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發布。歷經三年,內蒙古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任務,達到了既定工作目標,取得了豐碩成果。
內蒙古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內蒙古成立了由自治區政府副主席任組長,15個委辦廳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自治區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自治區、各盟市、旗縣(市、區)及國家級工業園區和自治區級重點工業園區累計成立普查機構138個,組織工作人員2956人,選聘普查員3888人,普查指導員1295人,共落實普查經費1.47億元。
摸清了各類汙染源基本情況
內蒙古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對象是內蒙古境內排放汙染物的工業汙染源(以下簡稱「工業源」)、農業汙染源(以下簡稱「農業源」)、生活汙染源(以下簡稱「生活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此次普查,全區普查對象數量4.03萬個(不含移動源)。
工業源1.64萬個,是本次普查重點之一,從地區分布看,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普查對象數量居前5位,合計佔工業源普查對象總數的60%;從行業分布看,非金屬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採選業普查對象數量居前3位,合計佔工業源普查對象總數的39%。
農業源4852個,其中涉及農業種植業的旗縣區103個,水產養殖的旗縣區73個,畜禽養殖的旗縣區103個,入戶調查畜禽規模養殖場4573個。
生活源1.88萬個,其中行政村1.07萬個,非工業鍋爐企業4669個,儲油庫45個,加油站3415個。
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344個,其中集中式汙水處理單位201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處置單位122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處理)單位21個。
移動源普查對象包括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源。統計匯總機動車保有量549.04萬輛,工程機械保有量12.50萬臺,農業機械柴油總動力3102.96萬千瓦,核算水域內營運船舶數量0艘,鐵路內燃機車燃油消耗量24.25萬噸,民航飛機起降架次31.48萬次。
另外,還有以行政區為單位的普查對象數量115個。
掌握了各類汙染源排放情況
經普查核算,內蒙古全區水汙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46.06萬噸,氨氮0.89萬噸,總氮4.14萬噸,總磷0.34萬噸,動植物油0.38萬噸,石油類41.64噸。其中,工業源方面,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位居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5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位居氨氮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64%;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位居總氮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69%;食品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位居總磷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72%。
全區大氣汙染物排放量為:二氧化硫39.78萬噸,氮氧化物70.16萬噸,顆粒物161.12萬噸。本次普查對部分行業和領域揮發性有機物進行了嘗試性調查,排放量24.92萬噸。其中,工業源方面,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位居二氧化硫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6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位居氮氧化物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71%;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位居顆粒物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76%;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位居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前3位,合計佔比86%。
全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48億噸,綜合利用量9357.29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24.12萬噸),處置量1.46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683.67萬噸),當年貯存量1.16億噸。危險廢物產生量329.36萬噸,綜合利用和處置量332.76萬噸,年末累積貯存量35.75萬噸。
農業源種植業秸稈產生量為3674.58萬噸,秸稈可收集資源量3175.25萬噸,秸稈利用量2601.53萬噸。地膜使用量7.63萬噸,多年累積殘留量15.73萬噸。
支撐了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各項重點工作
汙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開展好汙染源普查工作,對於準確判斷當前的環境形勢,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環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短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汙染源普查數據是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掌握最為全面、詳實的汙染源狀況數據信息,有利於全面分析當前汙染源基本情況,包括行業分類、佔比、重點源分布、汙染物產生情況、治理技術水平、運行效率等信息,以及摸清整體環境問題主要成因。掌握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了解主要汙染物的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健全重點汙染源檔案、汙染源信息資料庫和環境統計平臺等,對制定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有效利用好汙染源普查數據,科學全面將普查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最大限度發揮出汙染源普查工作價值,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目前,內蒙古除建立了汙染源基礎信息資料庫、汙染源檔案管理系統外,普查數據已經全面運用於內蒙古生態環境管理各項工作中,包括「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前期研究和規劃編制、全區入河排汙口全面排查整治、全區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源排放清單編制、土壤詳查、排汙許可證發放、自治區「三線一單」編制等工作。
為保障高質高效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內蒙古還建設了一套檔案體系,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檔案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文件材料整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檔案利用制度》《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檔案歸檔移交制度》《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檔案檢查驗收辦法(試行)》及《內蒙古自治區汙染源普查檔案保密制度》等6項汙染源普查檔案管理制度,同時委託第三方建設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檔案管理系統,方便檔案查詢管理。
普查工作中,內蒙古各級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發揚生態環保鐵軍精神,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通過反覆清查排查、入戶調查,錘鍊了吃苦耐勞、攻堅克難的敬業精神;通過系統化培訓,了解重點行業企業的生產工藝、汙染治理技術和環保設施等相關情況,掌握各類汙染物排放核算方法,提高了環境管理業務能力;在普查成果總結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把握了環境政策和當前的環境形勢,得到了全面的學習和提高。這為內蒙古培養了一批責任心強、政策熟悉、業務精通的骨幹人才隊伍,對推動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紮實了基礎。
普查期間,內蒙古各級普查機構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顯著的宣傳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普查辦創作了動畫短片人物呼和巴特,形象生動又接地氣,廣受歡迎。推進汙染源普查工作宣傳,中國環境報駐內蒙古記者站記者深入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等地,採訪記錄一線工作,展現汙染源普查工作情況和進展。藉助環境日和「三農下鄉」等平臺,印發《汙染源普查知識問答》宣傳冊,向企業發放《致汙染源普查對象的一封信》。全區共印製宣傳冊4.54萬冊,發表報導1667條,開設專欄96個,製作戶外廣告274條、小視頻30個,張貼宣傳標語1439幅,發放公開信11.51萬份,其他購物袋、文具、雨傘、水杯等各類宣傳品數萬件。新聞媒體同步大力宣傳汙染源普查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楊愛群 李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