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生研究「透明人腦」 冀治療腦退化症(圖)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香港大學生研究「透明人腦」 冀治療腦退化症(圖)

  圖:黎曦明對研究腦幹有濃厚興趣。小圖為黎曦明成功將老鼠的腦部變成透明。香港《大公報》記者黃穎雅攝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科研團隊,近年成功將老鼠腦組織透明化,為未來研發「透明人腦」奠下基石。香港大學生黎曦明,在醫學院解剖學教授吳武田指導下成功在港大實驗室進行相同實驗,他去年獲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資助港幣15萬元,於暑假期間赴英國帝國學院觀摩學習相關技術。他今年六月將再赴英倫,延續「透明人腦」下半場的研究工作。

  黎曦明2012年參加首屆中學文憑試考試,以六科35分成績考入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喜歡腦幹研究的黎曦明說,上課之餘喜歡閱讀醫學、科學期刊。一次翻閱《自然》雜誌,看到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將老鼠腦部變成類似果凍狀的透明組織,於是在大學三年級在上解剖課後,向吳武田教授提出,希望加入團隊研究腦組織。黎曦明說,他的研究方法較史丹福大學的更簡單,研究人員認為老鼠腦部組織容易粉碎,要先變成果凍狀,再浸在肥皂水中,才能慢慢變得清澈透明,他則認為腦組織由無數細胞組成,不太容易粉碎,於是嘗試將老鼠的腦組織直接浸在肥皂水中,結果實驗成功,將老鼠腦部透明化。

  至於要將人類腦部變得透明,在香港就很難做到,因為沒有人類腦部組織可供實驗,而英國有不少腦退化症病人,死後會捐出腦部,供科研人員作深入研究,期望讓腦退化症在未來有根治的一天,英國帝國學院一個實驗室,正收藏數個病患的腦組織供醫學研究之用。黎曦明去年暑假赴當地實驗室,首次見證將人腦透明化的實驗。

  他解釋,研究人員會先將腦標本用福馬林液浸透,然後直接將腦標本在特定的溫度下泡浸在肥皂水中數天,再用特定的螢光棒針注入螢光顯影劑,將腦標本染色,再用鐳射顯像系統為腦標本拍攝影像。而將腦組織變成透明狀,就可代替傳統方法,只能為腦樣本的特定區域切片研究,由於傳統只能切片做局部區域研究,研究腦部病變和根治方法就未能有更大突破,最近就有科研公司生產一個為特定組織切片的機械人,但估計該機械人身價要數千萬元。

  黎曦明又說,人類腦部約有人類兩個拳頭般大,重約三磅,要成功將顯影劑打入腦部殊不簡單,要花大量金錢和時間。他說,老鼠腦組織較人腦小,容易浸成透明狀並打入螢光顯影劑,但人腦面積大,打入顯影劑速度就會變慢,要將手指頭般大小的腦細胞組織打入顯影劑,每針就要港幣6000元,加重濃度可加快滲透速度就要加多一針,兩針合計港幣12000元,將全人腦打入顯影劑,相信就要付天文數字。

  另一個問題,就是為完成浸透螢光顯影劑的大腦拍照。黎曦明說,若有歐美用於掃描腦組織的一類顯微鏡,只須兩分鐘就能完成拍攝工作,而港大研究人員只能用傳統顯微鏡,為全腦拍照共須148小時,每小時拍攝都要收費,連續幾晚通宵拍照,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英國實習回港後,黎曦明一直在想如何解決腦組織浸透顯影劑的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數學模型去計算浸透的速度和時間。他說,十分感謝醫學院研究助理吳灝民協助,為他設計數學模型,用以計算顯影劑滲入全腦組織的實際時間。他將在六月下旬再赴英倫,港大醫學院將與倫敦帝國學院及其他實驗室合作,開發高解析度相機,繼續為全人腦研究而努力。(記者 黃穎雅)

