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人工食用色素向來飽受非議,提到加工食品,人們難免質疑色素問題。於是出現一些餐廳打著「拒絕人造色素」的口號,一律採用天然色素給食物染色,博得食客們的好感。
從直觀體驗出發,天然色素來自於自然生物,理應要比合成色素更安全吧? 但如果了解到某些天然色素可能來源於壓碎蟲子的屍體、帶有毒素的微生物 ,用難以想像的噁心手段製成,反而會引起更多反感。
人們對於美食的鑑定標準無非就是色、香、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總是能吸引無數食客。食物色彩繽紛誘人,滿足人們吃東西時的感官體驗,令人食慾大增。
於是人們在現代食品工業中廣泛應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劑,讓人沉淪於自家生產的食品,以獲取更大的利潤。拒絕色素反而成了不識趣的異類。
你看色澤鮮豔的與顏色暗淡的同款食物,相信不少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添加了食用色素(左)與未添加色素(右)的紅薯幹,相信左邊更能激發食慾由於天然色素著色穩定性不佳,製作成本也高,人們研發出染色性能更優越的人造色素的,食物的世界才變得繽紛絢爛。
但有一個普遍的觀念認為,人造食用色素會引起兒童多動症。 1973年,一位美國兒科過敏學家班傑明·費因戈德首先提出了這個理論,人群中對於人造色素的恐懼開始蔓延。
據此,歐盟食品安全局和美國FDA都做了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合成色素並不會導致兒童多動症,但基於安全起見還是禁止了幾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而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法商家在食品中添加不合規人造色素的事例屢見不鮮,這才是人們擔憂人造色素的根源。
2003年,浙江報導食品工廠用「工業橙」染劑染色滷製品,用「鹼性品綠」染色製成「毒海帶」;2011年上海某超市被報導,多年銷售違規用檸檬黃製作的「染色饅頭」。最臭名昭著的還數用蘇丹紅染色的紅心鴨蛋、肉灌腸製品。
被蘇丹紅染色的紅心鴨蛋,曾經讓全國人民恐慌食品離人們的生活那麼近,於是危險也離人們很近。食品安全問題岌岌可危,而各國也因此增強了對人工色素的使用約束。
目前,在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下,美國只允許食物中使用7種人工色素,我國可應用於食物中的色素也只有11種,但人們還是下意識地對人造色素惶恐不安。這就引發已經走在工業化前頭的人們,回過頭追崇古老、安全性理應更強的天然色素。
但是如果食物完全採用天然色素的話,人們又會真的安心嗎?當人們滿懷希望地擁抱天然色素,某著名國際連鎖咖啡店曾經為了減少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改用天然安全的紅色素製造草莓冷飲和甜點。
然而,此舉又遭到強烈抗議,一些客人聲稱咖啡店添加了用蟲子屍體製成的色素。
作為著名的連鎖品牌咖啡店,這可不是什麼食品安全醜聞,因為他們是光明正大地在飲料中添加蟲子色素的。胭脂蟲無辜成為眾矢之的,但它實際上也是食品工業中的重要功臣。
胭脂蟲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蚧殼蟲,全世界有8000多種蚧殼蟲,大多數是人類社會中的害蟲。但唯獨胭脂蟲大受歡迎,原因就是雌性胭脂蟲體內含有豐富的胭脂紅酸。
這種物質安全無毒,極其適合染色,於是胭脂蟲成了一種重要的天然紅色素來源。 古代墨西哥人很早就從胭脂蟲中提取色素,用來染色、作畫。
18世紀時,英國曾在殖民地澳大利亞大規模養殖胭脂蟲,特地種植了大片胭脂蟲愛吃的仙人掌,結果胭脂蟲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反而造成了仙人掌泛濫的災難。
仙人掌上的胭脂蟲如今胭脂蟲紅已經廣泛在我們常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還有使用的化妝品中使用。
人們提取胭脂紅酸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通常將7萬隻胭脂蟲粉碎,研磨製漿,這樣就才能提取一磅(約450克)的深紅色染料。因此胭脂蟲紅價格也不菲。
而咖啡店應用胭脂蟲紅本該是無可厚非的事,怎麼又會遭到反對呢?
