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第一代工業人縮影——共和國鋼結構事業奠基人李瑞驊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2020-11-11 商務印書館

1950年,新生的中國百廢待興,一批身處海外的知識分子,放棄已經獲得的優渥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中國大陸。這批知識分子,對於蘇聯援建背景下的新中國工業化起步以及之後的自主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除了錢學森等極少數頂級科學家代表,他們多數人已然消失在茫茫史海為今人遺忘。

李瑞驊先生是他們當中貢獻卓著的一員,是中國鋼結構事業的開創者、奠基人。其一生的軌跡和際遇,即平淡也傳奇。其間所傳遞的歷史信息與人生啟迪極為豐富。他的傳記,寫得很細很真誠,不虛偽。「他們經歷世事,又不被世事過於刺痛隨後麻痺,他們永遠熱愛生活,愛惜彼此,有智慧、方法和心境面對一切。」他的傳記,是深入歷史細節、啟發人生智慧的好文本。

在加拿大獲得多倫多大學工程碩士學位時的李瑞驊。1952年

1924年,李瑞驊出生於上海一個幸福而開明的中產階級大家庭,先後就讀智仁勇小學、育才公學和聞名上海的光華附中。1942年,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在這所「東方麻省理工」,有著世界上最嚴格的科學教育。在這裡李瑞驊打下的紮實的知識功底,形成了保持終身的學習習慣。1948年李瑞驊初遠赴加拿大,在子邦橋梁公司工作了兩年;1950年,赴多倫多大學就讀土木專業,7個月便以全A成績完成了全部碩士課程。在加拿大,他過著舒適自在、受人尊重的生活。他與吳大猷是經常見面的牌友,在大學校園時,竟偶遇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夫婦。

上海交大同學集體留念。1946年

此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已經融入加拿大生活的李瑞驊如果願意放棄中國國籍,只要籤個字,就可以成為加拿大公民。1952年,李瑞驊打聽到只要給周總理寫信,就可以回國,他以最快的速度提筆,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很快得到了新中國政務院回復。

幾十年後,回顧當年為什麼毅然歸國,李瑞驊先生說道:「我是事業心很強的人。我的父輩都是從貧困中努力奮鬥、成就事業的。這種精神自小流淌在我的血液裡。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又鼓勵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我相信總有我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我願意將我在國外所學報效祖國。」

持這封信進入新中國

經過4個多月的航程,李瑞驊途經英、法等11個國家和地區,7月,一行人從深圳邊境穿過鐵絲網,終於踏進了新中國的轄地。此時,抗美援朝戰爭還在激烈進行。中國如久病的巨人,雖然站立了起來,卻虛弱至極。1949年全國鋼產量僅15.8萬噸。

回國後,他先後任上海華東設計院副主任工程師,建築工程部金屬結構設計室主任工程師、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副理事長等。

他組建的建工部金屬結構設計室是新中國第一個金屬結構設計和研究團隊。成立不久,他帶領這個年輕團隊,投入到對新中國工業建設種子工程——蘇聯援華工程的鋼結構設計中。在他帶領下僅用了三年時間,圓滿地完成了蘇聯援華全部156個重點軍用和民用工程有關鋼結構詳圖的設計和繪製,為新中國工業奠基性的第一批工業建設項目鋪設了「鋼的骨骼」。

共和國第一個金屬結構設計研究機構——建工部金屬結構室同仁合影。1960年

1958年底,李瑞驊受命負責人民大會堂的鋼結構設計。設計難度是世界級的:60米跨度大禮堂屋蓋、出挑16.5米的懸臂看臺、48米跨度148噸重的宴會廳。人民大會堂是新中國創立10周年十大紀念工程之首,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大會堂的結構總工程師朱兆雪對他說:「我們兩人的腦袋好比是掛在褲腰帶上的。」當年的李瑞驊34歲,「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奮鬥了十個月。慶功宴上,周總理開心地張開五個手指,連說「五分,五分」。這是李瑞驊一生最榮耀的時刻!他設計的首都體育館、大氣監測塔等工程,美國、法國、蘇聯的專家看了評價:你們的水平是國際性的!

