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全面融杭,這一地又有新動作!

2021-01-10 杭州日報

記者 邱丹晨 通訊員 蔣夢

日前,績溪縣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工作專題調度會議在安徽宣城績溪縣召開。

會上,績溪縣文旅局匯報了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工作對接、目前進展、當前重點工作等情況;績溪縣自然資源規劃局匯報了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背景、工作開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建議。

去年6月,在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皖浙兩省政府正式籤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加快推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推進黃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強杭黃全域旅遊合作,深化開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合作,加快重大交通建設,探索「飛地經濟」合作模式,推動杭黃跨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績溪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建設作為績溪縣的「首要工程」,該縣將抓緊成立高規格的領導組、編制高水平的規劃方案、高起點謀劃一批項目、確定高質量的發展目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爭取、主動作為,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推動績溪在區域經濟競爭的大環境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編輯 邱丹晨

相關焦點

  • 安徽積極推進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 方案編制啟動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省發改委微信號消息:今年6月,在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皖浙兩省政府正式籤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推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我省積極推進各項工作。
  • 寧杭角逐,皖南醒來
    皖南與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態勢圖(朱躍武制)置身長三角的皖南,新時代的區域價值和能量不斷凸顯。對於寧杭,包括上海,皖南有四大價值:一是生態屏障和生存保障。一域綠水青山,是後工業化時代寧杭地區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安全。二是文化借力和文旅聯合。
  • 黃山將有大動作!安徽水陸空建設「三箭齊發」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除了江豚,今年示範區加快了揚子鱷野外繁育研究和野外放歸的步伐,年內計劃一共野外放歸揚子鱷總數為280條,這是自2002年以來放歸規模最大的年度。2012年,安徽攜手浙江共同啟動了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此舉開創了國內跨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河,並形成了「新安江模式」,之後在全國多地推廣。如今,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之下,這一模式不斷「升級」。
  • 安徽省優化升級「一圈五區」發展布局
    記者日前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2021年,安徽將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推進「一圈五區」發展布局優化升級,加大力度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城鄉間融合互動、融通互補。    在統籌推進「一圈五區」協調發展方面,我省將深入實施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支持合、淮、六聯合打造空港經濟示範區,推動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協同互動。
  • 論京杭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戰略和實施
    由於區域的自然景觀已隨農業和城市化的擴張而日益破碎化,區域性綠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為了在破碎化的景觀之間建立生態聯繫通道。這樣一條區域生態廊道可以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聯繫原來破碎的景觀,從而使之成為巨大的資源。原本為農業和城市發展而興建的水利工程如運河、排水溝、水庫和防洪設施等,經過生態恢復和管理可以作為區域生態網絡提供生態服務,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揮其價值。
  • 一批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安徽人速看有沒有你家鄉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從「十大工程」實施以來,新安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下一步,我省還將與浙江省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謀劃第四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方案。在做好新安江橫向生態補償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縱向補償力度。
  • 安徽謀劃一批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除了江豚,今年示範區加快了揚子鱷野外繁育研究和野外放歸的步伐,年內計劃一共野外放歸揚子鱷總數為280條,這是自2002年以來放歸規模最大的年度。2012年,安徽攜手浙江共同啟動了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此舉開創了國內跨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河,並形成了「新安江模式」,之後在全國多地推廣。如今,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之下,這一模式不斷「升級」。
  • 安徽謀劃一批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除了江豚,今年示範區加快了揚子鱷野外繁育研究和野外放歸的步伐,年內計劃一共野外放歸揚子鱷總數為280條,這是自2002年以來放歸規模最大的年度。2012年,安徽攜手浙江共同啟動了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此舉開創了國內跨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河,並形成了「新安江模式」,之後在全國多地推廣。如今,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之下,這一模式不斷「升級」。
  • 關於我市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思考和建議
    商丘古城的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格局風貌歷經500多年而保存完整,這在全國現存古城中絕無僅有;商丘古城下還沉睡著至少6座更古老的都城,最遠可追溯到商湯遷亳之前的古都城,使商丘成為中國城市建設史上不間斷的城市和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不間斷的城市,這在全國現存古城中獨一無二。三是殷商之源仁德文化薪火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商丘成為「百家爭鳴」中樞地,形成「中華聖人文化圈」現象。
  • 世界級水平!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概念性方案比選中!驚豔海量效果圖
    未來大城北還將有哪些標杆項目? ;其中,京杭運河沿岸和杭鋼基地兩大區塊為大城北示範區,總面積約3.5平方公裡,「十大標杆項目」就像閃閃發光的珍珠,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其中。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建築概念性設計方案   今年年初,杭州面向全球啟動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建築概念性設計方案徵集活動,要求設計單位「有全球知名城市博物館類文化地標性項目業績;同時,獲邀設計單位負責人必須主持並直接參與設計全過程」。儘管條件如此「苛刻」,但杭州的魅力還是吸引了近30多家知名設計單位前來應徵,最終,三家事務所入選。
  • 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20~2035年)出爐 5年後「圈」內五...
    到2035年,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全面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的和諧都市圈、經濟集約高效的綠色都市圈、社會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杆。構築一體協同的生態格局《規劃》指出,要在鄭州都市圈構建「一軸、一心、一帶,雙環、多廊、多點」的多層次、多功能、複合型、網絡化區域生態格局。
  • 世界杭商雲聚錢塘 周江勇寄語新時代杭商:奮力打造世界級商幫!
    開幕式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向全世界的杭商致以誠摯的問候,並與大家分享杭州機遇,寄語新時代杭商:大力弘揚浙商精神、杭商精神,勇開拓、闖世界、創未來,奮力打造有夢想、有擔當、有格局、有信義、有情懷的世界級商幫!
  • 精心描繪全域旅遊新藍圖
    徐報融媒記者 孫井賢 攝今年9月份,美麗的泉城賈汪又收穫一個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大洞山旅遊度假區被省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旅遊度假區。這是賈汪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賈汪全域旅遊再出發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生動實踐。
  • 河南黃河沿線將編織森林生態網絡2021年建成3.66萬畝生態廊道
    城市郊區及重要河流入口、重要乾渠出口、重要生態部位和省級以上道路交叉口等重要節點處,實行公園化、景觀化、特色化,實現「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效果。打造沿黃森林生態網絡,2021年建成3.66萬畝生態廊道春風又綠河兩岸,生態廊道黃河邊。《通知》提出,加快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構建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儘快實現黃河生態廊道貫通。
  • 珠三角將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打造「候鳥灣區」
    按照該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至2025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廣東南嶺要建生態旅遊公路
    串聯兩市輻射沿線11區縣本次規劃的廣東南嶺生態旅遊公路面積約27721平方公裡,路線全長約626公裡,串聯韶關、清遠兩市,包括新建路段12公裡、改造利用路段614公裡,並結合南嶺生態旅遊公路沿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現狀情況,規劃慢行系統193公裡。
  • 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廣東將構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一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用實際行動履行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扛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擔當。一年來,全市上下一心,持續探索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推動黃海溼地成為「共建共享、永續利用」的和諧遺產地,保護生態的共識轉化為保護自然遺產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