「昆蟲屍體」製成的飲品引發噁心反感另當別論,抵制者主要是一些素食組織。他們認為咖啡店欺騙消費者,添加了用昆蟲色素製成的飲料,其實是讓他們無意中吃了葷。後來咖啡店只好換下胭脂蟲紅,改用茄紅素代替。
胭脂蟲,被迫開葷的「罪魁禍首」另外,也有些人了解天然紅色素的來源後,始終耿耿於懷自己昂貴的口紅中竟然添加了昆蟲的分泌物。 而抹口紅時,也許感到唇間昆蟲蠕動的噁心錯覺。
想到這一點,這時打著天然色素旗號的美妝產品,也許未必就比化學合成的色素更讓人有好感。
其實早在公元前1500年,人類就深諳食物色素應用的道理,當時古埃及人已經學會提取一些可食性的植物色素,用來改善食物和酒的顏色。
他們從藏紅花中提取紅色素、從胡蘿蔔中提取呈鮮橙色的類胡蘿蔔素、從萬壽菊或薑黃中提取黃色素……還有一種從蝶豆花中提取的花青素,能神奇地調配出色彩繽紛的變色飲料。
花青素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會隨著酸鹼性質而變色。 在酸性條件下,花青素呈現紅色,中性時轉變為紫色和藍色,而在鹼性條件下又會變為綠色和黃色。這種變色特性讓花青素調製的食物或飲料十分吸引人,同時也鬧出了一些笑話。
比如紫薯中的紫色就來源於花青素,當它作為早餐和雞蛋相遇時,可能就會出現雞蛋變綠的怪象。紫薯中的花青素碰到弱鹼性的蛋白,鹼性增強,也就變成了綠色。這時可別把雞蛋誤會成壞蛋了。
有人利用花青素的特性製作出奇葩雞蛋料理後來,色素的來源不再僅限於植物,人們發現從動物、微生物中也能提取出食用色素。
紅曲菌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微生物資源,它廣為人知的用途是作為釀酒工藝中的發酵劑。但除此之外,它還是天然的紅色素染劑,南方在做腐乳、肉製品時就常使用到紅曲色素來染色。
雖然在人們的食物列表中,藍色染色的食物並不太受歡迎,但藍色的飲料並不匱乏。一種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的藍藻微生物,螺旋藻,就是紫色和藍色色素的常見來源。
螺旋藻因為營養成分高而飽含美譽,但這卻掩蓋不了它含有毒素的事實。 海洋裡的生物難以避免受到海洋汙染的侵擾,螺旋藻也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嚴重問題。抽樣調查發現,樣品中的螺旋藻普遍重金屬鉛和硌含量都超標。
一杯用螺旋藻色素調出的飲品這樣看來,天然色素未必就是絕對安全的,毒性不僅存在於合成色素中,天然色素也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直到19世紀中葉,用於化妝品、紡織品、藥品和食品中的染色劑都是天然的動植物或礦物質。
1856年,英國化學家威廉·帕金最早合成了一種叫苯胺紫的合成色素。 在此之前,人們使用的都是一種叫骨螺紫的天然色素。從地中海旁的一種海螺身上提取其分泌的淡黃色粘液,暴曬等工序處理後轉變成鮮豔的紫色。
合成色素的製備對當時的人來說,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們發現,相對於天然色素而言,合成色素的化學性質更加穩定,染色性能也就更好。
更重要的一點是,批量製作合成色素要比天然色素便宜多了 ,這正中利益至上的商家下懷。於是合成色素的使用逐漸成為染色劑選擇的主流。
起初化學和食品安全技術仍然十分原始,人們無法辨別出合成色素究竟是否安全。當時接連出現駭人聽聞的食品染色造成的死亡事故,人們曾使用劇毒的紅鉛給糖果染上紅色、用亞砷酸銅給用過的茶葉重新著色……
19世紀的英國一度爆發了一場200人中毒的食品安全事故 ,而事故的原因是人們食用了具有毒性的食品著色劑,錠劑。
到後來,分析化學發展起來,人們也能鑑定出大部分合成色素的安全情況。然而法制的不完善,卻讓一些不法商家鑽空子,偷梁換柱改用便宜而安全性低的食品添加劑。
人類的無知和壞,共同鑄就了合成色素的壞名聲。而隨著人們認知的加深,從最初多達700多種食用色素中逐漸淘汰了存在安全問題的種類,如今我國規定可以用於食品中的色素只有67種,其中11種是合成色素,56種是天然色素。
無論是天然色素還是合成色素,其本身而言未必都是無毒的, 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而顯然天然色素致毒的範圍更易於讓人接受,無論哪種色素, 在如今的食品安全規定中,必定是按照安全的用量標準提供給消費者的。
而人類在上百年的食品工業發展中,已經以付諸生命的形式完成了艱難試錯,也應該相信,如今的食用色素安全性也是經過科學實驗驗證的。
成黎.天然食用色素的特性﹑應用、安全性評價及安全控制[J]. 食品科學, 2012, 33(23):399-404.
王統一, 樊靜, 趙兵.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製研究進展[C]// 全國食品添加劑生產應用技術展示會. 2008.
PeggyTrowbridge Filippone. Food Coloring History. The Spruce Eats, 2019.10.04.
AndyKryza. Bugs, butt, and other weird food additives you've probably eaten today.Thrillist, 2013.12.30.
GwenPearson. You Know What Makes Great Food Coloring? Bugs. Wired, 2009.10.15.
原標題:《吃下來自蟲子、黴菌的天然色素,真的就比吃人工色素更讓人放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