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它們可不是僵硬的符號,
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
你看吧,
每個字都有不同的風韻。
它們有聲音,有顏色,有味道,有生命。
它們在瞬間走進想像,
然後又從想像中流出。
每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漢字頌》中:前任結繩,只能記述一二兮,倉頡造字,方可表達億兆兮!非文字無以言志;非文字無以表意;非文字無以傳情;非文字無以載史。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徐雁 攝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文字演變由繁至簡,每一個漢字都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們每一個都源自生活。《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在全國56個民族中,有自己語言和傳統文字的民族約為三分之一,現在才有40萬餘人的水族就佔其一。
朱文軍 攝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字中,水族的水書是一種很奇特的古老文字。水書,又稱「水文」,水語稱為「泐雖」。水書共有400多個單字,字體結構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仿漢字倒寫或反寫,因此有人又稱之為「反書」。它與甲骨文都是象形字,有著密切的聯繫。
據史證考察,圖畫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古老,更具象。而水族水書中就存在大量的類圖畫文字。也就是說,水族水書可能比甲骨文的存在更為原始。
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降村 (朱文軍 攝)
貴州省都勻市歸蘭水族鄉水書是水族同胞記載民間、民俗文化的文字符號(俗稱水書),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自然形成了一種豐富而獨特的水族民俗民間文化,逐漸形成了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等文化信息的水族文獻。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是水族的百科全書,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神秘的水書傳承人韋國權先生(朱文軍 攝)
水書傳承人韋國權先生帶著兒子及村裡的小孩,在傳授水書知識前燒香祭祀 (朱文軍 攝)
水族古文字在今天的水族社會中,仍然具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對寫有水族古文字的水書,哪怕是一張紙屑,人們都不能跨之而過;拜習水書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立房造屋等重大事典用到水書時,首先要舉行儀式請水族古文字的創製神陸鐸公"到場"。幾千年來,水族社會重視水書和視水族文字為神聖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
水書傳承人韋國權先生正在認真看水書 (朱文軍 攝)
水書傳承人韋國權先生正在寫水書 (朱文軍 攝)
水書傳承人韋國權先生正在傳授水書知識(朱文軍 攝)
水書與老漢(尹鳴 攝)
相傳,水族最早沒有文字,交流極不方便。於是大家推選6個智者去向神仙學習造字。誰知歸途中有5人先後病故,只餘下拱陸鐸一人生還,因而只由他一人傳字給老百姓。不過,由於最初是6人同去學習造字的,他們所學的字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來村民辦婚嫁、喪葬一類的紅白喜事,請水書先生來擇日時,往往要請6人,以求準確無誤。
三都水書( 徐雁 攝)
寫水書的小女孩(劉登燕 攝)
水書由於主要靠民間手抄、口傳的方式流傳後世,因此,流失情況比較嚴重。中外許多專家學者通過對散落民間收集到的7000多冊珍貴的水書原件進行潛心研究,已發現的從原有的400多個文字增加到了800多個,加上異體字,共有1400多個文字。2002年3月,水書被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列為首批48件文獻檔案,列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06年,水族的水書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水書背後隱藏的,是古老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這種獨特的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值得我們用心守護和傳承。
來源: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