行業標準,是一個行業長期運算研究與無數工程實踐的最高科學結晶。一個行業有了技術標準,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這如同語言中的字典,是一切設計和施工的依據;又如同建築的地基,是築建高樓大廈的根基。李瑞驊先生組織國內學術研究人員,當綱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鋼結構規範,後又先後兩次主持編寫我國鋼結構十年發展規劃。沒有項目資金,也沒有論文發表或國家評獎,他們是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人!中國的鋼結構事業,在李瑞驊先生的帶領下,扎紮實實地發展起來了。

參加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聘書。1958年

國家的需要就是研究的課題。50年代開始,李瑞驊開始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研究塔桅鋼結構。他一生共設計了包括當時名噪全國的廣州電視塔在內的1000多座塔桅鋼結構,為新中國廣播、電視、通訊、測繪、氣象等的設施修建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他還是我國機械鋼結構設計的先行者。他設計的三門峽、劉家峽、新安江等水電站纜索起重機鋼結構,在我國建築機械史上也具有開創之功。

在沒有計算機甚至連計算器也沒有的時代,他用紙和筆、計算尺,帶領團隊,解下十幾次元、幾十次元的方程式。他能依靠的,就是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工作。跟隨他一起工作的郭世鈺回憶,「有一次,計算的方程式是八十次元的,也就是八十個未知數。我們一堆人趴在桌上,用筆在紙上一個個計算出來又反覆驗算。」李瑞驊先生一生設計的一千多項工程中,沒有一個設計和計算錯誤!

鋼結構規範會議。1974年

「人之所求,世之所尊。以健為本,以德為魂。有益於世,無愧於人。」這是李瑞驊喜歡的格言。他在工作中堅持原則,為人正派,淡泊名利,一心為公。

編寫規範時,為了得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數據,往往反覆試驗上百次。

在「大躍進」鋼材大辯論中,李瑞驊以一敵眾,堅持不降低鋼材設計強度指數,因為一旦守不住這條底線,不僅要浪費國家大量鋼材,而且將影響與國際的接軌。

他從不貪利、也不貪名。1979年,為了發展網架鋼結構,將技術資料和科研成果無償貢獻出去。從此,中小型網架廠在中國大地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迅速躍居世界首位!

面對新時期中國大地沒有高層鋼結構規範狀況,他大聲疾呼,「中國人花錢蓋樓卻採用外國許多不合理的規範,我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規範?」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十年磨一劍,在他的學術支持下,編制了中國第一部高層鋼結構規範。

外國資本蜂擁而至,市場經濟大潮激蕩。他多次出面,促成了中外建築領域的合作。在「萬元戶」還很稀奇的八九十年代,他多次拒絕外國公司的高額佣金。其中1984年的一筆,就達10萬美元!外國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得很簡單:我是國家的幹部,我不能接受這筆錢。這是為了我的名譽和尊嚴。

妻子張瓏評價他:我見證了他對事業的執著,對工作的廢寢忘食,對名利的淡泊。他做到了無愧於天,無愧於人,無愧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

李瑞驊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說:這是我最大的幸福。妻子張瓏是中國現代出版大師張元濟先生的孫女,夫婦兩人相伴55年,琴瑟和鳴,相濡以沫,從沒有拌過嘴,沒有鬧過矛盾,成為世所罕見的美滿婚姻典範。

香山碧雲寺。1956年

十三陵。2002年

在日常生活中,他保持著驚人的自律。他自覺數學基礎不夠,買了蘇聯的電視機,每天6點準時學習北大的數學力學課程,做筆記、考試,酷暑嚴冬,一堅持,就是四年多。

小時候練習的健身運動如仰臥起坐、掌上壓等,他堅持了大半生,晚年又愛上了打太極拳,保持了強健的體魄,為持續高強度地工作創造了身體條件。

對於工作他有著無比的熱情,常常廢寢忘食;對於生活卻從不講究。食堂的師傅問,你怎麼總是最後來呢?他說,我要工作啊。在他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他認為,「越吃苦,越能鍛鍊。太安逸了,是不行的。」「無求即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張元濟先生贈給他的一副對聯,成為他謹記一生的格言。

