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自2014年以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取得了諸多重大成果。9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稱,科學院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還承擔了中國天眼等大科學裝置。此外,過去六年科技成果轉化使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發
「過去六年,通過『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實施,在國際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經濟主戰場三個面向方面,科學院作出了我們的貢獻。」白春禮說。
一是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他舉例說,中國科學院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同樣屬於「世界第一次」的還包括:物理所在固體中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首次在鐵基超導體當中發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等。
二是在深空深海等戰略必爭領域搶佔制高點。據介紹,科學院先後發了6顆科學衛星,如「墨子號」 「悟空號」 「實踐十號」慧眼」 「碳衛星」 「太極一號」衛星等。
此外,科學院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北鬥三號衛星,目前在天上有12顆是科學院完成的。」白春禮說。
而在涉海方面,成功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海鬥號」、「海星號」為代表的譜系化的深海無人裝備和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
三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過去六年,中科院先後孵化培育了中科曙光、國盾量子、「寒武紀」等18家上市公司。此外,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裝置——年產400萬噸煤制油工程成功試車投產。
同時,中科院也承擔了一大批大科學裝置,比如在貴州的中國天眼,位於廣東東莞的中國第一臺散裂中子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白春禮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過去六年,7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三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一項,佔全國總數的57%。在全球科教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佔據全球榜首。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過去六年使社會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新增利稅共計2983億元。
實習生 王凡 南都記者潘珊菊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