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零突破,新冠滅活疫苗全球首款,技術創新在「無人區」插上武漢...

2020-12-05 武漢發布

多項國際電信標準、9納米光刻試驗樣機、128層三維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中國首條5G智能製造生產線等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在漢問世。

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在漢落地。

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展示。記者任勇 攝

聚焦國家戰略,堅持自主創新,武漢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轉化為收官「十三五」、開啟新徵程的強大動力,充分發揮武漢科教優勢,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四個面向」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深入實施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體制創新、動能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技術創新,為國家貢獻「武漢力量」

128層QLC快閃記憶體全球首款,鎮靜藥全球領跑

長江存儲發布128層QLC快閃記憶體。

上月,人福醫藥攜最新研發成果1類新藥「苯磺酸瑞馬唑侖」亮相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與美國、日本等8個國家和地區同賽道競爭中,人福早於其他國家提出上市申請,今年剛獲批上市,即打破國內外臨床廣泛使用的鎮靜藥物領域近30年無創新藥上市的局面。「我們在自主創新這條主線一直在強化,如苯磺酸瑞馬唑侖經歷了10年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李傑說。

上月,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永安教授憑藉在柔性電子製造領域「無人區」的探索,摘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他和團隊的研究進入了很多以前想不到、做不出的前沿領域,例如讓機器人、飛行器擁有像人體皮膚一樣的電子皮膚,但超過人體皮膚的測量功能、靈敏度和精度,讓機器有「觸覺」。

「高校作為創新的源頭,要敢於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將創新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說。對此,武漢企業界也深表認同。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說:「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我們要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十三五」期間,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大力加強技術創新。在光電子、醫藥、半導體、新型顯示等領域,一批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取得創新成果。

從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在武漢未來科技城動建,標誌著中國集成電路存儲晶片產業,在規模化發展上實現了「零」的突破,到今年長江存儲全球首款128層QLC快閃記憶體研發成功;從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光纖,可容納全球48億人同時在線通話,到300億人同時雙向通話,不僅光傳輸世界紀錄不斷被刷新,傳輸容量也不斷擴容。

一個個重大科技突破、重大項目,不斷為國家科技創新貢獻「武漢力量」。

產業創新,提升武漢產業能級

院士引領,「光芯屏端網」產業規模已近萬億

摩託羅拉刀鋒5G摺疊屏手機。記者何曉剛 攝

10月,作為武漢「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的落實之舉,劉經南院士工作站和13個聯合創新實驗室進駐武漢經開區,圍繞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標準研發,研究成果及時進行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

劉經南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特別是在GNSS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成就顯著。他的工作站進駐武漢經開區後,將幫助武漢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研究制定高精度地圖與車路協同融合等相關標準。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一環,武漢經開區正在積極推進建設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建設全國最大的自動駕駛營運示範區。

據了解,自武漢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啟動建設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周濟領銜,26位院士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已多次來漢把脈問診,為武漢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智能網聯示範區建設提供戰略諮詢指導。

今年,武漢啟動實施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瞄準國內領先,由47名院士、37名專家引領光電子、人工智慧、數字、量子技術、超級計算、電磁能、氫能、高端裝備、新材料、大健康等十大高端產業集群。

「十三五」期間,武漢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布局發力,做強核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硬」產業、「軟」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在東湖高新區,全球首款新冠滅活疫苗和華大「火眼」實驗室,聯手將武漢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推上新高度,國內首條柔性摺疊顯示屏生產線、聯想全球首款刀鋒5G摺疊手機,推動武漢智能製造產業快速發展。

市科技局表示,東湖高新區光電子優勢產業正向「光芯屏端網」產業全面拓展,規模已近萬億。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體制創新 釋放科教大城優勢

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產值佔全市GDP39.9%

上周,2020年第七批科技成果轉化人工智慧專場活動在漢舉辦。數字孿生技術與未來水處理、心腦血管疾病智能診斷、水上電子眼……來自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專家帶來了智能終端、智慧建造、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優質項目現場路演。活動總計促成了31個項目成功籤約,合作金額達10.1億元。

「十三五」以來,武漢每年都要舉辦多場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類似破題科技體制的舉措,武漢還進行了不少探索。「十三五」期間,武漢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程」,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準對接;在全國首創「萌芽貸」,引導資本「輸血」創新創業實體經濟;在全國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院士專家顧問團,著力提高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採取校地共建的方式成立14家工研院,市場運作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武漢在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上結出累累碩果。

