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奇的青蛙,沒有繁殖器官,卻能直接生出蝌蚪,突破人類認知

2021-01-13 胖福的小木屋

我們要知道,作為兩棲動物的青蛙大部分是沒有生殖器的,所以無法完成體內受精,所以一般而言,青蛙都是將精子和卵細胞排出體外,在水環境下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體外完成一系列胚胎發育過程後發育為蝌蚪,再變態發育成為幼蛙。

在6400多種蛙中,只有10-12種青蛙存在體內受精的情況,在這其中,更是只有寥寥數種存在卵胎生情況,所謂卵胎生,和胎生相比並非純粹地待在子宮內由胎盤供給養分,而是在卵內發育,靠蛋內的養分滋長,然後滑到子宮來,最後才落地出世,卵胎生青蛙都會等到受精卵發育、變態為幼蛙後才產出。

然而科學家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他們發現了一個大頭蛙屬(Limnonectes)的新種。它們給它取名為Limnonectes larvaepartus(長尖牙青蛙),這種蛙生活在雨林小溪或水窪旁,以逃避其他牙蛙、蛇和鳥類的攻擊。其外表呈灰或棕色,長40公釐,重5克。雄性下顎有牙狀突出作打鬥用。

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印尼萬隆理工學院的學者在1998年第一次遇到這種蛙,但直到2014年才能作出描述。這也是該屬第四種被描述的品種。

發現一個兩棲類新種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稀奇的是,這種蛙的生殖方式非常獨特:體內受精,直接生出蝌蚪。然而再變態發育為幼蛙。

科學家通過解剖發現,雌蛙通常懷有50多枚卵,最多的個體甚至達到100枚,卵徑約3mm。與其他蛙卵明顯不同的是這些卵的外圍並沒有卵膠膜。

蛙類的成熟卵在激素作用下,剛剛脫離卵巢跌落體腔時,卵球外面無膠膜包裹,稱為裸卵。當裸卵進入輸卵管後,在逐漸下移的過程中,沿途被包上一層或數層的膠質膜(稱卵膠膜)。蛙類的卵膠膜不僅有保護受精卵的作用,而且在受精場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受精所不可缺少的物質;沒有膠膜的卵絕不能受精。等到青蛙產卵的時候,精卵產出後落入水中呈球形,卵外膠質膜吸水膨脹,而且彼此相聯組成了卵塊,卵塊浮在水面.剛產出的卵上半部由於色素顆粒多,呈黑色,稱動物極;下半部由於卵黃極多,呈乳黃色,稱植物極。所以卵膠膜在蛙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學家在進行蛙類人工授精時,應取輸卵管下段有膠膜的卵備用,才能獲得成功。

然而這種青蛙卻並沒有卵膠膜,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大頭蛙的卵是直接在體內孵化,卵膠膜的存在反而會佔據過多輸卵管的空間,所以為了更好完成體內孵化任務,大頭蛙的卵膠膜開始慢慢退化,然後消失。

這種大頭蛙的受精卵在雌蛙體內經過一系列胚胎發育過程後,發育為蝌蚪,每隻蝌蚪的肚子下面都有一個卵黃囊來供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當卵黃即將耗盡的時候,蝌蚪也基本發育成熟,準備脫離母體自己求生了。

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進化的表現,如何讓種群更好繁衍一直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目的之一,種群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種群的繁殖使有利變異基因不斷積累,不利變異基因逐代淘汰,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相比於經歷從卵到蝌蚪再到蛙的過程,大頭蛙的這種繁衍方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幼體存活的機率,畢竟,在還是卵的情況下,對於任何外界的風險都無法抵禦,而蝌蚪還可以自己逃生。

這也是為什麼選擇了胎生的哺乳動物可以在恐龍滅絕後佔據自然主要生態位的原因之一。

不過令科學家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人們把雄蛙的內部結構翻個底朝天也沒找到交接器官。沒有交接器官,它們究竟是如何完成體內受精的呢?這完全突破了人類對於物種繁衍的認知,科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原因。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雖然人類對自然的幹預逐漸加深,生物為了更好生存繁衍,也在努力進化,從而保證種群繁衍!

