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過去六年科技成果轉化使企業實現收入超2.4萬億元

2020-09-16 南方都市報

南都訊 自2014年以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取得了諸多重大成果。9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稱,科學院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還承擔了中國天眼等大科學裝置。此外,過去六年科技成果轉化使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發

「過去六年,通過『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實施,在國際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經濟主戰場三個面向方面,科學院作出了我們的貢獻。」白春禮說。

一是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他舉例說,中國科學院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同樣屬於「世界第一次」的還包括:物理所在固體中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首次在鐵基超導體當中發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等。

二是在深空深海等戰略必爭領域搶佔制高點。據介紹,科學院先後發了6顆科學衛星,如「墨子號」 「悟空號」 「實踐十號」慧眼」 「碳衛星」 「太極一號」衛星等。

此外,科學院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北鬥三號衛星,目前在天上有12顆是科學院完成的。」白春禮說。

而在涉海方面,成功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海鬥號」、「海星號」為代表的譜系化的深海無人裝備和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

三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過去六年,中科院先後孵化培育了中科曙光、國盾量子、「寒武紀」等18家上市公司。此外,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裝置——年產400萬噸煤制油工程成功試車投產。

同時,中科院也承擔了一大批大科學裝置,比如在貴州的中國天眼,位於廣東東莞的中國第一臺散裂中子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白春禮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過去六年,7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三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一項,佔全國總數的57%。在全球科教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佔據全球榜首。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過去六年使社會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新增利稅共計2983億元。

實習生 王凡 南都記者潘珊菊 發自北京

相關焦點

  • 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該項技術可從廢棄的太陽能光板中提取聚偏氟乙烯、滌綸樹脂等化學原料,從而再利用於生產薄膜材料,實現「變廢為寶」。據了解,雙方交易金額預計達500萬元,將是泉州師範學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技術交易。然而,從技術研發成功的3年以來,該項成果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泉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打破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眾多激勵政策的出臺更是讓科研人員幹勁倍增。」
  • 增長4.4% 2020年四川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收入近2萬億
    1月11日,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2020年,科技創新支撐全省經濟穩定向好,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接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4.4%。那麼,2020年全省科技工作具體有哪些亮點呢?記者帶您到會上找答案。
  • 「遠非最後一公裡」:從科技成果轉化總被放在報告最後一頁說起
    在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學術生態與創新文化主題沙龍上,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陳耀軍這一發問,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是全國唯一經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其重要使命是幫企業轉型、幫老師創富。
  • 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呼喚「耐心資本」
    而在10月19日,中關村科學城舉行「科學家基金」集體籤約儀式,總規模27.85億元的五隻科學家基金宣布成立,旨在打造全鏈條、全周期「耐心資本」服務體系,通過優秀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加速實現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科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6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主辦、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中科搏銳承辦的「自動化所腦科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於「6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主辦、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中科搏銳承辦的「自動化所腦科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
  • 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實現規模產業化
    1 發展環境 科技創新成果更多地是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中實現規模產業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得以快速發展。199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產品銷售收入為6580億元,工業增加值1785億元,2004年分別增加至27846億元和6341億元,增長了323.2%和255.2%。
  • (科技)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哈爾濱1月14日電題: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2020年研發投入4000多萬元,北鬥導航產品銷售量比去年翻了兩番,無人農場試點在黑龍江4個農場推進,即將推出新一代北鬥智能終端產品……新年伊始,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曬出一張亮眼成績單
  •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 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帳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支柱力量   A股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行業,佔國內500強企業的70%以上,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   201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0.47萬億元,佔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突破50%。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術轉化已創下過億收入
    沿生科大樓左手邊的小徑蜿蜒而下,那裡坐落著整個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樓,在這幢名為「新生科樓」的高層建築外,立著一個顯眼的銘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科技領域,中法合作歷來『敢為人先』。」中科院副院長張杰如是說。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籤署40周年。
  • 30年融資超15萬億 分紅逾10萬億|a股|上市公司|...
    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帳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 從實驗室到市場,看中科院科學家如何華麗轉身將尖端科技成果轉化?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北京】3月25日報導(文/馬麗)國科嘉和在2017年投了很多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項目有量子通信,環保科技類,半導體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能源等。中科院的傳統核心高科技技術,如何做成果轉化,經過市場檢驗的效果又是怎樣?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蘭州市企業注入新活力
    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我市企業注入新活力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聚焦科博會一線看創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地處蘭州的蘭州化物所與蘭州市科技局緊密合作,他們的研究課題其中有一部分為蘭州市選列的10大科技項目和10大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國家級研究院所助力,為蘭州的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開闢新通道。「藍色是一種高貴的顏色,它的發色原料是鈷粒子,一般成本比較高。
  • 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帳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上市公司創造的稅收佔整個企業稅收的30%,實體經濟上市公司的利潤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40%,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提供了重要渠道。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實現光子製造技術裝備0到1的突破
    與此同時,依託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弘光專項」和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支持,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推動科研與產業有機結合,通過「人才+技術+金融+市場」四位一體融合發展,促進光子製造的產業化進程。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科研人員介紹,光子製造技術由於其超短的作用時間(1000萬億分之一秒至1萬億分之一秒),加工過程中理論上不產生熱,因此稱為「冷加工」,且具備超強的峰值功率,可解決傳統加工方式難以實現的超精細、無損傷、無材料選擇性等加工瓶頸,是國家大型飛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要支撐技術,也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十年磨一劍」。
  • 中科院成功向武漢市場轉化10億元生物、環保等科技成果
    新華社武漢7月13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多個單位的13項生物、環保等科技成果12日成功轉化給武漢科技企業,現場總籤約金額超過10億元。在當天舉行的籤約儀式上,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等11家中科院下屬單位的相關科技成果與武漢神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武科善水生態工程有限公司等13家武漢科技企業籤約轉化。
  •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增強
    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經濟規模登上第1個萬億臺階用了58年時間;到2013年登上第2個萬億臺階,用了6年;到2018年登上第3個萬億臺階,用了5年時間。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僅用4年就讓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
  • 2020年中國煤炭企業50強排行榜:山西七家礦企營收超萬億
    12家企業的營業收入、淨利潤、煤炭產量分別為2.98萬億元、1013.43億元、18.58億噸,佔2020中國煤炭企業50強的71.81%、67.97%、67.66%。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50強共擁有煤礦1229處,平均產能提高至264.5萬噸/年,完成煤炭產量27.46億噸,佔2019年全國煤炭產量的比重為71.33%。
  • 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舉辦,12個...
    、中科院武漢分院主辦,湖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中科產業育成(湖北)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在武昌區洪山賓館成功舉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21家科研院所的150餘項最新成果現場發布。
  • 四川2020年科技創新「成績單」出爐
    成都日報2021-01-12 07:19記者從1月11日在成都召開的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過去一年,科技創新全力支撐四川經濟穩定向好,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2萬家,備案瞪羚企業100家,持續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