我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市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印發《武漢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方案》,建立全市數字經濟常態化工作推進位度。通過實施5大數字新基建、7大數字新產業、3大數字新融合工程,從產業創新攻關、開放應用場景、數位化改造、鼓勵企業拔尖、開放數據、政產研學、全域協同發展、強化金融支持8個方面給予數字經濟發展支持。

一系列「組合拳」讓武漢數字經濟「虎虎生威」。

根據市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為6480.06億元,較上年名義增長12.3%,GDP佔比39.9%。目前,數字經濟百強四成在漢落地,華為長江鯤鵬、浪潮華中總部等一批數字經濟重大項目相繼籤約;覆蓋全市的5G網絡正加快建設。

動能創新,支撐起武漢經濟新成長極

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崛起

武漢虹信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全國首條5G智能製造生產線在正常運轉。記者高勇 攝

12月2日,「2020年天馬全球供應商大會」在光谷召開,顯示巨頭天馬多次將該大會放至光谷。從2014年的G6一期到2018年的G6二期,從硬屏到柔性屏,天馬不斷加大在光谷的投資布局,二期正在邁向投產。

在光谷三條「千億大道」之一的左嶺大道上,天馬和華星光電兩大面板巨頭比鄰而立。2019年,武漢華星光電柔性屏量產出貨。按計劃,明年下半年武漢華星t4工廠將全面達產。

光谷「一芯兩屏」項目,總投資已逼近3000億元,員工總數達3萬多人。在其產業拉動下,50多家新型顯示企業在光谷聚集。

與光谷東的華為武漢基地隔空呼應,十幾公裡外的佛祖嶺,聯想、富士康等一批領軍企業,將光谷智能終端年產量推上5000萬臺,年產值超過700億元。

市科技局表示,存儲器、商業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支撐起武漢經濟新成長極,為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國家存儲器基地,「十三五」期間連續取得突破,2018年,長江存儲第一代32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量產。2019年,首次基於Xtacking架構的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量產。2020年,全球首款128層QLC快閃記憶體誕生,3年時間,中國晶片從跟跑追到並跑。

在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總裝總調中心一期目前已完成驗收,具備年產20發「快舟」系商業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及試驗的能力。空間公司衛星產業園力爭在年底實現投產。打造全球無盲區「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項目12月份啟動建設。

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範區,二期建設工地一派繁忙景象,上千名建設者加班加點,將新增第二批78公裡5G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今年內,基於5G的車路協同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總裡程將突破100公裡,成為全國最大的5G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示範區。

在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中金武漢數谷項目2號大數據機房部分投產,已與滴滴集團、華為公司、騰訊公司、北京數字認證、全國碳排放等企業或組織達成高度意向合作。

在武漢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江夏科投集團已與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國藥集團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本地兩大龍頭企業籤訂框架合作協議,成立三方合股企業,將生產研發中心項目作為重點,開展病毒類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孵化、中試、量產,打造病毒類藥物和疫苗研發生產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為武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市科技局表示,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167.2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5.69%,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417家,均創歷史新高。

科技創新踐行者這樣說》》》

談起「十三五」期間,武漢科技創新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高亮、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網際網路教育培訓創業者何雅昕、武漢市科技特派員袁飛榮等感觸很深。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

集中力量攻堅關鍵產業「痛點」

「十三五」實現科研生態內生式發展

徐紅星

「『十三五』期間,武漢市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科研生態由以前參考國外為主,轉變為如今的『內生式』發展,科研水平大大提高,教育科研鏈條實現良性循環。」談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十三五」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徐紅星感觸很深。

徐紅星院士說,五年裡,他的最大感受是武漢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意識顯著增強,科研生態實現「內生式」發展。「十三五」期間,武漢大學物理學院針對感興趣的領域布局,比如在量子物理的聲學拓撲研究方面開展研究,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批年輕學者迅速成長起來,6位獲得了國家稱號頭銜,科研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十三五』期間,武漢大學科技界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徐紅星院士介紹,針對關鍵產業的痛點以及武漢地區科技發展的障礙,武漢大學最近成立了微電子學院,專門針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卡脖子」問題集中攻關,成效顯著。通訊設備的關鍵元器件濾波器,以往我國99%以上的高端產品依賴進口。徐紅星院士帶領武漢大學科研團隊開展攻關,在濾波器最前沿技術和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體系。將帶動整體科研產業升級的「武漢光源」項目,也在「十三五」期間完成了規劃和啟動,並納入政府計劃。

