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雙月刊網站6月26日刊發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的文章《為何世界不會多極化》稱,俄羅斯人常把世界多極化構想與政治家葉夫根尼·普裡馬科夫聯繫在一起。早在1996年擔任俄外交部長時,普裡馬科夫就曾指出,多極化是現代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但一些事情的進展顯然與創始者的預期不同。是否真有足夠理由相信,世界的確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近20年來,多極化如同遠方的地平線:儘管世界一直朝它前進,但它始終遙不可及。
多極化無法適應多變量
文章稱,在「經典」多極化中不可能嚴格判定正義者和罪人、自己人和敵人、黑與白。敵人可以變為自己人,正義者和罪人可以互換位置,黑色和白色之間有大量灰色地帶。相反,兩極化中自己人總是正確的,其他人總是有罪的。「自己人」的一切都被寬恕,其他人則一無是處。
克服兩極邏輯的慣性思維雖然很有必要,但仍然不是外交政策成功的充分條件。正確使用多極化方法在最好的情況下有望取得戰術勝利,而放棄多極化理念,主張多邊主義的話,則有望實現戰略勝利。
文章稱,倘若我們贊同國際體系中各國平等的原則,就應當放棄多極化構想。因為多極化概念或多或少假設,在未來的世界裡,總會有個別國家或國家集團擁有特殊權利。
文章稱,若要未來的國際體系穩定且持久,體系內的贏家和輸家之間,「普通」國家和「特權」國家之間應該沒有根本的區別。否則,世界權力平衡發生任何變化,國際體系就不得不進行調整,不斷經歷一場又一場危機。
文章稱,在維也納會議期間,國家力量是分等級,衡量參數有限。如今,傳統、嚴格的力量等級正在迅速失去以往的重要意義。這不是因為國家力量的舊組成部分不復存在,而是因為大量新構成因素開始與它們並存。
「國家實力」概念中包含的非物質參數越來越多。很難失而復得的一國聲望和「信用歷史」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文章稱,如果「國家實力」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多義、包含越來越多的維度,那麼我們就不可避免地面臨重新定義世界政治力量平衡的問題。例如,何謂「穩定的多極化核平衡」?何謂「多邊核威懾」?當參數趨於無窮多時,構建穩定的多極化平衡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多邊化」模式更具優勢
文章稱,未來的世界秩序不應在多極化裡找,而應在多邊化中尋求。這兩個詞聽起來很相似,但它們的內涵卻不同。多極化意味著在武力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而多邊化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多極化增強了領導者的特權,而多邊化為落後者創造更多機會。多極化世界由勢均力敵的多個集團組成,而多邊化世界由兼容互補的多種制度組成。多極化世界的發展需要定期調整力量平衡,而多邊化世界的發展則通過增加各國間相互依賴的要素和達到新的一體化水平。
多邊化模式的某些要素已經在國際關係實踐中發揮了作用。例如,多邊主義原則,即優先考慮中小國家利益、法律基礎高於系統中個別參與者即時利益的原則,奠定了歐盟的基礎。
文章稱,如果有人不喜歡歐洲一體化的經驗,那就在其他地方尋找新多邊化的萌芽。例如,在「金磚+」模式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中。這兩個倡議都試圖避免歐盟項目的過度複雜性、排他性和強制性,為潛在的參與者提供更多樣化的合作選擇。
文章稱,無論如何,國際社會不得不重建近幾十年來遭到嚴重破壞的世界政治法律基礎,在區域和全球層面尋求複雜的利益平衡,並建立協調國際交流的靈活機制。強國必須作出實質性讓步,以使多邊協議對弱勢玩家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