相關焦點

  • 從野外捕獲的蝌蚪長成青蛙後,如何正確放生?
    青蛙屬於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的動物,雖然,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青蛙在4-5月份「抱對」(雄蛙爬在雌蛙的身上),但是這並不是一種交配行為,而是雄性青蛙刺激雌性排卵的一種行為。科學家曾經在青蛙的繁殖期做過實驗,如果沒有這個抱對的行為,雌性是不會排卵的。當青蛙完成抱對之後,雌性先將自己的未受精卵排入水中,此時雄性會立即將自己的精細胞排入其中,完成受精的過程。
  • 青蛙認識自己生的蝌蚪嗎?混進隔壁老王的它能認出來嗎?
    問題:青蛙認識自己生的蝌蚪嗎?看情況。
  • 最獨特的青蛙,不需經蝌蚪階段就能成蛙,且聲音不像蛙聲更像蟲鳴
    在青蛙種類中,已知的蛙類大約有4800多種,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並且大多數青蛙都是在水草上產卵,蛙卵慢慢地變成蝌蚪,蝌蚪是黑色的,圓圓的身體,有一條長尾巴,蝌蚪一天天長大,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尾巴漸漸地縮短退化,最後變成青蛙。
  • 蝌蚪變態成青蛙的過程,本質與量子力學有關,該學說能解釋一切?
    筆者:三體-小遙在自然界中,人們常常會觀察到很多特殊的現象,並且在物種多樣性的支持下,我們有了更多機會了解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而在擁有變態反應的動物中,蝌蚪是最好的例子,它們能夠在短短數周的時間裡從只有尾巴的蝌蚪變成擁有四肢的青蛙,期間身體內部還需要進行億萬次的化學反應,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像。藉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對蝌蚪到青蛙的變態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驚奇的發現,蝌蚪變態的過程還與量子力學的某些概念有關。
  • 餓了六周之後,這隻青蛙吐出了一群孩子……
    ——看上有些怪異但是又很可愛的一種青蛙。黃綠色外表的它們看上去很普通,跟一般的青蛙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它們生寶寶的方式可是一點都不普通。當雌蛙產下卵後,雄蛙會在體外將卵子受精,聽起來還是挺很正常的吧?最終,蛙卵會被孵化成蝌蚪,而蝌蚪會釋放出阻止胃酸分泌的粘液。
  • 青蛙記得蝌蚪的快樂嗎(圖)
    讓每一隻蝌蚪都能夠帶著快樂變成青蛙,讓每一隻青蛙都能記得蝌蚪的快樂——從蕭袤其人其文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奢望 讀了《蕭袤童話》,我要說,沒有想像,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於後一個問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不難想見的,因為想像的缺失乃至空白正是絕大多數成年人的生活現狀——這是一種高度物質化和機械化的生活,如果不至於完全麻木,你所見的是赤裸裸的欲望,循規蹈矩的言行和躁動不安的靈魂。  但是兒童是天生的想像家,他們眼中的世界遠比成人眼中的世界更為精彩、豐富和溫情。
  • 走進青蛙的科學世界:帶領大家認識人類的好幫手
    還記得學過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誰能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呢?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是小蝌蚪找媽媽,而媽媽沒有去找小蝌蚪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青蛙都無法識別自己的孩子。蛙類大約有480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但也有生活在雨林潮溼環境的樹上。
  • 《小蝌蚪找媽媽》輕鬆學,了解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生長規律
    文中對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以及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第一自然段既點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從頭到尾的順序勾畫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兩個疊詞「大大的、長長的」和一個動詞「甩」,使小蝌蚪俏皮可愛的樣子躍然紙上,「快活」一詞描寫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狀態。
  • 巴雨林中一種金色的蟾蜍,有著青蛙外形,其卵孵化成蝌蚪僅需一天
    在青蛙和蟾蜍的關係中,所有的蟾蜍都是青蛙,青蛙不一定是蟾蜍,青蛙的皮膚比較光滑,而蟾蜍一般體表有許多疙瘩,蟾蜍沒有青蛙那麼好看,但在巴拿馬的熱帶雨林地區,有一種長著青蛙的外形,且是金色的蟾蜍——巴拿馬金蛙。