徐紅星院士透露,目前國家正在布局的第三代半導體科研項目,武漢大學科研團隊在其中最關鍵的材料氮化物和碳化矽上,都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馬上就可以實現產業化。

徐紅星院士表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顯著提升了我國的科研水平,讓我們在許多科研領域中由『尚有差距』發展為『並跑』甚至是『領跑』階段,有造血功能的科研體系已經建立起來,這是非常讓人自豪的。」(記者郭麗霞)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高亮:

解決「卡脖子」問題要發展獨立自主新技術

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高亮

「『十三五』的5年裡,我所做的主要工作都與智能製造緊密相關。」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亮說,近年來,儘管他和團隊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他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他一直在思考:我們國家何時能夠、如何能夠解決眾多「卡脖子」問題?

智能調度是實現智能生產的關鍵,也是實現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的基礎。5年裡,高亮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了基於智能計算的車間調度方法,開發了智能調度工業軟體,一方面刷新了數百個車間調度問題的世界最好解,另一方面也在多個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得到成功應用。為此,他於201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長期以來,結構的設計過程效率低下,嚴重依賴人的經驗,加上當前CAD和CAE軟體基本被國外壟斷,成為「卡脖子」問題。「十三五」期間,高亮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了基於參數化水平集和等幾何分析的拓撲優化方法,可以實現幾何建模、結構分析和優化設計的一體化,即CAD、CAE和拓撲優化三者真正的融合,目前正致力於開發融入這項功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軟體,高亮也因此在2019年獲得了首屆科學探索獎。

高亮教授認為,創新就是要勇於顛覆傳統觀念。他的團隊在研究集成式工藝規劃與車間調度問題時,需要把工藝規劃和車間調度一起統籌考慮,求解難度極高。博士生劉齊浩發現,相鄰的兩個工序,並不一定需要一前一後的接續完成,後一道工序可以放到後面再晚一點執行。根據這一點,他們建立了新的模型,設計了新的算法,又刷新了多個問題的世界最好解,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同時也使得人類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這一經歷讓高亮教授印象深刻,他說:「如果我們遵循傳統觀念,就無法取得這些新的突破。」

高亮教授還提到,要善於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國內外研究拓撲優化的團隊很多,方法也很多。他的團隊採用的是水平集方法,之前是非常小眾的一個分支。等幾何分析,是國外學者提出的,致力於CAD和CAE的統一,但一直在CAE的圈子裡打轉轉。他當時敏銳地感覺到,既然可以用拓撲優化進行CAD,為何不與等幾何分析也結合起來,實現CAD、CAE和拓撲優化三者的大統一?經過深入的研究,他們還真把這條路走通了。

高亮教授說:「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從一個更新的高度或者途徑顛覆現在的技術,發展我們獨立自主的新技術。」

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

為中國工具機裝上「中國腦」

向世界展示技術自信

陳吉紅

陳吉紅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同時是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他的帶領下,華中數控系統衝破國外封鎖,不斷迭代升級,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說,他既是源頭創新的引領者,又是產業創新的推動者。

「『十三五』期間,我們取得的主要成果是華中8型和9型數控系統的研製和推廣。華中8型的研製成功,意味著我們的數控系統技術在世界領域內真正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角色轉變。華中9型則是基於8型更進一步的技術創新,意味著我們從『並跑』跨越到『領跑』。」談到華中數控的國產化突圍之路,陳吉紅如數家珍,更讓他自豪的是,華中9型將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數控技術深度融合,在世界領域內是首創,在很多指標上都超越了國外水平。

華工科技數據中心產品生產基地內,工人們身穿防塵服作業。記者高勇 攝

得標準者得天下。誰制定了標準,誰將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美國機械製造技術協會提出了MTConnect協議,德國工具機製造商協會制定了德國版的數控工具機互聯通訊協議Umati,他們都試圖說服中國工具機行業使用他們的標準。2019年,以華中數控為代表的中國數控企業在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展示中國的NC-Link標準,其技術創新性和應用前景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從會場走出來的陳吉紅給同事打電話:「我們要有技術自信!」