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年,李瑞驊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回顧一生,他說:「我感到很幸福,我也非常知足。我這一生,沒有做過任何可以遺憾和後悔的事。」

李瑞驊和張瓏的小家,離西直門不遠。昔日的北京北站,早已舊貌換新顏:一組組巨型鋼結構建築不斷衝刷著地平線的記錄,重塑著城市的色彩和輪廓。但不遠處,有一處博物館般的建築——蘇聯援建的北京展覽館,尚且保持原來的樣子,提醒著人們,共和國工業化建設起步時的曲折與艱辛。

李瑞驊,以及消失在公眾視野中的我國第一代工業奠基人,他們是共和國不能被遺忘的人!

更多了解

100年前江南名門的傳世家風

滬上名校以人為本的教育啟發

男孩女孩德才兼備的培養之道

美好愛情幸福婚姻的極簡密碼

新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創業精彩

……

盡在「合璧之書」

相關焦點

  • 40年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鄭連斌今年72歲,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近40年,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他用一個個腳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不同民族的人,人體數據有什麼區別?鄭連斌最清楚。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2019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發布
    近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共同舉辦的「2019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評選結果發布。此次共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10篇,提名論文59篇,內容涵蓋石油地質、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石油機械、石油化學、石油經濟及交叉學科等石油科學的各個方向。
  • 王葆仁:高分子化學事業奠基人
    【9月12日科技名家推薦:賴其芳】  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葆仁逝世。當他將在國內已完成的5篇論文送交導師索羅普(J.F.Thorpe)時,頗受讚賞,遂免去一切考試和預修課程,直接做博士論文。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H.Fischer)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 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侯德榜
    侯德榜,名啟榮,號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他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上世紀20年代參與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永利鹼廠,打破了外國在制鹼技術上的封鎖壟斷;30年代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南京硫酸銨廠;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制鹼新工藝,以及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在60
  •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周培源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周培源 (1902— ) 唐廷友 武際可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主要從事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的研究。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汗水灑在脫貧第一線——貴州建設職業技術...
    學院黨委書記魯源安  學院在出發前於精技樓二樓階梯教室召開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主題的動員大會,黨委書記魯源安和20餘名即將奔赴望謨的專業教師出席動員大會在去年全省教育大會上省委書記孫志剛號召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課題做到車間裡",這次正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在實驗室裡練就的一身本事,放到祖國西部的廣闊天地裡去接受錘鍊,去書寫傳奇……傳奇寫在高原多年來,三江源地區鼠兔泛濫成災,政府斥巨資消滅鼠兔。一根杆子8米高,在氧氣稀薄的高原上,至少要10個精幹小夥合作才能豎起來。算上人工和運輸費,一個巢的成本超過5000元。剛開始,當地百姓不理解這些外來人。慢慢地,看到猛禽在人工巢裡安家繁衍,看到猛禽捕食鼠兔保護了草原,老百姓打心底歡迎他們的到來。「出於文化傳統,當地人並不喜歡直接去打擾野生動物,而猛禽捕食這種原生態的滅鼠兔方式,與當地人的信仰達成了高度的契合。」詹祥江說。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上)對rGO和GO膜的電阻測量證實了CaCl晶體的金屬性質;(下)自然條件下在彎曲產生的壓縮和拉伸應力作用時薄膜表現出了明顯的類壓電性質。此外,考慮到金屬陽離子和碳在地球上的廣泛分布,這種具有先前未被認識的性質的納米級「特殊」化合物可能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這些發現不僅在具有異常的陰離子–陽離子比、新穎的陽離子價態和奇異電磁學性質的二維晶體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且在材料、生物、化學和物理等方面都具有開創性的應用潛力。
  • 還記得中國核工業事業奠基人嗎
    光明日報消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中國核工業事業奠基人李恆德,於2019年5月28日在京去世,享年98歲。  他雖然不是兩彈元勳  也不曾直接參與過核武器的研製  但他的個人追求與品格  卻絲毫不亞於戈壁灘的先輩們  功名偉業前,他甘於側身幕後  為共和國科技事業教書育人  繁華落盡後,他帶著團隊南徵北戰  為中國高端材料學立下汗馬功勞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20世紀中國氣象事業的史冊上,鐫刻著這樣一個名字——竺可幀。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大地之光》劇情簡介及劇照[組圖]
