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野外滅絕的新疆野馬,從歐洲「回家」後,如今「兒孫滿堂」

2020-12-06 騰訊網

新疆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有166萬平方公裡,佔我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位於我國西北邊陲,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6國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裡。

這裡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在歷史上是最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物種。今天聊的新疆野馬就是從這裡起源的,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瀕危物種

01認識新疆野馬

新疆野馬,指的就是普氏野馬,屬馬科普氏野馬屬野馬種普氏野馬亞種,它還有幾個名字,分別是亞洲野馬,蒙古野馬,準噶爾野馬。

它們的身長一般在2.1米左右,肩膀高1.1米。尾巴很長,有近1米,體重在350公斤左右,頭部比較大,脖子粗,耳朵比較短,在外形上,與家馬有幾分相似,區別在於額頭部位沒有毛,頸部的鬃毛較短,而且是直立的。普氏野馬的毛色隨季節變化會出現不同,夏天炎熱時,毛為淺棕色,身體兩側和四肢內側毛色顏色淺,腹部是乳黃色,到了冬天,天氣變冷,它們的毛髮也會隨之變長,長粗,顏色變淡,兩頰部位長出赤褐色的長毛。

普氏野馬一年四季都可以發情,春夏季更多,發情時,雌馬非常興奮,不思食慾,非常煩躁,相互間會嗅嗅聞聞。雄馬之間則會較量,一方面為了爭奪領群地位,另一方面,為了爭得交配權。

互相心儀後,雌馬和雄馬可以開始交配了,它們會相互聞一下會陰部和生殖器官,然後朝同一方向,雄馬爬跨,完成交配。健壯的雄馬能在半個小時之內,與兩頭雌馬連續交配8次。

普氏野馬與家馬在外形上差異不大,為什麼會是兩種不同的物種呢?而事實是它們確實不同,而且沒有什麼親屬關係,普氏野馬的體內比家馬多了一條染色體,導致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種。

早在6000萬年前,普氏野馬就已經存活在地球上了,它們被人們發現是在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它們發現到野外滅絕,僅用了上百年時間。

02是什麼導致了普氏野馬的野外滅絕?

1878年,沙俄軍官普爾瓦爾斯基帶領了三支探險部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中抓獲、採集野馬標本,1881年,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將這種野馬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

自此,不斷有人把普氏野馬的一些頭骨和皮毛帶回了歐洲,西方國家對普氏野馬的興趣日益濃厚。隨後,在普氏野馬剛剛發現後不久,來自西方國家,主要是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地的博物館對普氏野馬有濃厚的興趣,想要捕捉野馬活體帶回去,但是因普氏野馬生性機警,很難以被活捉,只能被殺死。

什麼動物,只要被人盯上了,最終都會很慘,果然,人類對野馬濃厚的興趣給它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成年的野馬捉不住,於是探險家將目光投向了幼馬,終於得逞了,自此,很多小馬被抓,販運到歐洲,據統計,從1899年-1903年,短短4年時間,就有50匹左右的野馬被相繼賣到歐洲,這也就成為了第一批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

就這樣,人們對普氏野馬的濃厚興趣絲毫沒有減弱,不斷的捕獵,終於在1969年,在野外再也找不到普氏野馬的身影了,它們被宣布野外滅絕。

03一波三折的國外繁衍之路

野馬被帶回到歐洲後,被分配到了各國的動物園,人們一直在嘗試著飼養、繁衍普氏野馬,但是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並沒有擴大,20世紀初,受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普氏野馬的繁殖並沒有變化,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初被帶回歐洲的普氏野馬僅僅在捷克和聯邦德國的動物園裡存活,分別在捷克的布拉格動物園及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數量只剩下不到20頭,而這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普氏野馬還有繁衍能力。

也就是說,幾乎目前世界上存活的普氏野馬,都是這10頭普氏野馬(3頭公的,7頭母的)的後代,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烏克蘭阿斯科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中有一頭真正的野生野馬,這是它們為了重建野馬群,當時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動物園買回來幾匹圈養的普氏野馬外,在1957年,還在蒙古的一個種馬場,買回來了一頭在1947年捕獲的真正野外的普氏野馬。

所以,如今的真箇普氏野馬家族,幾乎都可以追溯到那10頭普氏野馬,因此近親繁殖的問題引起的衰退現象,是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目前,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經超過了1500匹。

04普氏野馬「回家」

新疆是普氏野馬的故鄉,為了尋找新疆野馬,人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1957年,有人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間抓住過一頭;

1969年,新疆準噶爾盆地,有人目睹了8頭野馬組成的小群;

