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藝術話語權交給公眾-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讓城市發展進入美學時代】

 

    作為創新之城、設計之都,深圳這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在公共藝術和城市文化的傳播方式、途徑方面一直進行著探索和創新。

 

變公共空間為藝術空間

 

    在深圳上梅林站、華強南站、華新站、桃源村站這四座地鐵站,遊客常常在藝術牆和藝術櫥窗前駐足觀看具有時代印記的油畫、水彩、版畫,了解20世紀80年代老一輩藝術家和美術工作者在南下之後為這座移民城市藝術事業注入的活力和精神,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發展史。

 

    「由於深圳區域豐富的資源,流動藝術空間具有很好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通過不定期替換地鐵空間中展示的作品,我們打造出一個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流動美術館。」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部總監楊光告訴記者。據統計,深圳地鐵日客流量達到400萬人次。通過良好的公共藝術建設,地鐵站就能轉化成為人流量巨大的「美術館」,成為滿足公眾藝術審美需求和傳遞城市文化的藝術空間,「地鐵美術館」主題概念因此而誕生了。

 

    經過深圳地鐵集團、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歷經一年多的公開徵集、專家評選、公眾展示、協同創作流程,53個站點被囊括其中,以49個固定藝術牆展、地鐵「小百科」展、11個流動藝術櫥窗展的形式展示地鐵站及周邊的文化、歷史、故事,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藝術的薰陶和啟迪。「一方面,我們希望藝術作品走進公共空間,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藝術活動當中,在搭乘地鐵的時候欣賞到優秀的藝術作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每一個在公共空間觀看藝術牆的市民和藝術愛好者,通過藝術家的鏡頭重溫歷史,獲得啟發、知識和力量。」楊光說。

 

以人為本與公眾「協同創作」

 

    早在2006年,何香凝當代藝術館就曾邀請3位頗負盛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地鐵車站專門創作3幅壁畫,雖然視覺體驗效果很好,但出於作品價值和安保原因,3幅壁畫在短暫展示一周後便被收藏。

 

    「單純在地鐵空間內放置藝術品並不能完成『地鐵美術館』的使命,需要考慮地鐵公共空間的展示條件、公眾的審美及鑑賞能力,讓公眾和作品能產生反應和互動,以傳達『地鐵美術館』的公共藝術精神。」楊光表示,「我們把藝術話語權交予公眾,希望公眾參與『地鐵美術館』的項目,讓大家選擇、決定與探討符合這個城市的文化藝術作品。」

 

    為了充分實現公共參與性,深圳「地鐵美術館」通過網絡平臺、作品說明牌和二維碼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通過掃描二維碼,公眾可以對作品進行反饋和留言;在地鐵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進行線上線下方案的展示,通過網絡反饋、現場留言本的方式徵求意見,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需求。

 

    城市文化符號和本土藝術展示平臺的功用在深圳「地鐵美術館」中也同樣得以實現。重社區、重環境、重地方、重歷史,深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沿海文化、嶺南文化、建設文化等等題材都在展覽中得到體現。在創作過程中現有的藝術家資源特別是一批本土藝術家參與其中。

 

    「我們希望,通過一步步的努力,實現公共空間的全方位互動,讓高雅的藝術走出美術館殿堂,合理利用公共空間,讓藝術走進百姓生活。」楊光說。

 

    (本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相關焦點

  • 環境部住建部把話語權交給公眾
    原標題:環境部住建部把話語權交給公眾 黑臭水體整治效果如何?誰說了算?昨天,生態環境部與住建部宣布:把話語權和評判權交給公眾。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透露,由該部與住建部聯合開展的對全國36個重點城市和部分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專項督查已經啟動。
  • 光明日報批俞敏洪:翻版「紅顏禍水論」 公眾人物更應珍惜話語權
    光明日報批俞敏洪:翻版「紅顏禍水論」 公眾人物更應珍惜話語權  Evelyn Zhang • 2018-11-20 09: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數學和藝術的高維連通-光明日報-光明網
    數學和藝術的內涵和表達方式不同,反映出的我們這個世界的層面也是不一樣的。數學是科學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基準,是大自然的語言。而藝術是人們主觀世界的升華,是審美和情感的集成,是精神世界的語言。它們各有具象和抽象的表達。數學的具象就是應用數學,而其抽象就是理論數學。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翻開中小學語文課本不難發現,這裡面不僅有西藏山川江河、古城聖地、藏戲藝術的記載,更有一代代中華兒女架起民族團結橋梁的印記。    「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孔繁森用獻血所得的營養費,幫助這幾個孤兒上學讀書。藏胞們知道了這件事,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們深情地唱道:『太陽和月亮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中國』。」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科學進步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也會推動倫理規範發生變化,旁觀者風險、大數據、開放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等新興議題引發關注。從執行監督層面看,還需要把遵守倫理規範的承諾轉化為內在機制,消除促使研究人員違反倫理原則的誘因。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首先,藝術求「真」。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藝術教育,其最高境界就是發乎本色、自然而然,越是自然的越能打動人。而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也講求「真實就是力量」,越是樸實的道理越能說服人。因此,在藝術課程中嵌入思政教育內容,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次,藝術求「善」。
  • 破「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詳見拙作《全球排名和科研評估使大學深處危機》,載《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第13版)。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主導糾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贊同。    《意見》提出,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樹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導向,此中,有5個原則需要遵循。
  • 魯獎存「貓膩」源於公眾缺乏話語權
    在筆者看來,表面上是這些蠅營狗苟之輩、為了貪圖名利鑽了魯迅文學獎評獎的空隙和漏洞,把評委一一搞定,最後,摘得所謂的「桂冠」所致,其實,真正的原因還在於公眾缺乏話語權。    據作家方方介紹,湖北省作協向中國作協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推薦作品有一套程序,先由作者個人申報,湖北省作協從專家庫中搖號搖出評委,評委匿名評選申報作品,省作協根據評委評定結果上報中國作協。
  • 簡·奧斯丁的婚戀指南-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稿交給了一位書商,出版廣告都打了,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下文,作者也不得而知……懇請公眾謹記一點,從完稿之日至今已過去13年,世事人情、時興的書籍和看法已大不一樣……」遺憾的是,奧斯丁次年因病去世,未及目睹小說面世及讀者反饋。    奧斯丁擔憂自己的作品熬不過13年的考驗,放在200年後的今天來看,不過是一則名人趣談。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次,有人認為,這一評選不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組織的,而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媒體組織公眾和網民參加的。正是這一跨越意識形態的評選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然而,這種論證充分嗎?    列寧提醒我們:「每一個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深入挖掘了中國科技強國建設背後的精神邏輯,為科學家精神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經驗。    《今夜星辰》在人物塑造上注重體現科學家學問與人格的融合,劇情通過對主人公具象化的過程來舒展歷史畫卷、揭示英雄事跡、傳承科學品德,深刻反映了「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