    話劇《大地之光》是以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卓越的科學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新中國第一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第一任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創建者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跡為原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團委大學生藝術教育基地傾情打造的一部原創話劇。
  • 被人遺忘的太空人,上天后祖國沒了,在太空飄了311天,咋回來的
    自此,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奔向星海,然而,卻有一位太空人被遺忘在了那片神秘的領域,而當他歷經311天回到祖國時,發現自己的祖國沒有了。他就是太空人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裡卡列夫。徵程是星辰宇宙曾經有一篇最短的科幻小說:「當地球上只剩下一個人時,他聽到敲門聲……」只剩下一個人的孤獨絕望,我們也許終其一生無法體會理解,但是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裡卡列夫,這位傑出的太空人一定能深深的理解這種孤獨。
  • 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池際尚:誰都不能將她遺忘(組圖)
    正當池際尚的事業穩步上升之時,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美國。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便立即給推薦她出國留學的清華大學地學系系主任袁復禮教授寫信,表示自己希望回國工作的深切願望。她很快收到了「祖國很需要人」的回信。池際尚將要回國的消息一傳開,周圍的人都難以理解,一個正向科學巔峰攀登的人,怎麼能夠離開發展事業的有利環境。
  • 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全方位和高質量發展鄉村的各項事業,儘快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業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大量分散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銜接仍然不緊,尤其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銜接仍然不足,這制約了傳統小農向現代農民的轉型進程。
  • 【中國科學報】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走進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
    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在實驗室裡練就的一身本事,放到祖國西部的廣闊天地裡去接受錘鍊,去書寫傳奇……  傳奇寫在高原  多年來,三江源地區鼠兔泛濫成災,政府斥巨資消滅鼠兔。最初採用的方式是播撒農藥,不僅汙染環境、破壞中下遊水質,也會誤傷狼、狐狸等獵捕鼠兔的食肉動物。後來人們開發出了無二次毒害的生物防鼠藥,但這同樣會造成食物鏈的斷裂。
  • 中國農大教授,在國外做研究多年,回國後80多次深入新疆,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
    從2012年開始,李孟華80多次深入新疆,足跡遍及祖國新疆的草原和荒漠,從北疆的阿勒泰山脈到南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的策勒,從有著&34;美譽的伊犁到有著&34;之稱的吐魯番,都留下了他的腳印。而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便是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李孟華,湖北黃岡人,博士。
  • 讓歷史照進未來:航空工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在這雙節同慶、家國同心的時刻,讓我們一起重溫新中國航空歷史上那一幕幕動人的瞬間,見證航空工業與偉大祖國的壯麗航程,感受航空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如山信仰、如鐵信念!66年前 新中國第一架飛機首飛 1954年7月3日,飛行員段祥祿、刁家平駕駛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江西南昌飛上藍天。
  • 薛鳴球,我國光學事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薛鳴球(1930-2013),江蘇宜興人,儀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於薛鳴球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特點,王大珩院士評價說:「他有很深造詣,能獨立解決國家需要的各種實際光學系統的設計,對國家建設,特別是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 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聚焦人民軍隊中的英雄模範-中新網
    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聚焦人民軍隊中的英雄模範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聚焦人民軍隊中的英雄模範   新華社記者張汨汨  群山間,他們是峭拔的高峰;驚濤裡,他們是巍然的砥柱。危難中,他們撐起一方天地;水火中,他們守護一方安寧。
  • 王葆仁: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愛黨、愛國、愛科學 之心終生不渝,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王葆仁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與科研工作,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1964年他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代表;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1985年中國化學會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祝賀王葆仁先生從事化學工作六十周年大會」,首都科技界和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