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組圖)

2020-12-05 騰訊網

  2.1 海水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在我國管轄海域開展了海水環境質量監測。各季節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營養鹽、酸鹼度、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和重金屬等指標的監測結果顯示,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近岸局部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面積約4.8萬平方公裡,主要超標物質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其中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劣四類水質區域面積分別為3 220、6 530、30 380和7 900平方公裡,主要汙染區域分布在黃海北部近岸、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其他季節,渤海和黃海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東海和南海海水水質基本穩定。

2006~2010年夏季全海域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各類海域面積

第二類水質

海域面積

第三類水質

海域面積

第四類水質

海域面積

劣於第四類

水質海域面積

 

渤海

2006

8 190

7 370

1 750

2 770

20 080

2007

7 260

5 540

5 380

6 120

24 300

2008

7 560

5 600

5 140

3 070

21 370

2009

8 970

5 660

4 190

2 730

21 550

2010

15 740

8 670

5 100

3 220

32 730

黃海

2006

17 300

12 060

4 840

9 230

43 430

2007

9 150

12 380

3 790

2 970

28 290

2008

11 630

6 720

2 760

2 550

23 660

2009

11 250

7 930

5 160

2 150

26 490

2010

15 620

8 100

6 660

6 530

36 910

東海

2006

20 860

23 110

8 380

14 660

67 010

2007

22 430

25 780

5 500

16 970

70 680

2008

34 140

9 630

6 930

15 910

66 610

2009

30 830

9 030

8 710

19 620

68 190

2010

32 760

11 130

9 260

30 380

83 530

南海

2006

4 670

9 600

2 470

1 710

18 450

2007

12 450

3 810

2 090

3 660

22 010

2008

12 150

6 890

2 590

3 730

25 360

2009

19 870

2 880

2 780

5 220

30 750

2010

6 310

8 290

2 050

7 900

24 550

合計

2006

51 020

52 140

17 440

28 370

148 970

2007

51 290

47 510

16 760

29 720

145 280

2008

65 480

28 840

17 420

25 260

137 000

2009

70 920

25 500

20 840

29 720

146 980

2010

70 430

36 190

23 070

48 030

177 720

  2.2 近岸沉積物質量狀況

  2010年,在我國近岸海域的289個站位開展了沉積物質量監測,監測指標包括石油類、汞、鎘、鉛、砷、多氯聯苯、硫化物和有機碳等。監測結果顯示,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監測指標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僅遼寧青堆子灣和常江澳、浙江杭州灣北岸、福建福寧灣等個別站位沉積物中的石油類含量劣於第三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2.3 近岸海洋生物質量狀況

  2010年,在我國近岸潮間帶及淺海區的163個站位開展了生物質量監測,監測的生物品種為紫貽貝、菲律賓蛤仔和僧帽牡蠣等底棲雙殼貝類,監測指標包括石油烴、六六六、總汞、鎘和滴滴涕等。監測結果顯示,六六六、總汞和滴滴涕等指標符合第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的站位比例分別為99%、95%和84%。受石油烴等的影響,12%監測站位的生物質量劣於第三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主要分布在古黃河口、嵊泗、杭州灣、三門灣、台州杜橋和晉江圍頭灣內,表明其環境質量不能滿足海域使用要求。

  2.4 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為掌握我國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及變化趨勢,繼續對18個海洋生態監控區的河口、海灣、灘涂溼地、紅樹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監控區總面積達6.4萬平方公裡。2010年,處於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佔14%、76%和10%。

2010年全國海洋生態監控區基本情況

主要生態系統類型

生態監控區名稱

生態監控區面積

(平方公裡)

健康狀況

河 口

雙臺子河口

3 000

亞健康

灤河口-北戴河

900

亞健康

黃河口

2 600

亞健康

長江口

13 668

亞健康

珠江口

3 980

亞健康

海 灣

錦州灣

 650

不健康

渤海灣

3 000

亞健康

萊州灣

3 770

亞健康

杭州灣

5 000

不健康

樂清灣

 464

亞健康

閩東沿岸

5 063

亞健康

大亞灣

1 200

亞健康

灘涂溼地

蘇北淺灘

15 400

亞健康

珊瑚礁

雷州半島西南沿岸

1 150

亞健康

廣西北海

 120

健 康

海南東海岸

3 750

亞健康

西沙珊瑚礁

 400

亞健康

紅樹林

廣西北海

 120

健 康

北崙河口

 150

亞健康

海草床

廣西北海

 120

亞健康

海南東海岸

3 750

健 康

2006~2010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

   *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三個級別:

  健 康:生態系統保持其自然屬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基本穩定,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正常發揮。環境汙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範圍內。