1971年,據說當地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

1974年、1981年、1982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等單位先後組織科學家形成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盆地等野馬產地尋找,還通過航空調查,但最終沒有失望而歸。

因此,普氏野馬被認為是已經野外滅絕了。

為了讓這一物種重新回到新疆,1986年,經多方努力,我國從英國、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陸續買回了24匹普氏野馬。

成立了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從事新疆野馬的飼養、培育、繁殖和野外放生工作。成立34年來,普氏野馬已經繁育了6代共716匹野馬,現在的種群數量在439匹。

2001年開始,我國嘗試野外放生,2001年8月28日,首批27匹野馬在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放生,先後共放生了16批次,110匹野馬。

目前新疆共有野外種群240匹,半散放種群108匹,圈養的91匹,而全球目前共有2000匹普氏野馬。

05結語

在自然界的眾多動物中,新疆野馬雖然一度滅絕,但是也算是幸運,畢竟,這個種群頑強的生存下來了,而且各國科學家都在盡全力保護它們,它們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個野馬種了,而還有很多動物,已經沒有機會了。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活化石」普氏野馬,是我國新疆特有品種,為何還要從歐洲引進?
    這種馬叫做普氏野馬,或者又叫做新疆野馬,曾經是我國新疆地區的特有品種,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以及甘肅內蒙交界的馬鬃山一帶。它們在6000萬年前便已經誕生,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野馬品種,也被科研人員稱為是「活化石」。普氏野馬體長大約在2.1米左右,體重約有700斤,在野外荒漠和草原之間過著群居遊牧生活。
  • 新疆16種野生動物面臨滅絕和極危:野馬、高鼻羚羊野外滅絕
    新華網烏魯木齊1月4日消息,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態研究所野生動植物與溼地研究室近日發布了《新疆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全區有99種動物被列入該名錄,其中,野馬、高鼻羚羊等16種野生動物進入滅絕、極危等級。 野馬
  •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又被稱為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指的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野馬。20世紀70年代,中國宣稱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和家養馬相似。普氏野馬體長約2米,尾長0.9米,體重在400千克左右。普氏野馬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馬頭又長又大,頸部粗壯有力,頸上,有一列又直又密的黑色鬃毛,身體的顏色隨著一年四季而改變。普氏野馬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內蒙古三省,多棲息於遼闊草原和有水源的戈壁荒漠。普氏野馬以草類植物為食,例如蘆葦,莎草,紅柳等。
  • 中國野馬:從幾近滅絕到恣意奔騰
    本報記者李娜  本報通訊員張赫凡  入夏後,我國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漸漸被草木染綠,在原野馳騁的普氏野馬為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增添了生機。6月20日傍晚,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81號」母馬產下一匹可愛的野馬「小公主」,這是自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野馬重引入項目以來在新疆誕生的第699匹野馬寶寶。
  • 在蒙古國呼斯泰嶺保護區,我們發現了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就是這種曾在草原上生存了數千年的物種,曾幾度傳出「滅絕」的消息。在距今1.1萬年至4000年間,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的捕殺,野馬從300多個品種到只剩下蒙古野馬一個品種倖存。即便如此,蒙古野馬也難逃厄運,在上世紀中葉於野外幾近滅絕。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幫助下,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成為如今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唯一的野馬品種。
  • 作為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物種,全球野馬的後代都來源於中國!
    野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的鬃毛短而直立,尾巴更像驢尾。野馬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物種,它的家不在歐洲也不在美國,在我們新疆,在中亞的荒漠。目前全球野馬的後代,其實都來源於中國!在野外吃什麼呀?我們是套餐制。A類套餐是方便麵、鹹鴨蛋、火腿腸。套餐B是饢、鹹鴨蛋、火腿腸。我曾經有個記錄就是連續吃了7頓的方便麵、鹹鴨蛋加火腿腸。我想我給我的學生最深的印象可能不是我的學術水平或為人師表,而是我吃方便麵的能力。他們都驚訝於我怎麼吃得下去,我說無論吃什麼總比不吃強,畢竟我們還要幹活。
  • 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這4匹蒙古野馬全部為母馬,是從捷克放歸蒙古國的第九批野馬。這批蒙古野馬先是被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科布多的布爾根縣機場降落,然後改用汽車運輸,最終被放歸在戈壁自然保護區「Б」區的泰和草原上。2018年,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是230餘匹。2019年春,共有40匹母野馬產駒,使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增至270餘匹。
  • 普氏野馬,神秘的珍稀動物!
    在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乾旱荒漠草原地帶,曾經生活著一種野馬——普氏野馬。別看它與現代馬沒有多大差別,但它被認為是歷史上眾多野馬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種類,對人類尋求生物進化規律、發展生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新疆3種野生動物已滅絕!保護野生動物,我們要行動!
