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全國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組圖)

2021-01-07 騰訊網

  4.1 主要河流汙染物入海量

  2010年,經由全國66條主要河流入海的汙染物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CODCr)1 653萬噸,氨氮(以氮計)60.7萬噸,總磷(以磷計)29.2萬噸,石油類8.5萬噸,重金屬4.2萬噸(其中銅4 159噸、鉛2 812噸、鋅34 318噸、鎘191噸、汞77噸),砷4 226噸。其中,長江入海徑流量比上年增大25%,所攜帶的CODCr、氨氮和總磷等汙染物入海量分別增加59%、290%和26%。

2010年部分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量(噸)

河流名稱

化學需氧量

氨氮

(以氮計)

總磷

(以磷計)

石油類

重金屬

長江

10 783 668

405 098

214 411

52 638

31 064

2 636

錢塘江

 992 427

30 115

11 453

2 445

801

 38

珠江

 632 016

45 007

21 801

14 045

2 934

926

閩江

 614 807

19 674

4 658

1 341

725

 95

黃河

 549 032

12 492

1 587

5 849

692

 30

椒江

 205 377

6 502

665

412

227

 14

甬江

 121 345

9 150

889

706

 69

3

南流江

 111 779

814

2 695

406

184

12

小清河

 113 367

252

128

500

655

 5

防城江

 91 677

479

96

 51

4

欽江

 45 045

1 531

2 565

121

116

3

敖江

 42 453

342

246

206

 51

0.7

射陽河

 40 106

1 490

183

128

5

大風江

 37 546

744

1 160

111

 75

2

深圳河

 34 215

4 192

371

60

 60

1

木蘭溪

 21 153

2 176

1 561

29

228

5

晉江

 15 320

736

331

114

 84

2

雙臺子河

 13 444

415

2 128

217

 72

12

霍童溪

 12 010

147

34

31

 41

3

龍江

  8 050

1 117

242

9.1

 22

0.2

大沽河

  5 413

116

19

33

7.6

0.3

碧流河

  1 228

9

1

2

0.1

0.1

小計

14 491 478

 542 598

267 128

79 371

38 287

3 797

比上年增加

33%

155%

38%

54%

28%

7%

  註:「—」表示無數據。  

  4.2 入海排汙口及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對472個入海排汙口的排汙狀況開展了監督性監測,並重點監測100個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監測的入海排汙口中,工業排汙口佔34%,市政排汙口佔36%,排汙河佔21%,其他類排汙口佔9%。

  4.2.1 入海排汙口的排汙狀況

  2010年3、5、8、10月對入海排汙口排汙狀況的監測結果顯示,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次數佔全年監測總次數的比例為46%。其中,117個入海排汙口全年四次監測均達標;78個排汙口有三次達標;77個排汙口有兩次達標;71個排汙口有一次達標;仍有129個排汙口全年四次監測均超標排汙,但其佔監測排汙口總數的比例比上年下降4%。

  不同類型入海排汙口的達標次數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工業排汙口(53%)、其他類排汙口(46%)、市政排汙口(43%)、排汙河(40%)。

  入海排汙口排放的主要汙染物是總磷、CODCr、懸浮物和氨氮,其單要素達標率依次為70%、75%、78%和90%,與上年相比均有所提高。銅、鉛等重金屬汙染物的達標率均在97%以上。


  4.2.2 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對100個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和生物質量的監測結果顯示,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總體狀況仍然較差,與上年相比未見明顯改善。其中,86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9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沉積物質量劣於第三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88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海水中的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與上年相比,5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明顯改善,已能夠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11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下降,其中8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海水中的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顯著升高,海水水質變為劣四類。

  36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沉積物質量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沉積物質量要求,沉積物中的主要汙染物為銅、石油類和鎘。與上年相比,3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沉積物質量有所改善;12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沉積物質量下降,其中4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和石油類含量升高,已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的沉積物質量要求。

  共有38個排汙口鄰近海域採集到貝類樣品,其中24個排汙口鄰近海域貝類生物質量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生物質量要求,主要汙染物為糞大腸菌群、石油烴和銅。


  4.3 海洋大氣汙染物沉降通量

  海洋大氣汙染物幹沉降 2010年,在珠海大萬山、舟山嵊山、青島小麥島、大連老虎灘、旅順、蓬萊、東營、塘沽、秦皇島、盤錦、營口仙人島、北隍城等監測站開展了海洋大氣汙染物的幹沉降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氣溶膠中無機氮和重金屬鉛含量最高值出現在秦皇島監測站,分別為72.9 微克/立方米和739.9納克/立方米;最低值出現在大萬山監測站,分別為5.7微克/立方米和24.9納克/立方米。氣溶膠中重金屬銅含量最高值出現在嵊山監測站,為527.0納克/立方米;最低值出現在盤錦監測站,為10.9納克/立方米。

  渤海大氣汙染物溼沉降 本年度,在渤海區域開展了大氣汙染物溼沉降通量的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渤海無機氮溼沉降以硝酸鹽為主,無機氮溼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現在蓬萊監測站,為7.15噸/平方公裡 年;最低值出現在營口監測站,為0.73噸/平方公裡 年。重金屬銅和鉛的溼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現在塘沽監測站,分別為5.31千克/平方公裡 年和5.63千克/平方公裡 年;最低值出現在旅順監測站,分別為0.65千克/平方公裡 年和0.06千克/平方公裡 年。上述三種大氣汙染物溼沉降通量整體上呈現河北和山東沿岸明顯高於遼寧沿岸的特徵。