對於「十三五」期間華中數控取得的成就,陳吉紅認為「這得益於華中數控與華中科技大學堅定產學研緊密結合,堅持前沿創新,用市場檢驗成果,朝著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目標努力」。「目前,華中數控以控制器驅動器數控系統為核心,服務於高端製造業主戰場,在數控系統技術、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配套三個業務主體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華中8型高端型數控系統累計銷售10萬多臺套,在2000多家企業批量應用。」陳吉紅說,「對於我和團隊而言,做好產學研協同和一體化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我們希望研究和產業能相互促進,工程化和產業化能相互協調,我們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從華中科大博士畢業後,陳吉紅一直致力於高性能數控系統的自主研發,支撐他的是一個堅定不渝的信念:「中國工具機要有自己的數控『大腦』,這是我們的使命。」展望未來,他表示:華中數控將堅持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同頻共振」,抓住戰略機遇,推動中國工具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記者施政)

網際網路教育培訓創業者何雅昕:

網速提高實現在線互動功能

武漢網際網路發展為創業插上翅膀

何雅昕

「95後」何雅昕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目前正經營著一家網際網路教育培訓公司。作為一名年輕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她對武漢的發展非常關心,也對這些年來武漢科技創新的進步有著自己的體會。

何雅昕去年才從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但她的教育培訓公司2018年就已經成立。「其實從2016年開始,我們就在做自媒體,當時是想讓自己的專業發揮價值。後來發現這方面的需求還挺大,加上武漢一直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所以就辦了這家公司。」前段時間,何雅昕還受邀走上央視,與主持人朱迅對話,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

作為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負責人,何雅昕對武漢網際網路以及5G通信的發展感受最深。「幾年前我們做直播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頓的狀態。現在隨著網速的提高,還有5G的逐漸推廣,直播的連貫性明顯提升,加載一些課件的時候,以前還需要一段緩衝,現在基本上點開就能播放。還可以在直播中實現在線互動等一些特殊功能,這對我們在線教育來說是最直接的幫助。此外,像各種直播、多人視頻會議、遠程文檔協作等場景的科技進步,都對我們的人際溝通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帶來了幫助。」

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現場。

前幾天,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在武漢召開,何雅昕對其中涉及的北鬥導航系統非常關注。「武漢大學在北鬥系統的研發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這幾年我一直都比較關心北鬥的發展,還專門搜索看了相關的專題。我覺得它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切實的幫助,像我們打車、點外賣還有共享單車都用到了北鬥系統,抗疫用的健康碼定位也與北鬥有關,我為此感到非常驕傲。」

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何雅昕很有信心,準備在新聞傳播這個垂直細分領域打造自己的平臺。對於武漢的未來,她同樣滿懷信心和期待,「武漢有這麼多大學生和優質的科技教育資源,有這麼好的發展基礎,一定會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科技之城、智慧之城。

武漢市科技特派員袁飛榮:

深入農村開展科技創新

助力脫貧攻堅

袁飛榮

袁飛榮2011年在湖南農業大學獲得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科技處處長和三農學院副院長。他還是武漢市科技特派員之一,深入田間地頭助力農村扶貧攻堅。對於武漢「十三五」期間的變化,他由衷感嘆:武漢科技創新的生態更好了,活力更強了。

「我在武漢已經工作快10年了,感覺這幾年變化非常大,尤其是創新的氛圍與活力越來越強。我們學校在生態農業、生物工程、生物醫藥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與武漢市大力推動的大健康產業很契合。我們也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搭建各種平臺,鼓勵師生組成團隊,利用學術專業優勢做一些事情。我們率先成立了雙創學院,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長河築夢眾創空間,舉辦各種雙創大賽,湧現出了一批雙創典型。」為了推動學校轉型發展,武生院還啟動了「雙百工程」,其主要內容是「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謀合作;百名企業高管、工程師進校園、上講臺」,有力地促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近年來,武漢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科技人才深入農村,開展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袁飛榮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新洲某農業公司的葡萄園項目由於蟲害嚴重,品質不佳面臨廢棄,袁飛榮帶著幾名學生來到園區,針對土壤和樹體情況採取了一系列科學管理措施,讓這片葡萄園起死回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受益的除了企業,還有袁飛榮的學生陳恆。參與這個項目讓陳恆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明顯提升,順利考上了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如今,陳恆又回到母校的長河築夢眾創空間,在武漢創辦了仟果園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團隊已服務客戶30多家,幫助農民畝產增收達到2萬元以上。

袁飛榮是研究園藝的,對生態非常關注。「武漢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環境更加友好,大家的節能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同時,武漢科技創新的生態更好,更加充滿活力。」他期待,武漢未來能夠進一步發揮中部引領作用,「科技創新之城應該成為武漢的一個名片!」(長江日報-長江網 記者施政郭麗霞 李佳)

