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發射氣象衛星 以觀測全球降水狀況

2020-12-04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1月1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於17日在種子島宇宙中心公開了降水觀測衛星。這顆衛星計劃於2月28日在種子島宇宙中心搭載H2A型火箭升空。

據悉,這顆衛星是全球降水觀測計劃「GPM」的主衛星,而「GPM」則是一個用於觀測全球降水情況的國際項目,它將一顆主衛星和數顆副衛星相組合,每3小時進行1次觀測,覆蓋範圍幾乎覆蓋全球,以獲得更為精確的降水數據。

這顆主衛星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與JAXA共同開發的,重約4噸,高6.5米,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後其寬度可達13米。而本次發射所使用的H2A火箭則是日本主力大型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生人造衛星和向太空站運輸補給品。此外在本次發射中,該火箭還將共同搭載信州大學、香川大學、鹿兒島大學等開發的共7顆小型衛星。(實習編譯:夏毅敏 審稿:王琦 關超)

相關焦點

  • 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將邁入新時代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永  「未來四至五年,隨著多通道成像儀的研製和高性能探測器的搭載,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詹姆斯·珀德姆是世界氣象組織綜合全球觀測系統(WIGOS)空間系統資深諮詢專家,曾任美國國家環境衛星、數據和信息局(NESDIS)研究和應用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氣象衛星領域的老科學家和管理者,詹姆斯·珀德姆談起未來氣象衛星發展興奮不已。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我國西昌發射場地處山區,是全球十大發射場中局地氣候條件最為複雜的發射場之一,強對流天氣、強降水是影響發射的主要氣象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風雲二號H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提供氣象服務。 氣象衛星守護火箭升天 「中心既是風雲系列衛星的發射者,也是風雲衛星事業的受益者,讓我們對發射任務的氣象預報更加精準。」西昌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主任楊道勇介紹說。
  • 氣象衛星監測降水
    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具有覆蓋範圍廣、解析度高的特點,利用氣象衛星遙感資料所推導出的降水產品可以大大彌補常規氣象觀測的不足,為氣象學家提供更為豐富的降水信息。因此,通過遙感手段所得到的降水估計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所謂降水估計就是根據氣象衛星對降水雲的探測結果推算地面降水情況。
  • 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將於2018年發射-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楊舒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日前,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使用要求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計劃,其中首發星將於2018年發射升空,在此批次中,我國將發射首顆降水測量衛星。
  • 日本發射「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原標題:日本發射「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10月7日,搭載「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的H2A火箭在日本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升空。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7日14時16分(北京時間13時16分)利用H2A火箭發射了「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 氣象衛星
    發展歷史: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衛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準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範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
  • 全球首顆!中國將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為了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更好地為人類氣象事業服務,我國正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已完成主要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擇機發射。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在氣象臺發布的天氣信息中,我們常能聽到有關降水量的預報,例如「成都中北部未來兩天降水量將超過100毫米」,「據預測,南京將有一場大暴雨,雨量將會達到130毫米左右」,等等。
  • 盤點近年氣象衛星中的那些黑科技
    一方面,不斷研發出的新型觀測儀器可以獲取到更高時空解析度或以往無法獲取的天氣氣候要素,將這些氣象要素同化進天氣氣候模式中顯著提高模式的精度;另一方面,氣象衛星呈現專業化趨勢,各種用於專項觀測的新式衛星紛紛上天。氣象衛星中的黑科技就需要各大氣象機構根據各自的觀測目的進行規劃和研發,正是在這樣的角逐中各種先進科技不斷大放異彩。
  • 日本成功發射「向日葵9號」氣象衛星
    當地時間11月2日,日本搭載氣象衛星「向日葵9號」的H2A火箭31號機發射升空後,按預定計劃與衛星分離,發射獲得成功。
  • 全球首顆!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我國積極響應並正在實施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已經完成了主要的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將擇機發射。  發射後它將成為世界首顆晨昏軌道民用氣象衛星,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首個同時具備在晨昏軌道、上午軌道、下午軌道同時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高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國家,實現4小時全球範圍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探測的更新。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風雲四號衛星與日本、美國2016年最新發射的葵花九號衛星、GOES-R衛星及歐洲正在研製的MTG等均屬於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與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掃描輻射計技術指標與美國剛剛發射的GOSE-R相當。同時,星上輻射定標精度達到1K、靈敏度0.1K,也就是說,衛星對地面溫度的測量誤差小於1℃,只要發生0.1℃的變化就能感知出來。
  • 氣象衛星-資訊-中國天氣網
    發展歷史: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衛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準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範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
  • 日本成功發射「向日葵9號」氣象衛星—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11月2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三菱重工業公司2日在鹿兒島縣南種子町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搭載氣象廳「向日葵
  • 日本發射全新氣象衛星向日葵9號:可拍彩照
    日本今天發射了新型氣象衛星「向日葵9號」,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日本當地時間今天下午3點20分(北京時間下午2點20分),H2A火箭31號機搭載向日葵9號,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大約28分鐘後,在260公裡高度上,衛星與火箭分離,進入高度3.6萬公裡的地球靜止軌道。
  • 日啟用全球首顆彩圖觀測靜止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7月7日報導,日本氣象廳7日正式啟用靜止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它是全球首顆可進行彩色圖像觀測的靜止氣象衛星,性能較此前大幅提升,有望對颱風和暴雨等進行精密預測。向日葵8號7日試拍的圖像清晰捕捉到了處於日本南面的3個颱風。
  • 一文讀懂風雲氣象衛星50年如何改變中國,未來兩次發射「值得期待」
    楊軍透露,2016年發射的中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並且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綜合探測水平國際領先。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郭超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未來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預計這顆衛星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據介紹,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近50年的發展,實現了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低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楊軍: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1顆氣象衛星,6顆衛星在軌運行,成為國際上同時擁有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和地區之一,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擁有了功能比較完善、先進的氣象衛星對應觀測系統,實現了氣象衛星持續、穩定、高質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益。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幹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全球首次輻射計、探測儀、閃電儀共平臺裝載,全天時工作;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探測。「風雲四號」A星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在我國有著「大國重器」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