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人生是自主的嗎? 你是否在按著外界的期望活著?你是否會陷入自控和苛責的怪圈?你是否為養成一個好習慣而煩惱? 《內在動機》本書論述了一個人的內在動機對保持學習、工作興趣,以及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性。同時,它將告訴我們,該如何驅動內在動機,獲得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這個作者在1969年的時候,就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作索瑪拼圖實驗。索瑪拼圖是什麼呢?就是很多小方塊,然後把它們組合,能夠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狀。這是一種益智遊戲。這種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會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別適合拿來做心理學的實驗。
索瑪實驗怎麼做的呢?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然後給了不同的條件。
左邊這一組說:你們只要拼出一個圖形,就獎勵一塊錢(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塊錢可相當值錢了。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是很貴的一個獎勵。
右邊這一組說:你們就只要拼就好了,我們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大家拼,沒有任何獎勵。
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者說,我們休息一下,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現場——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裡邊放著雜誌、放著一些書,還放著索瑪拼圖。
這也就是說,他們在休息室的這8分鐘時間裡邊,既可以選擇去看雜誌、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非常明顯的結果:給一塊錢獎勵的那一組,在休息時間(更多人)不會去碰那個拼圖。原因是他把這個拼圖當作了任務、當作了工作,是外部的激勵。所以,這件事情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果——金錢會帶來疏離。
如果你客觀上定義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給錢我才能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的時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被研究者,他們在這8分鐘時間裡邊,繼續玩那個拼圖,就覺得很好玩,多有趣,接著拼。
後來,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把錢換成威脅,比如說,你如果拼不出來的話,我們會扣你多少分這樣的威脅。結果一樣。或者換成競爭,說看你能不能夠贏得了對方,一樣,就是威脅也好,競爭也好,都會讓參與者把專注度不再放在拼圖上,而是放在贏這件事上。
所以,這個作者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研究——什麼呢?就是哪些因素能夠增強人們的內在動機?減少我們內在動機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指責、要挾、責備、金錢誘惑、地位、職稱,都能夠帶來疏離的感覺。
所以,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一個著名的畫家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那幅畫。大家記不記得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他說,一幅畫畫出來的時候,這個藝術就已經結束了。所以畫一幅畫的過程是最重要的目的——享受這個過程。畫完以後,那個畫本身並不是目的。因此,大量的因素都會使得我們做這件事情本身產生異化,給你帶來疏離的感覺。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本身的內容,可以通過一下推薦了解,作為家長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