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國家的海洋環境監測狀況

2020-11-25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21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難題是人口、資源和環境,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之一在海洋,因而有人把21世紀稱作「海洋的世紀」。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世界與我國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的課題,對海洋環境監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海洋環境保護是全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是針對我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我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尺子」,海洋環境監測內容複雜,覆蓋面廣,屬於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任務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海洋環境監管監測、公益服務監測等4個方面。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時至今日,已從最初的單一海洋汙染監測方式發展為大面布局與功能區環境問題相結合的監測,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與管理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海洋環境保護及監測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起並參與了眾多大型國際調查計劃,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本國及全球海洋汙染問題認識較為全面,並發布了一系列科學理論和管理政策,下面就來談談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沿海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方面的方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一、美國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美國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是一個高度分散、「合作式」的聯邦體系,由聯邦環保局(EPA)負責制定國家標準,各州和地方承擔大部分監測任務。美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是在地區層次上開展的,由許多單位共同完成,除EPA主導外,其他參與機構還包括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個人等。EPA在全國設有10個地區辦公室,代表環保局行使管理職能。

二、加拿大

加拿大的海洋環境監測主要由加拿大環境部(EC)負責。加拿大政府、各省政府、各地區政府、各市政府均設置了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環境監測部門直接隸屬於本級環境保護機構。

加拿大十分注重海洋環境監測,從很早就開始參與一些國際監測項目,如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緬因灣環境監測計劃、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

⒈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AZMP)

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1998年開始執行,旨在收集和分析生物、化學和物理學領域的數據,其目標為:⑴描述和理解海洋在季節、年和十年尺度上的多變性原因;⑵提供包括各種學科的數據集,以便在生物、化學和物理學變量間建立關係;⑶提供足夠的數據來支持海洋活動全面健全發展。大西洋區域監測計劃的監測參數主要有溫度、鹽度、溶解氧、營養鹽和葉綠素等。

⒉緬因灣環境監測計劃(GMEMP)

緬因灣覆蓋了9300km2的海洋,擁有12000km的海岸線,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生態系統,是北美洲最大的半封閉海之一。緬因灣海洋環境委員會成立於1989年,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和加強緬因灣的環境質量來滿足人類及其後代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緬因灣監測計劃主要監測海洋汙染物,並評估其對人類和環境健康的影響。緬因灣生態系統指標涉及:海岸發展、汙染物、富營養化、溼地、漁業、水產業和氣候變化等方面。

⒊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AMAP)

加拿大北極區域海岸線幾乎佔加拿大總海岸線的75%。北極監測和評價項目作為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的一部分於1991年開始實施。其初衷是將北極區域汙染物和相關問題通知8個北極國家政府(加拿大、丹麥/格陵蘭、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 ,提供可靠、充足的有關北極環境狀況及環境威脅的信息,為其開展環境保護行動提供科學建議。

北極監測和評價計劃的重點研究對象包括:難降解有機物(POPs)、重金屬(Hg、Cd、Pb)、放射性物質、酸化和北極霧霾、石油類汙染、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環境影響和生態效應) 、臭氧空洞(UV-B增加引起的生物效應)、汙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臭氧空洞帶來的紫外輻射增加、氣候變化)、汙染物和其他因素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聯合效應。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海洋環境監測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
    、海洋生物等)狀況的初始調查和為掌握其以後間隔較長時間的趨勢變化的重複調查。這20多年中,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汙染物入海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第二次基線調查對了解我國海洋環境變化、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布局、改善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2)常規監測是在基線調查基礎上,經優化選擇若干代表性監測站和項目進行的以求得空間分布為主要目的,長期逐年相對固定時期的觀測。常規監測的布點要具有環境代表性,避開排汙口和圍墾養殖的排水口區。
  • 背景資料: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組圖)
    2.1 海水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在我國管轄海域開展了海水環境質量監測。各季節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監測結果顯示,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監測指標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僅遼寧青堆子灣和常江澳、浙江杭州灣北岸、福建福寧灣等個別站位沉積物中的石油類含量劣於第三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方法》)。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3.9   人類幹擾活動 human activities disturbance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影響生態環境狀況的人為活動及其產生的後果,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新增加的人類活動以及規模擴大的人類活動。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3.9   人類幹擾活動 human activities disturbance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影響生態環境狀況的人為活動及其產生的後果,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新增加的人類活動以及規模擴大的人類活動。
  • 珊瑚礁魚類小丑魚「安家落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日前,監測中心科研人員經過近2年的人工馴養,已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將這種珊瑚礁魚類配對並開始陸續產卵繁殖。小丑魚屬於鱸形目雀鯛科海葵亞科,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礁區喜歡與海葵共生的海洋魚類,因臉和身體上有一條或多條白色條紋,酷似小丑,所以俗稱「小丑魚」。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出海 為渤海深度「體檢」
    它是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也是系統性能最強的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50個站位 航程700海裡7月16日13:30,隨著一聲長鳴,「中國海監108」船駛出大連市棉花島綜合執法碼頭,開始執行渤海水質監測夏季航次遼東灣航段的監測任務。18點左右,108船抵達遼東灣海域第一個監測站位,開始海水取樣。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其中,環境質量監測以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輻射、噪聲、溫室氣體等全部環境要素;汙染源監測以掌握汙染排放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涵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等全部排放源;生態狀況監測以掌握生態系統數量、質量、結構和服務功能的時空格局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涵蓋森林、草原、溼地、荒漠、水體、農田、城鄉、海洋等全部典型生態系統。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廣東省海洋漁業廳會同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深圳共同舉辦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廣東主會場活動。根據有關規定,廣東省編制了《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為了及時向社會通報有關情況,今天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這裡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文斌、副廳長何少青為大家介紹有關情況。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環境空氣品質全面達標。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整治和30萬千瓦以下機組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施工工地「紅黑榜」、聯合懲戒及揚塵問題清單銷號制度,推進市區散流體車輛全封閉改造,基本實現施工工地揚塵在線監測全覆蓋。老舊貨車全部納入公安稽查布控系統。全年市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302天,達標天數比例為82.7%,六項主要汙染物全部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今天 ,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監測司柏仇勇司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肖建軍副站長,介紹2019年中國環境狀況和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我部近期幾項工作。同時,不斷加強監測標準規範體系建設,已形成覆蓋地表水、環境空氣、汙染源等主要領域的監測類標準1200餘項,為監測工作依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重融合、擴數量,優化調整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成「十四五」國家環境空氣、地表水、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調整,國考城市空氣站點由1436個增加到1734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由2050個增到3646個,海洋監測點位整合到1359個。
  •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1999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已經2000年5月19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解振華     2000年6月1日   目  錄水環境海洋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
  •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海洋儀器設備/海洋綜合觀測平臺 採購單位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首個海島海洋預報產品問世 提供近3天海洋環境狀況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年來海島旅遊漸受青睞,為滿足公眾對海島海洋環境狀況的需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精心打造的「美麗海島海洋環境預報」日前在電視、廣播、網站、新媒體等多個平臺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海島旅遊的海洋環境預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