(責編:王楠(實習)、劉潔妍)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他對光纖的研究,奠定了今天網際網路世界的基礎;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治校風格自由、開放,被後來的師生銘記。晚年,高錕不幸患了腦退化症。這讓社會了解到,即使學識高深的人也可能患上腦退化症,而社會支援服務又極其不足。高錕的夫人黃美芸多年來勞心勞力,深知其中的艱難和壓力。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上)
    也正是在2008年,高錕患腦退化症的消息,被香港媒體披露,但這一消息似乎並未在中大,在香港引起太大反響。在陳方正印象中,高錕已經退休一段時間了,和中大的聯繫基本沒有了。香港和內地不一樣,內地的校長退休了,還是學校的人;在香港,大學校長退休了,當然學校還會給你一些榮譽,但此外就沒有特別的聯繫和照顧了。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如果大腦「生病了」,醫生怎樣才能快速找到病灶、進行精準治療呢?想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對大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人類腦網絡組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要想清楚認識人腦,必須有一個腦圖譜,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導航」。首次建立在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將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現在,科學家藉助最新科技終於摸清了人腦的主要迴路,並計劃在此基礎上製作出新一代大腦分區圖。不過,這只是繪製人腦迴路圖譜的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長、很艱難。研究人員希望,在該圖譜的基礎上,他們能夠繪製出新一代大腦分區圖,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和科研領域的大腦分區圖還是德國解剖學家布羅德曼100多年前所繪製的。喬治亞大學富蘭克林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劉天明(音譯)及其學生朱達江(音譯)和李開明(音譯)確定了腦部358個與記憶、視覺、語言及身體其他基本活動相關的界標。他們的這一研究結果刊登在4月份的《大腦皮層》雜誌上。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10億美元開啟人腦探索之旅在這份年報中,陳天橋和雒芊芊表示:「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兩年時間裡,我們從零開始,打造了這樣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朝著我們的理想紮實地前進了一大步。過去兩年來,我們不僅捐款,更把主要精力花在與世界各國頂級腦科學研究機構和優秀腦科學家的交流上,全身心地投入推動腦科學發展、造福全人類的事業中。」
  • 張旭院士領銜,共同探討中國人腦圖譜研究
    這一實驗的成功,讓人們產生更多的遐想:腦機接口能否應用於臨床疾病的治療?能否實現人與外界的「心靈感應」?能否將記憶通過晶片上傳雲端,實現「永生」?項目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和聯影牽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四家頂級機構共同參與,旨在建設國際領先的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推動中國腦科學研究及這一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 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透視美國「腦計劃」
    在年初的國情諮文中談及為人腦繪圖時,美國總統歐巴馬說,「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次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1,Nat Med:醫生繪製了人體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來源:細胞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已經繪製出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圖譜,這是對抗這種全球殺手的一個潛在突破。研究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該小組在COVID-19患者恢復期間的血液中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免疫細胞群。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人腦研究迫不及待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蘭參加全國兩會時,曾多次闡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設立腦計劃的建議,她常用四個字「迫不及待」。人類思維的物質載體是大腦,組成人腦的神經細胞數量上千億,與銀河系星體總數相當;而作為神經細胞的連接點「突觸」數量,又是神經細胞的1000倍,達到10的14次方。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無獨有偶,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類腦信息處理(BRAVE)研究組也在借鑑生物神經結構的神經網絡建模與類人學習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從計算機誕生起,人們就不斷要求它的計算能力提升,隨著晶片集成性越來越高,CPU與內存之間的性能差距越來越大。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可以說在腦計劃的細胞圖譜研究中,我們已經先美國一步了」。前額葉皮層的功能紊亂很可能會導致認知缺陷及神經發育障礙,因而對胚胎發育早期的前額葉皮層細胞種類、功能及特徵的了解,對相關神經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施路平教授的演講題目是《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他為我們介紹了發展類腦計算的必要性及其挑戰,並分享了關於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人腦和電腦這兩個系統可以互補,類腦計算能夠支撐人工通用智能發展,其關鍵在於多學科融合。
  • 人腦記憶可以存儲備份了 是真的
    那麼,Berger教授的研究可以治癒大腦疾病嗎?可以肯定的是,Berger教授團隊的研究對人腦工程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怎樣控制運動,乃至我們的記憶、意識、思想和智力是怎麼產生的,這些都屬於腦科學的研究範疇。腦研究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熱點, 越來越多的政府、 組織和科學家呼籲加強腦的研究,繼2013年初歐盟投入10億美元的「人類大腦計劃」、美國投入30億美元的「大腦基金計劃」之後,「中國版人腦工程」計劃也成為國內科學界未來關注的重點。
  • 新研究稱人腦通過腦內淋巴管「排汙」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胡丹丹)通過掃描健康志願者的大腦,美國科研人員發現,人腦通過淋巴管排洩代謝廢物,這些淋巴管還可以充當大腦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運輸管道。義大利解剖學家曾在1816年報告在大腦表面發現淋巴管,但兩個世紀後的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大腦中存在淋巴管的證據。
  • 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在腦科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魯白主持了圓桌討論,圓桌討論主要討論了三個話題:為什麼要研究腦?為什麼開展腦計劃?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
  • 美科學家繪製人腦3D透視圖涵蓋所有基因組
    3D渲染圖像顯示了單個基因在兩個人腦的皮質區域的表達,紅色的區域代表較高的表達,綠色區域代表較低的表達。西雅圖的艾倫腦科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該圖集可作為基線。科學家可以通過對比該基線和患病腦部的基因活動,然後發現引起病變的一些神經學和精神學方面因素。研究該圖集的愛丁堡大學分子神經學家賽斯.格蘭特稱:「人腦是人類所知的最複雜的結構,現代生物學一個最大的挑戰即是弄清楚它的組成結構。」
  • 人腦研究不該過度吹噓,不然78億也會打水漂 | 袁嵐峰
    對這種少年大學生這種現象,您有什麼感想?顧:因為現在看起來,科大的少年班我想是成功的。因為我經常關注到在現在國外有很多相當有成就的,一說起來是科大少年班出來的。我自己是很後悔。第二個,是在藍腦計劃上面,它對於能不能夠複製一個人的全腦,還有就是能不能夠複製人工的意識,他是說抱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我是贊成的。但是到了2012年的時候突然變化了,就是說OK什麼都行了。後來一看他是要去爭取人腦計劃這個10億歐元的(資金)。另外,根據我對腦科學的理解,我就覺得整個腦現在還沒有一個理論框架。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說是10年裡面你要造出一個人工的人腦,我覺得這是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