  亞健康:生態系統基本維持其自然屬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一定程度變化,但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尚能發揮。環境汙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

  不健康:生態系統自然屬性明顯改變。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較大程度變化,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嚴重退化或喪失。環境汙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生態系統在短期內無法恢復。

  2.4.1 河口生態系統

  河口為河流與海洋相互作用的區域,是許多重要海洋經濟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和棲息地。2010年,監測的典型河口生態系統均呈亞健康狀態,與2009年相比其健康狀況基本保持穩定。

  黃河口和珠江口水質較2009年略有好轉,海水中無機氮含量有所下降,夏季長江口外海域中下層水體出現面積約2 330平方公裡的低氧區。監測的其他河口生態系統水質和沉積物質量狀況基本保持穩定。黃河調水調沙工程初顯成效,2010年黃河口新增溼地面積約26平方公裡。

  監測的河口生態系統浮遊植物密度基本處於正常變動範圍之內,浮遊動物及魚卵仔魚密度總體偏低,底棲動物生物量偏低、經濟物種的豐度略有下降。與2009年相比,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優勢種類變化不大,生物多樣性指數波動較小。

2010年監測河口的生物多樣性指數

  *生物多樣性指數:是生物種數和種類間個體數量分配均勻性的綜合表現,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表徵。

  2.4.2 海灣生態系統

  海灣是深入陸地形成明顯水曲的海域,是人類從事海洋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海洋開發的重要基地。2010年,監測的典型海灣生態系統多數呈亞健康狀態,與2009年相比,健康狀況總體略有好轉,渤海灣和萊州灣生態系統由不健康轉變為亞健康。

  監測的海灣生態系統沉積物中有機碳等指標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部分海灣富營養化程度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灣富營養化指數高達173,錦州灣氮磷比高達332:1。受圍填海和灘涂圍墾等人為活動影響,棲息地破壞嚴重。

  監測的海灣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總體狀況較差,杭州灣、萊州灣、樂清灣和大亞灣等海域生物群落結構異常,赤潮優勢藻類密度顯著升高。魚卵仔魚密度總體偏低。與2009年相比,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優勢種類變化不大,生物多樣性指數波動較小。

  ——————————————————————————————————————————————

  *富營養化指數(E):依據公式E=化學需氧量×無機氮×無機磷×106/4500(濃度單位:mg/L)計算水體富營養化指數,如E≥1,則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富營養化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使某海域水體中氮、磷營養元素濃度超過正常濃度範圍,引起浮遊植物過量增長和整個水體生態平衡的改變,而造成危害的一種汙染現象。

  2.4.3 灘涂溼地生態系統

  灘涂溼地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護岸減災和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等功能,是應對環境變化的緩衝區。2010年,蘇北淺灘灘涂溼地處於亞健康狀態,與2009年相比其健康狀況基本保持穩定。

  蘇北淺灘灘涂溼地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全部監測站位的沉積物質量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77%監測站位的水質符合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受圍墾造田影響,生物棲息面積縮減。

  蘇北淺灘灘涂溼地生物群落總體狀況較差,浮遊動物和魚卵仔魚密度偏低。灘涂溼地潮間帶底棲生物和浮遊生物多樣性指數連續五年無較大變化。在鹽城溼地越冬的丹頂鶴數量逐年減少,本年度較2006年減少了200餘只。

  *灘涂溼地是我國濱海溼地主要類型之一,指潮間帶泥灘、沙灘和植被蓋度小於30%的濱海沼澤。2010年,對蘇北淺灘灘涂溼地生態系統進行了監測。

  2.4.4 珊瑚礁生態系統

  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生產力水平,同時也是重要的生態旅遊資源。2010年,監測的典型珊瑚礁生態系統總體呈亞健康狀態,與2009年相比其健康狀況略有下降。

  監測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海水環境質量良好,懸浮物含量和酸鹼度均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但近五年來,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蓋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西沙、海南東海岸和雷州半島西南沿岸平均蓋度分別下降58%、15%和12%。

  監測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總體呈退化趨勢,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現象,硬珊瑚補充量較低,造礁石珊瑚種類明顯減少。近五年來,西沙造礁石珊瑚由87種減少至43種,珊瑚礁魚類密度由213尾/百平方米下降到124尾/百平方米。


  海南東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明顯下降,長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敵害生物的侵害仍是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高位蝦池的養殖廢水直接排海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較大。廣西北海潿洲島竹蔗寮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略有好轉,活珊瑚礁蓋度增加,新生珊瑚和魚類數量增多。

  2.4.5 紅樹林生態系統

  紅樹林具有穩定和保護海岸的重要作用,為許多海生和陸生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還是一些海洋魚類的重要繁育場所。2010年,監測的典型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與2009年相比有所下降。

