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21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難題是人口、資源和環境,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之一在海洋,因而有人把21世紀稱作「海洋的世紀」。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世界與我國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的課題,對海洋環境監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海洋環境保護是全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是針對我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我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尺子」,海洋環境監測內容複雜,覆蓋面廣,屬於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任務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海洋環境監管監測、公益服務監測等4個方面。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時至今日,已從最初的單一海洋汙染監測方式發展為大面布局與功能區環境問題相結合的監測,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與管理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海洋環境保護及監測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起並參與了眾多大型國際調查計劃,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本國及全球海洋汙染問題認識較為全面,並發布了一系列科學理論和管理政策,下面就來談談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沿海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方面的方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一、美國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美國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是一個高度分散、「合作式」的聯邦體系,由聯邦環保局(EPA)負責制定國家標準,各州和地方承擔大部分監測任務。美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是在地區層次上開展的,由許多單位共同完成,除EPA主導外,其他參與機構還包括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個人等。EPA在全國設有10個地區辦公室,代表環保局行使管理職能。
二、加拿大
加拿大的海洋環境監測主要由加拿大環境部(EC)負責。加拿大政府、各省政府、各地區政府、各市政府均設置了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環境監測部門直接隸屬於本級環境保護機構。
加拿大十分注重海洋環境監測,從很早就開始參與一些國際監測項目,如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緬因灣環境監測計劃、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
⒈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AZMP)
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1998年開始執行,旨在收集和分析生物、化學和物理學領域的數據,其目標為:⑴描述和理解海洋在季節、年和十年尺度上的多變性原因;⑵提供包括各種學科的數據集,以便在生物、化學和物理學變量間建立關係;⑶提供足夠的數據來支持海洋活動全面健全發展。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的監測參數主要有溫度、鹽度、溶解氧、營養鹽和葉綠素等。
⒉緬因灣環境監測計劃(GMEMP)
緬因灣覆蓋了9300km2的海洋,擁有12000km的海岸線,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生態系統,是北美洲最大的半封閉海之一。緬因灣海洋環境委員會成立於1989年,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和加強緬因灣的環境質量來滿足人類及其後代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緬因灣監測計劃主要監測海洋汙染物,並評估其對人類和環境健康的影響。緬因灣生態系統指標涉及:海岸發展、汙染物、富營養化、溼地、漁業、水產業和氣候變化等方面。
⒊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AMAP)
加拿大北極區域海岸線幾乎佔加拿大總海岸線的75%。北極監測和評價項目作為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的一部分於1991年開始實施。其初衷是將北極區域汙染物和相關問題通知8個北極國家政府(加拿大、丹麥/格陵蘭、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 ,提供可靠、充足的有關北極環境狀況及環境威脅的信息,為其開展環境保護行動提供科學建議。
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的重點研究對象包括:難降解有機物(POPs)、重金屬(Hg、Cd、Pb)、放射性物質、酸化和北極霧霾、石油類汙染、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環境影響和生態效應) 、臭氧空洞(UV-B增加引起的生物效應)、汙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臭氧空洞帶來的紫外輻射增加、氣候變化)、汙染物和其他因素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聯合效應。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