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發現極端天氣與氣流循環模式的改變有關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德科學家發現極端天氣增多的背後原因

   在過去的十年裡,夏天出現極端天氣的次數達到了一個不尋常的程度。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可以解釋這種熱浪的逐漸增加,但其中一些特別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卻並不容易解釋。現在,德國科學家發現它與在某些共振條件下大氣中形成的大強度慢行波有關。

  2010年東歐的熱浪和莫斯科周圍損失嚴重的森林火災讓人們對極端天氣的危害印象深刻。雖然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會使大氣變暖,但在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的研究項目負責人迪姆·庫默看來,這與歐洲或美國一些地區破壞性熱浪的增加並不相稱。他和同事斯特凡·拉姆斯託夫等人研究了大量的全球氣象數據,發現一個相關的原因可能是大氣中的氣流循環模式的改變。相關論文發表在8月1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地球中緯度地區的空氣運動大部分以波的形式在環繞地球運動。這就是所謂的羅斯貝波(Rossby Wellen)。羅斯貝波的特點是波長非常長,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裡以上,因此也稱為行星波或者大氣長波。由於是大尺度系統,它的移動速度一般比較緩慢。波向北擺動,它就從熱帶吸暖空氣到歐洲,俄羅斯或者美國;而波向南擺動,則會帶來極地的冷空氣。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一些這樣的波帶來了極端天氣,並且增強了其強度。如果只是幾天的溫暖可能不會有多少影響,但是幾個禮拜的炎熱就會給人和生物系統帶來嚴重的後果。

  斯特凡說:「這背後是一個微妙的共振機制,這些波在中緯度地區駐留並顯著加強。」這項新研究顯示,在某些共振條件下大氣中會形成不尋常的強度很大的慢行波,而這導致了地面的極端天氣。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這種共振事件變得更加頻繁:自2000年以來,它們出現的頻率幾乎是以前的兩倍。斯特凡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行星波實際變化的證據。所以我們知道必須尋找什麼,才能夠找到共振活動增加的有力證據。」

  通過理論分析和觀測數據驗證,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活動增加的原因可能與北極的變化進程有關。自2000年以來,北極變暖比地球的其他地方大約快一倍。其中一個原因是明顯的海冰覆蓋面的萎縮。陽光因此更少地被反射回太空,而沒有海冰覆蓋的海洋顏色更深,可以更多地吸熱而變暖。隨著北極氣溫上升,它與其他地區的溫差會減小。這個溫差恰恰是大氣流動的主要驅動力,而大氣流動則決定了天氣。論文的共同作者,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任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貝爾說:「行星波的主題說明了地球系統敏感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它顯示了系統對我們的影響產生的反應可能是不相稱的。」(記者李山)