  監測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海水環境和棲息地狀況總體良好,紅樹林面積保持穩定,種群密度顯著增加。北崙河口紅樹林長勢良好,監測到69種棲息鳥類,較上年有所增加;但其底棲動物生物量和密度較2006年分別下降52%和33%。


  2010年9月,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生了較為少見的大面積尺蛾和毛顎小卷蛾蟲害,受災面積約20公頃。保護區管理部門及時採取治理措施,紅樹林蟲害得到遏制,大部分受災紅樹林已發出新芽、長出新葉。

  2.4.6 海草床生態系統

  海草床是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較高的生態系統,具有淨化水體、防浪護岸的功能,是眾多經濟魚類和瀕危動物的棲息和繁育場所。2010年,監測的典型海草床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較好,與2009年相比健康狀況基本保持穩定。

  監測的海草床生態系統海水和沉積物環境質量良好,分別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和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海草種類和數量穩定,生長茂盛。海南東海岸海草床平均蓋度為41%,呈基本穩定狀態;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明顯升高,由上年的226克/平方米增加至518克/平方米。

  受圍填海、挖掘星蟲、海水養殖等人為活動的影響,廣西北海海草床棲息地環境受到破壞。受洪水影響,海南東海岸長圮港海域海草被入海泥沙覆蓋,棲息密度有所下降;麒麟菜養殖、潮間帶挖塘養殖和圍填海工程的實施對海草床的棲息地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相關焦點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 背景資料:全國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組圖)
    4.2 入海排汙口及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對472個入海排汙口的排汙狀況開展了監督性監測,並重點監測100個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監測的入海排汙口中,工業排汙口佔34%,市政排汙口佔36%,排汙河佔21%,其他類排汙口佔9%。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資料:2009年中國全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組圖)
    2.1 海水環境質量  ● 全海域海水環境質量  2009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46 980平方公裡,其中較清潔海域面積70 920平方公裡,輕度汙染海域面積25 500平方公裡,中度汙染海域面積20 840平方公裡,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中國環境統計年鑑-2010》
    14定價:120元責任編輯:徐濤  任寶瑩出版時間:2010年11月內容提要:    《中國環境統計年鑑-2010》是國家統計局和環境保護部及其他有關部委共同編輯完成的一本反映我國環境各領域基本情況的綜合性環境統計資料性年刊。本書收錄了2009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各領域的基本數據和主要年份的全國主要環境統計數據。
  • 背景資料:世界海洋日
    原標題:背景資料:世界海洋日  新華網北京6月8日電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聯合國將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確定為「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希望藉此機會讓世界各國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發現海洋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汙染和對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海洋是地球的心臟。正如心臟為身體各個部位提供血液一樣,海洋將全球不同的民族聯繫在一起。
  •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要)1999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已經2000年5月19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海洋環境1999年,我國近岸海域海水汙染嚴重,近海環境狀況總體較差,海洋環境汙染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參照GCOS 和其它相關氣候觀測技術要求,充分利用部門內外資源,細化和落實《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有機集成各種觀測手段,統一規劃和設計大氣、海洋、陸地基本氣候變量(見附表1(a))觀測布局,推進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和部門數據共享,建設國家氣候觀測網,提升氣候和氣候變化觀測能力。
  • 世界主要國家的海洋環境監測狀況
    對於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海洋環境保護是全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是針對我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我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尺子」,海洋環境監測內容複雜,覆蓋面廣,屬於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任務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海洋環境監管監測、公益服務監測等4個方面。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七)深入開展宣傳教育  全省共舉辦各類主題宣傳活動42場,直接參加群眾約3萬人次;累計發放宣傳資料約10萬份,發送六五環境日主題手機公益簡訊近千萬條次,播出電視公益廣告48條次;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發布《行動帶來改變、改變延續美麗》主題倡議;聯合海南日報推出《美麗海南,我是行動者—2018年環境日特刊》。
  • 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6月5日是第40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我國是海洋大國,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在經濟迅速增長、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斷加快而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21世紀宏偉藍圖的必由之路。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十一五」規劃綱要都對海洋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出了要求。
  • 環境保護部發布《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環境保護部4日發布《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423.7萬噸,氨氮排放量為253.6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3.05%、2.62%;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17.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337.8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4.52%、2.77%。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十年如一日助力海軍遠徵
    從海軍護航編隊出發的第一天起,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亞丁灣護航海洋預報保障團隊,每天開始為護航編隊及時提供《海洋環境保障信息》,十年間從未間斷。中國貨輪途中遭遇劫持 團隊迅速提供實時海況助力營救2009年10月19日,中國籍散貨輪「德新海」輪由南非開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