    新疆獨特的地形地勢、氣候土壤等環境,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王國!新疆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陸棲脊椎動物)有115種,佔全國總數的32.6%。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8種。新疆3種野生動物已經滅絕!
  • 新疆為普氏野馬製作營養餐應對寒冬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圈養野馬在吃冬季營養餐。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3日電(記者杜剛、郭燕)幾天前一場大雪降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這裡的溫度降低至零下12℃左右,生活於此的97匹世界唯一野生馬種——普氏野馬享受到特殊的冬季營養餐。
  • 知馬: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原產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是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因人類獵殺和生態惡化已於1960年代野外滅絕。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別的物種無法比擬其生物學意義。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的準噶爾意外地發現了它們,並將其命名為普氏野馬。
  • 普氏野馬數量恢復至400餘匹 歷史比大熊貓還悠久
    主辦方供圖   中國境內比大熊貓還古老的「活化石」 普氏野馬數量恢復至400餘匹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陳溯)27日,由中國馬業協會、中國社會藝術協會聯合主辦的「與野馬同行」2017野馬公益行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如今中國野馬種群恢復到400多匹。
  • 中國野馬種群突破600匹大關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目前,新疆和甘肅兩地普氏野馬總數量達593匹,加上國內動物園飼養的野馬,中國野馬種群總數已突破600匹大關,其中野外種群達347匹,佔世界野馬總數的近1/3,繼續保持擁有野馬數量世界第一的地位。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馬新平介紹,該中心自1986年建立以來,在先後從英國、德國、美國引入24匹野馬的基礎上,圍繞保種、擴群、野化研究實驗開展工作,共繁殖6代714匹野馬。2001年8月28日,第一批27匹野馬在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實現我國首次放歸實驗,先後有16批次110匹野馬放歸野外。2003年野馬野外繁殖獲得成功,2004年形成自然分群。
  • 蒙古國尋野馬
    它的命運,如一些曾經流離失所、喪失家園、飄泊四方後歷經磨難才回歸故土的人一樣,具有極大的悲情色彩。野馬原產於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和蒙古國乾旱荒漠草原地帶,因此又被稱為準噶爾野馬或蒙古野馬。關於野馬,我國早有記載:《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遊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
  • 新疆16種野生動物面臨滅絕和極危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4日電(記者劉傑)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態研究所野生動植物與溼地研究室近日發布了《新疆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全區有99種動物被列入該名錄,其中,野馬、高鼻羚羊等16種野生動物進入滅絕、極危等級。
  • 新疆46匹普氏野馬進行「瘦身訓練」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25日電 (張赫凡)在圍欄鐵門打開的瞬間,46匹普氏野馬奔鳴著跑向遠方,身影漸漸消失在了戈壁深處……記者25日從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了解到,該中心46匹普氏野馬開始在200餘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半散放訓練。
  • 普氏野馬:我們是不幸的「幸運兒」
    追風有些激動地說,在看到超速有些懼怕的眼神後,它又緩和了語氣,開始講述自己小時候聽過的關於家族的故事,思緒也跟著穿越到了那個祖先們生活的年代。100多年前,廣闊的新疆準格爾盆地,藍天白雲下映襯著戈壁,荒漠和草原,種類繁多的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 敦煌:普氏野馬數量達70匹 種群不斷壯大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近日從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2010年至今,放歸在敦煌西湖保護區的28匹普氏野馬種群不斷壯大,目前已經超過70匹,根據這些年普氏野馬的繁殖量和速度來說,在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放歸普氏野馬取得了成功。
  •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喜添「三丁」:野馬萌寶迎「六一」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43號母馬順利產下一匹超萌的野馬。 張赫凡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日電(張赫凡)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43號母馬於5月29日夜23時30分順利產下一匹超萌的野馬「小王子」,自5月17日喜添首匹野馬「小公主」以來,該研究中心野馬種群已增添「三丁」。疫情下三匹野馬萌寶的降生,跟三個初升的小太陽一樣,為「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只是「小王子」出生後,它的左眼眼瞼先天閉合。
  • 我國近代有哪些動物滅絕了?為什麼?
    從地球上生命誕生之初到今天,動物滅絕就沒有停止過,僅僅是大的物種滅絕就有5次之多,時至今日,動物的滅絕依然在不斷的上演著。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動物的滅絕呢?在我國的近代又有哪些動物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