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相信這是值得全國乃至全世界天文愛好者們記住的日子,中國將自主研發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2020年可以說是人類進行火星探測的最佳年份,因為在這一年裡地球到火星之間的距離可以達到最短,這個窗口期每隔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 ,可以使我們以最少的時間和最低的燃料攜帶量抵達紅色星球。
從世界範圍來說,在今年的7月和8月,將會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三個國家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他們分別是: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任務 ,阿聯的Al-Amal (希望火星軌道探測器)以及中國的天問1號 火星軌道探測器。
中國的第一個火星軌道探測任務被命名為「螢火1 號」於2011年搭載俄羅斯的「火衛一」太空飛船成功發射 ,但最終由於軌道探測器自身的技術問題導致了那次任務以失敗而告終。此後,中國於2016年正式啟動了獨立的火星探測任務,並以中國古代詩歌將其命名為「天問1號」。 國家航天局負責人曾表示,中國航天科學家已經克服了眾多棘手的技術難題,並通過自主創新和獨立研發方式打通了從地球到火星的探索之路。
2019年11月,在我國河北省懷來縣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對「天問1號」任務進行了模擬測試,這次試驗當中,我國科學家復刻了火星的引力環境,並測試了探測器在火星表面上的盤旋和著陸等關鍵技術環節。
事實上,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的自然環境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火星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 為了能夠在地球上真實地模擬出火星重力加速度環境下探測器的著陸過程,我們必須要提前進行大量的模擬測試工作,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對於中國而言,進入火星是作為航天大國邁向太空探索領域的重要一環,成功完成火星探測任務的國家,其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的地位也會大不相同,這是很多國家所夢寐以求的,但實際上很少有國家能夠實現。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如果能夠順利完成對火星的探索任務,對於我國未來將要建設的太空基礎設施方面也會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在我國看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就能夠實現三個壯舉:軌道飛行器,著陸器以及火星車,將是以往任何國家都不可想像的,難度級別堪稱地獄模式。如果這三個壯舉可以成功實現,那將意味著我國空間科學技術走向成熟之路。
然而,本次的火星探測任務也僅是我國整個太空探索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到2049年實現我國太空探索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太空技術能力,還可以提高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聲望。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月球和深空探索等方面的相關任務也在同步進行中的。
綜上所述,如果此次「天問一號」能夠成功實現著陸火星的話,中國將會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具體結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