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發展進入美學時代】
作為創新之城、設計之都,深圳這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在公共藝術和城市文化的傳播方式、途徑方面一直進行著探索和創新。
變公共空間為藝術空間
在深圳上梅林站、華強南站、華新站、桃源村站這四座地鐵站,遊客常常在藝術牆和藝術櫥窗前駐足觀看具有時代印記的油畫、水彩、版畫,了解20世紀80年代老一輩藝術家和美術工作者在南下之後為這座移民城市藝術事業注入的活力和精神,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發展史。
「由於深圳區域豐富的資源,流動藝術空間具有很好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通過不定期替換地鐵空間中展示的作品,我們打造出一個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流動美術館。」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部總監楊光告訴記者。據統計,深圳地鐵日客流量達到400萬人次。通過良好的公共藝術建設,地鐵站就能轉化成為人流量巨大的「美術館」,成為滿足公眾藝術審美需求和傳遞城市文化的藝術空間,「地鐵美術館」主題概念因此而誕生了。
經過深圳地鐵集團、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歷經一年多的公開徵集、專家評選、公眾展示、協同創作流程,53個站點被囊括其中,以49個固定藝術牆展、地鐵「小百科」展、11個流動藝術櫥窗展的形式展示地鐵站及周邊的文化、歷史、故事,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藝術的薰陶和啟迪。「一方面,我們希望藝術作品走進公共空間,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藝術活動當中,在搭乘地鐵的時候欣賞到優秀的藝術作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每一個在公共空間觀看藝術牆的市民和藝術愛好者,通過藝術家的鏡頭重溫歷史,獲得啟發、知識和力量。」楊光說。
以人為本與公眾「協同創作」
早在2006年,何香凝當代藝術館就曾邀請3位頗負盛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地鐵車站專門創作3幅壁畫,雖然視覺體驗效果很好,但出於作品價值和安保原因,3幅壁畫在短暫展示一周後便被收藏。
「單純在地鐵空間內放置藝術品並不能完成『地鐵美術館』的使命,需要考慮地鐵公共空間的展示條件、公眾的審美及鑑賞能力,讓公眾和作品能產生反應和互動,以傳達『地鐵美術館』的公共藝術精神。」楊光表示,「我們把藝術話語權交予公眾,希望公眾參與『地鐵美術館』的項目,讓大家選擇、決定與探討符合這個城市的文化藝術作品。」
為了充分實現公共參與性,深圳「地鐵美術館」通過網絡平臺、作品說明牌和二維碼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通過掃描二維碼,公眾可以對作品進行反饋和留言;在地鐵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進行線上線下方案的展示,通過網絡反饋、現場留言本的方式徵求意見,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需求。
城市文化符號和本土藝術展示平臺的功用在深圳「地鐵美術館」中也同樣得以實現。重社區、重環境、重地方、重歷史,深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沿海文化、嶺南文化、建設文化等等題材都在展覽中得到體現。在創作過程中現有的藝術家資源特別是一批本土藝術家參與其中。
「我們希望,通過一步步的努力,實現公共空間的全方位互動,讓高雅的藝術走出美術館殿堂,合理利用公共空間,讓藝術走進百姓生活。」楊光說。
(本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