提供了新論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卷》。
  • 《2018/19前沿報告》:探討全球五大新興環境問題
    生態連接度:搭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橋梁  報告探討了自然世界棲息地碎片化問題和解決方案,包括建立海洋保護區、打造野生動物走廊等,強調在規劃生物多樣性和物種保護的過程中,應採取聯合思維的必要性。  大規模工業化導致地球原本完整的景觀支離破碎,孤立存在的生態系統會產生連鎖效應,不僅只是影響到動植物健康,甚至會導致物種滅絕,這種破壞性不僅體現在陸地領域,還會影響蔓延至海岸和大洋地區。報告指出,自然棲息地碎片化使哺乳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移動距離不到原來的一半。這種有限距離的遷徙、分散、繁殖,意味著野生動物被迫面臨更大的滅絕威脅。
  • 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守護人類自身的棲息地
    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守護人類自身的棲息地 2020-03-0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隋福毅 要不是新冠病毒的來勢洶洶,或許《野生動物保護法》不會即將迎來修法的這一刻。 「在以前,某村子或者聚落以打獵為生,並不能證明野生動物沒有攜帶病毒。這是因為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人和周邊的獵物之間存在著共生關係,獵戶會產生抵禦某種病毒的抗體,而不會形成明顯的危害。但現如今,隨著地區間運輸難度的降低,市場上流轉的野生動物來自全球各地,這也為病毒的『著陸』提供了可能性。」周晉峰解釋道。
  • 短尾矮袋鼠——最愛笑的動物
    具體來說,在澳大利亞大陸上它們面臨著捕食者的追捕、棲息地喪失等威脅,生活艱難。而在珀斯市海岸外的羅特內斯特島上,其數量卻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   好運降臨在2012年,一名男子在該島與一隻短尾矮袋鼠合影自拍,把照片發到了網際網路上,而短尾矮袋滑鼠志性的嘴型看上去就像在微笑,這幅甜美的小臉蛋瞬間火遍全球。
  • 大型食肉動物喪失逾九成棲息地—新聞—科學網
    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範圍越來越受到限制。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Chris Wolf和William Ripple分析了大型食肉動物的歷史記載以及它們在公元1500年左右的首選棲息地地圖。研究發現,大型食肉動物目前僅在其當時佔據的1/3的陸地區域內出現。在分析的25個體重均超過15公斤的物種中,有15個喪失了超過一半的棲息地範圍。 有9個物種曾在南亞和東南亞「遊蕩」,但如今大區域內已經完全看不到它們。
  • 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報告發布 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在我國
    本報西寧10月28日電 (記者王錦濤)近日,由北京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19家保護組織、科研單位及保護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2018》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
  • 動物:魚的根據棲息地分類
    【動物:魚的根據棲息地分類】導語:根據棲息地,還有三類魚類: 海魚,淡水魚,遷徙魚類。下面給出了這些類別的幾個例子,儘管它們絕不是該特定類別中的所有魚類。淡水魚適應在低於0.05%鹽度水平的極低水平下存活。
  • 美國龍蝦,扇貝棲息地可能會向東北轉移
    當前管理區域內的棲息地也將發生變化-有些會顯示物種增加,有些會減少,而另一些則沒有變化。東北漁業科學中心生態系統動力學與評估處漁業生物學家文森特·薩巴(Vincent Saba)表示:「種群分布的變化會影響魚類和貝類的捕獲地點,以及隨著時間的流逝,誰可以獲取它們。」研究。「美國龍蝦和扇貝是整個美國最具經濟價值的兩種單一種類漁業。它們對東北沿海社區的經濟和文化福祉也很重要。
  • 棲息地被分割導致兩棲動物滅絕
    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嚴重威脅著許多動物,特別是兩棲動物的生存空間,甚至導致熱帶區域動物的滅絕。然而,最近巴西科學家研究發現,棲息地被分割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兩棲動物死亡和滅絕的主要原因,它導致成年兩棲動物生存區域與繁殖水域之間的交換難度大大增加。該科研成果發表在11月3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動物園之星》棲息地動物吸引力介紹 什麼動物吸引力高
    動物園之星什麼動物吸引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