4.4 海洋垃圾

  2010年,在我國近岸海域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監測內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種類、密度和來源等。

  海面漂浮垃圾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為塑膠袋、塑料瓶和聚苯乙烯泡沫碎片等。漂浮大塊和特大塊垃圾平均個數為22個/平方公裡;表層水體小塊和中塊垃圾平均個數為1 662個/平方公裡,密度為9千克/平方公裡。分類統計結果顯示,塑料類漂浮垃圾數量最多,佔54%;其次為聚苯乙烯泡沫類和木製品類,分別佔23%和6%。

  海灘垃圾 海灘垃圾主要為塑膠袋、塑料片和聚苯乙烯泡沫碎片等,平均個數為3個/百平方米,總密度為77克/百平方米。分類統計結果顯示,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52%;其次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類和木製品類,分別佔22%和8%。

  海底垃圾 盤錦二界溝海域、葫蘆島萬家海域、錦州港傾倒區、東營三十萬畝現代漁業示範區毗鄰海域、連雲港連島東海區海域、鹽城海水養殖示範區、杭州灣北岸奉賢海域、寧波嶽頭沙灘附近海域、潮州大埕灣第一哨所附近海域、揭陽神泉港附近海域和三亞小東海海域的海底垃圾監測結果顯示,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759個/平方公裡,平均密度為90千克/平方公裡。其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83%。

  海洋垃圾來源 2010年海洋垃圾監測結果顯示,70%的海灘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於人類海岸活動;航運和捕魚等海上活動產生的海灘垃圾和海面漂浮垃圾分別佔12%和24%;與吸菸相關的垃圾分別佔9%和6%。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督導入海汙染源整治工作,「一口一策」保護海洋
    7月7日下午,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對林率督導組赴沙田鎮督導入海汙染源整治工作,要求落實「一口一策」措施,落實國家海洋督察整改工作,提升入海排汙口監管水平,強化海洋環境保護。督導組一行實地檢查了沙田鎮永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業排汙口、東海油庫混合廢水排汙口、先鋒漁港岸基自動觀測站選址情況,詳細了解汙染源的整治措施,汙水處理方式,汙水去向以及水質監測等情況。
  • 背景資料: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組圖)
    近岸局部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面積約4.8萬平方公裡,主要超標物質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其中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劣四類水質區域面積分別為3 220、6 530、30 380和7 900平方公裡,主要汙染區域分布在黃海北部近岸、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 摸清汙染源基本情況 自貢市公布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
    為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和公眾發布重要環境信息,滿足公眾對環境保護狀況的知情權和監督權,12月2日,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了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新聞通氣會,通報自貢市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情況,公布《自貢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數據。
  •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與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有什麼聯繫和...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本次普查於2016年底正式啟動,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普查對象為排放汙染物的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五大類。那麼,2018年開展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與2017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
    一、普查工作目標   全面掌握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汙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汙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汙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費用等情況,為汙染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建立國家與地方各類重點汙染源檔案和各級汙染源信息資料庫,促進汙染源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為汙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礎。
  • 內蒙古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成果出爐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發布。歷經三年,內蒙古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任務,達到了既定工作目標,取得了豐碩成果。  內蒙古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
  • 從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看濟南市生態環境十年之變
    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掌握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了解主要汙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健全重點汙染源檔案、汙染源信息資料庫,對於準確判斷濟南市當前環境形勢,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成果出爐!汙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掌握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了解主要汙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健全重點汙染源檔案、汙染源信息資料庫,對於準確判斷濟南市當前環境形勢,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公報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16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主要依據有哪些?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是陸地,陸地的汙染物入海總量太大,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非法和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仍多。來自生態環境部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沿海省份按照《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對入海排汙口進行了全面清查。根據調查和清查結果以及入海排汙口登記信息,全國沿海地區汙水海洋處置工程的汙(廢)水離岸排汙口共有89個。
  • 山東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成果應用初見實效
    2020年9月2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普查汙染源頭 服務綠色發展」新聞發布會,省生態環境廳、省統計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聯合向社會發布《山東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山東省自2017年開始的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告一段落。
  • 《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發布
    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經浙江省政府批准,省生態環境廳、省統計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根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規定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省政府關於開展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通知(浙政發〔2017〕10號)要求,開展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
  • 蘭州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第二次全省汙染源普查的通知》(甘政發〔2017〕24號)要求,開展蘭州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
  • 兵團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任務
    兵團日報訊(記者秦俊偉 實習生吳龍芳報導)近日,兵團生態環境局、統計局、農業農村局聯合發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任務。  本次普查摸清了各類汙染源基本情況,對兵團7637個普查對象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的基本信息和汙染物排放情況,掌握了各類汙染源的排放情況。水汙染物排放方面,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排放主要來自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
  • 河南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
    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農業農村廳2020年11月30日根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要求,開展河南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
  • 濟南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數量均列全省第一
    生態環境領域「最全面、最詳細的調查」「本次普查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是依據《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開展的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侯翠榮介紹。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全年市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302天,達標天數比例為82.7%,六項主要汙染物全部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認真開展水源保護區環境整治,加強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開展河流集中整治專項行動,著力破解河流汙染治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強化陸源汙染治理。全市13處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
  • 第二次全省汙染源普查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82號)、《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部門分工〉的通知》(國汙普〔2017〕4號)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第二次全省汙染源普查的通知》(甘政發〔2017〕24號)精神,為指導開展全省第二次汙染源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