  • 青蛙給人類帶來了什麼益處,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
    絕大部分青蛙通過體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種青蛙進化至體內受精,部分會把受精卵排出體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動物學上特指的是黑斑側褶蛙。青蛙一向被認為是卵生動物,不過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雨林的青蛙能夠產下蝌蚪。
  • 寫給寶寶的為什麼(43)為什麼蝌蚪會變成青蛙呢
    (43)為什麼蝌蚪會變成青蛙呢「出了什麼事情嗎,青蛙媽媽,看你滿臉焦急的樣子。」烏龜問道,哎呦是烏龜大哥呀,你有沒有看見我的寶寶,「我沒看見,不過,剛才我看見兩條腿的寶寶從我身邊遊過去哦」,那不是我的寶寶。青蛙媽媽接著往前遊去,看到迎面而來的鯉魚嬸嬸便問道:「鯉魚大嬸,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寶寶?」
  • 動物的交配方式突破人類的想像:寄生在雌性體內只發育生殖系統
    自然界的規則就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沒有哪個物種想讓自己被淘汰,所以它們既要在自然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又要保證自己種族的繁衍發展。蛇吃青蛙,青蛙吃蜻蜓,蜻蜓吃小蟲子,生態鏈一環套著一環,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有可能會引起一部分生態鏈的崩潰。上萬年來,除了幾次物種大滅絕,動物們都在自己所在的生態鏈上的位置好好待著,一直到人類出現肆意濫殺才有了一些物種的滅絕。
  • 英語萌萌畫 | frog青蛙 tadpole蝌蚪
    畫一幅畫,學一個單詞讓學習單詞不再枯燥(「萌萌畫」每周五更新)frog 青蛙
  • 英學者挑戰進化論:蝌蚪青蛙是不同物種
    這也許能更好地解釋為什麼毛毛蟲和蝴蝶的外表相差得那麼離譜。  通常說來,不同物種即使雜交成功,產生的後代也不具備繁殖能力,譬如驢馬雜交而成的騾子。不同物種間的基因和染色體結構差異太大,它們混雜時會互不相容。不過威廉姆森認為,或許在千百萬年前,不同物種之間的壁壘還沒有這麼森嚴,生命只需要一次偶然的例外,就可能創造奇蹟。
  • 走進科學世界,了解卵生動物神奇的繁殖方式
    1、產在水中的卵青蛙是兩棲動物,能捕食大量田間害蟲,對人類有益。在繁殖期裡,青蛙會把卵產在池塘或者小河溝裡。青蛙媽媽一般把卵產在水草中,它們一次產下幾千個卵,卵被厚厚的膠狀物保護起來,這樣既能保證卵所需的潮溼環境,又能為成長中的蝌蚪提供營養。
  • 它是擁有「不死之軀」的神奇動物,人類想長生不老就靠它了!
    原標題:它是擁有「不死之軀」的神奇動物,人類想長生不老就靠它了!壹讀百科不愛吃鯉魚的壹讀君 | 吳銳最近《自然》上有一則新聞說原產地在墨西哥的美西螈在野生環境下已經頻臨滅絕。此事非同小可,因為美西螈這種動物承載了很多人類的夢想:一輩子童顏不老,身體擁有無窮的再生能力,無懼傷殘,無懼癌症。
  • 現在抓來的蝌蚪,你以為會養成青蛙?癩蛤蟆啦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孫燕 通訊員 馮新恩 葉晶 陳潔虹「池塘裡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幾乎每個孩子都讀過。
  • 為了孩子的房,青蛙練出了「麒麟臂」
    後者說桑吉爾夫的「螺旋打樁機」一擊必殺……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或者去幣廳直接來一局一決勝負,或者乾脆脫下校服到操場來一場「男人式的戰鬥」。也許,對強健體格的摯愛是印刻在我們天性裡的,即便出現了對外形的各種審美偏好,但還是有很多人沉迷於強壯的身體,這不但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自信,也會獲得更多異性的青睞。
  • 教你三招,辨別青蛙和癩蛤蟆的蝌蚪
    如果春遊過程中能碰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小孩子也會非常興奮。有趣的動物有很多,蜜蜂、蝴蝶、蚱蜢等。不過這些小動物不能帶回家養,如果能帶回家養那是最好不過了。其中一種小動物小朋友們肯定比較熟悉, 那就是小蝌蚪,因為從小父母就會給小朋友們講《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很多小朋友在野外發現了小蝌蚪,也許會抓幾條回去養在水裡,希望小蝌蚪能長成小青蛙。
  • 春暖花開 捉小蝌蚪回家 小心捉到的是有毒蟾蜍幼蟲
    記者看到,池塘靠近岸邊的淺水處,聚集了成千上萬隻小蝌蚪,有的已經長出了細長的四肢。這些黑色的小蝌蚪大多都聚在一起,統一行動,壯觀的隊伍綿延數十米。「這些都是小蟾蜍,不是青蛙。」看到記者蹲在岸邊觀察,旁邊一位釣魚的老人提醒。「我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的,從它們的父母把它們生在這裡開始。」老人姓楊,他告訴記者,幾乎每天都來這裡釣魚,這些小蝌蚪都是1個月前池塘裡蟾蜍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