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沒人知道。這是小學時課本上教給我們的常識。筆者至今還記得,這本書名叫《張衡傳》,選自南宋史家範冶所著《後漢書》。
本文不僅介紹了張衡從讀書到仕途的一生,還介紹了他作為東漢著名地理學家和發明家的生平。它不僅發明了導向車,還發明了世界和地震儀。特別是,地震儀在我的記憶中還記憶猶新。它的形狀非常精緻。它是用一個銅壺做成的,壺邊刻著八條龍。鍋裡是神秘的,八隻金蟾蜍躺在外面。如果任何方向發生地震,對應方向的龍頭都會吐出一個龍珠,最後落入金蟾口中。
然而,近年來筆者發現,這篇文章已經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尤其是發明了張衡的定義,這一點從來沒有提過,為什麼?
首先,我國的教材在不斷變化,與時俱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些微調。剪掉這段文字再正常不過了。其次,人們對張衡發明的地震儀的真實性有很多懷疑。
地震儀又稱風地震儀。是青銅器做的。然而,由於歷史悠久,內部的細節已經丟失。而且,這裡沒有實物或設計圖紙,只有一些簡短的文字記錄。
近代以來,歷史學家和科學家為恢復地震儀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現代科學技術對1800多年前誕生的地震儀一無所知。學者們開始質疑地震儀是真是假。
然而,雖然製作地震儀的方法已經失傳,但關於它的功能有許多書面記錄。據後漢五行記載,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震儀的龍機突然啟動,向金蟾口吐出一個銅球。但洛陽人在相應的地點並沒有感覺到任何地震的跡象。
就在幾天後,洛陽市民立即向朝廷反映,那裡確實發生了地震。他們都很驚訝,所以沒人敢再懷疑地震儀了。
然而,根據地震局所屬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用張衡模型製作的地震儀無法預測地震震中。事實上,地震預報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只能提前一分鐘發出警告。如果說史書中的地震記錄是真的,那它就領先於1800年的技術。
當時,我們小學課本上的地震儀是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張衡的描述和50年代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製作的模型,不是東漢的地震儀,也不行。地震發生時,龍珠不會掉下來。
鑑於這樣一個有爭議的對象,不宜選進教科書,文中也沒有提到圖中的地震儀是王振鐸上世紀50年代製作的,還是真的來自東漢,容易引起誤解。因此,刪除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張衡的其他發明,如渾天儀,仍然相當強大,並已傳播到今天。至於失傳已久的地震儀,我相信在我們考古學家的努力下,總有一天它會復原的。那時,中國幾千年前就有了如此先進的科學技術,全世界都會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