相關焦點

  • 科研一對一 | NASA&馬裡蘭大學 | 大氣科學、氣候模式、數據分析: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極端的行星,該星球下的雨是巖石雨
    我們太陽系邊緣以外發現的最極端的行星中,有熔巖行星:熾熱的世界如此之近環繞其主恆星,以至於某些地區可能是熔融熔巖海洋。根據麥吉爾大學、約克大學和印度科學教育學院的科學家的說法,至少一顆這樣的系外行星的大氣和天氣周期非常特殊,該行星特徵具有這樣的特徵:巖石被蒸發並形成巖石雨、時速超過5000公裡的超音速風和100公裡深的巖漿海洋。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而一場強降雨使得原本乾旱的中國舟曲遭遇泥石流侵襲……  80後的陳海欣說,現在每天翻看報紙、打開電視、點擊網頁,時常都會蹦出某某地方又遭遇極端天氣,或是暴雨、或是乾旱、或是高溫。「而且動不動就是『極端的』、『異常的』、『罕見的』,現在天氣規律好像完全亂套了。」
  • 極端天氣五大認識誤區
    外國攝影愛好者肖恩-希維在蒙大拿的大草原上拍攝這些極端天氣的照片【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23日文章】題:有關極端天氣的五大迷思(作者馬尼什·巴普納珍妮弗·摩根)天氣太熱了。從緬因州到夏威夷,氣溫都在「不屈不撓」地上升。
  • 科學家分析認為印度洋周邊極端天氣將會增加
    核心提示:此項研究由中國海洋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科學家們合作進行。研究小組領導者蔡文居與他的團隊評估認為,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還保持現在的勢頭,將對未來印度洋極端正偶極子位相事件產生重要的影響。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不管是俄羅斯熱浪還是巴基斯坦洪災,都和發生在北半球大氣流的「阻塞事件」有關,它讓天氣模式保持靜態,令熱量和溼氣都不能散開。 在中國許多地方,高溫打破了歷史極端記錄,因此中國有了史上最熱的夏季。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也對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8月,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的舟曲遭遇了中國有記錄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泥石流。
  • 夏季熱浪襲擊歐洲,極端炎熱天氣正在改變旅遊業
    夏季極端炎熱天氣,意味著夏季假期可能會被秋季假期所取代。目前席捲歐洲的酷暑和極端炎熱天氣,可能會讓歐洲大陸的歷史名城和地中海海灘,在夏季變得不再那麼熱鬧。隨著遊客重新思考夏季度假的概念,,不斷上升的氣溫將影響人們到歐洲的旅行計劃。
  • 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有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的研究,但是由於沒有做統一的標準規範,指標方法繁多,同一類極端事件各地標準不統一,同一指標又由於定義的時間段不同而造成結果不一樣。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是天氣氣候周期變化的結果,極端天氣的發生和某一個時段的環流異常、海溫異常或冰雪異常等有關,如今年的極端天氣發生與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高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及青藏高原積雪偏少,副熱帶高壓不穩定等因素有關。
  • 闢謠:美國極端暴雪天氣與我國空氣汙染無關
    美國波士頓「末日暴雪」和紐約、華盛頓極寒天氣與中國空氣汙染有關,這一觀點到底是基於科學研究的可信論斷還是缺乏根據的武斷指責?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兩位權威專家,對此做出回應。「事實上,查閱氣候歷史資料就可以發現,美國冬季出現低溫和暴雪事件,並非偶然。」   數據顯示,自1950年以來,美國冬季風暴的頻率和強度均呈現增加趨勢,美國北部和東部地區的極端強暴風雪天氣也有所增加。1996年1月7日至8日,紐約遭遇極端暴風雪襲擊,部分地區降雪量達到60釐米,氣溫驟降至-20℃以下,造成經濟損失近10億美元。
  • 新研究稱極端天氣與大氣急流變化有關
    新華社倫敦4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牛津大學4月30日發布研究報告說,2018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出現的熱浪、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與環繞地球的大氣急流中出現持久的巨波相關,而這種剛被發現的變化未來還會更頻繁地出現。
  • 外媒解析:科學家為何在南極極端條件下測試遠程醫療
    埃菲社8月26日載文講述了阿根廷科學家在南極兩個科考基地展開極端氣候條件下的遠程醫療探索的原因和進展,作者系記者哈維爾·卡斯楚·布加林,文章摘編如下: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貝爾格拉諾二號和卡利尼兩個南極基地相距數千公裡。基地的生活很不容易:例如,在貝爾格拉諾二號基地,冬天氣溫會暴跌至攝氏零下60度,每年有4個月完全黑暗,不見陽光。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低估
    此間經濟學家表示,極端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將給一些國家和行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美國全國氣象研究中心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日前表示,正在影響美洲大陸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導致洪水與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自2013年以來的兩個冬季,美國經濟都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華爾街市場分析機構曾把美國經濟去年一季度疲弱的「罪魁禍首」歸咎為惡劣天氣。但極端天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呢?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有關資料分析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都在增加,特別是近10年來嚴寒冰凍天氣的發生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以來,冬季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暴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幾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 8月極端高溫天氣或比往年更多
    本報訊(通訊員 於傑 記者 談潔 實習生 許可馨) 剛剛過去的冬季,南京連綿的陰雨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那麼,厄爾尼諾還會影響接下來的天氣嗎?世界氣象日前夕,國家特聘教授、厄爾尼諾現象研究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教授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今年夏天很有可能還有一次連續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不排除會有產生極端高溫天氣的可能。
  • 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原因解析 或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北方暴雪南方冬汛 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  近期,中國北方多地遭遇暴雪天氣,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雪和寒潮預警。在北京,進入11月以來,連續的陰雨雪天氣持續籠罩京城,連續多場強降雪讓北京也發布了暴雪與結冰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