相關焦點

  • 中國新冠疫苗上市,揭秘央企研發新冠滅活疫苗歷程
    後續,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護效果還需持續觀察。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中國疫苗上市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信心,也為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有力支撐。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科研團隊,在研發流程環節不減的前提下,工作人員「三班倒」連軸轉,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從啟動研發到獲批臨床只用了98天。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亮相!全球唯一治療新冠肺炎特效藥亮相!
    咱們先來看驚豔亮相的新冠滅活疫苗——新冠滅活疫苗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參展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目前均已進入最後的Ⅲ期臨床試驗階段,正在阿聯、巴林、秘魯、摩洛哥、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緊鑼密鼓地展開。入組接種5萬人、樣本人群現已覆蓋115個國家,各方面進展均全球領先。
  • 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那什麼是滅活疫苗?
    4月13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滅活疫苗(Vero細胞)Ⅰ/Ⅱ期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正處於「通過審核」預註冊狀態,這意味著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開始進入臨床試驗,同時,亦是繼陳薇教授團隊之後,中國第二個註冊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的四支中國新冠疫苗分別為:中國軍科院和康希諾共同研製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國藥集團共同研製的滅活疫苗、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國藥集團共同研製的滅活疫苗以及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在回應新冠疫苗產能問題時提到,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能達到6.1億劑,明年,我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在此基礎上會有效擴大,來切實保證我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對中國新冠疫苗的需求。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傳來好消息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最新消息,由其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在多國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現已接近尾聲,試驗各項數據均好於預期;國藥中國生物將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推進疫苗研發,「不會省略任何一個環節,確保提供安全性最好的疫苗」。
  • 第一個接種新冠滅活疫苗的甘南人——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說完,楊曉明這位從甘南州大山深處走出去的藏族漢子擼起袖子,讓一劑「新冠滅活疫苗」緩緩地注入了他的身體,完成了由他主研的新冠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後,人體注射從無到有零的突破,也使「新冠滅活疫苗」人體注射史上畫上了濃濃的一筆。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和流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立即啟動疫苗研究工作,依託生物安全平臺優勢,與國藥集團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滅活疫苗研發。
  • 向病毒發出挑戰,向科學探尋答案——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攻關紀實
    然而,2020年4月12日,即新冠病毒被檢測出後的98天,武漢生物所就率先研製出疫情防控決戰決勝的「殺手鐧」——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該疫苗獲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批件。6月16日,Ⅰ/Ⅱ期臨床試驗盲態審核暨階段性揭盲會結果顯示:接種後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不同程序、不同劑量接種後,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0,28天程序接種兩劑後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
  • 用科技捍衛生命安全|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滅活疫苗|疫苗|...
    國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敬楨告訴記者,「國藥集團旗下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司)位於北京、武漢的兩個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目前合計年產能為3億劑。面對國內外巨大的市場需求,公司正在計劃進一步擴大產能。」
  • 我國又一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揭盲 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
    6月16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盲態審核暨階段性揭盲會,在北京、河南兩地同步舉行。No subjects show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the company said.國藥中國生物6月16日宣布,其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在接種的志願者身上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試者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傳來好消息
    ◎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最新消息,由其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在多國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現已接近尾聲,試驗各項數據均好於預期;國藥中國生物將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推進疫苗研發,「不會省略任何一個環節,確保提供安全性最好的疫苗」。
  • 國產新冠滅活疫苗安全有效 9個國家案例無人感染
    新冠疫苗的研發已經成功,國內外都有多款疫苗被批准上市,國外以mRNA技術為主,國內主要是滅活疫苗,主要是國藥集團下屬的中國生物武漢所、北京所研發的2種。對於疫苗,最近安全性備受關注,許多人擔心不良反應,今天國藥集團通過公眾號再次強調了疫苗的安全性。
  • 李湛: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展望
    全球新冠疫苗的技術路徑與研發進展:按照使用的技術路徑,可將目前在研的新冠疫苗分為滅活疫苗、減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以及重組蛋白疫苗五種類型,各類疫苗均有其優缺點。總體而言,處於臨床後期的疫苗以傳統的滅活疫苗、相對成熟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以及新穎的核酸疫苗為主,國內企業多開發成熟的滅活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
  • 全球新冠疫苗企業提產能 國產疫苗被多個國家訂購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張敏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新冠疫苗在多國獲批上市,疫苗接種也提上日程。隨著我國首個新冠疫苗附條件獲批上市,國家宣布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疫苗接種人群逐漸增多。
  • 解藥|新冠滅活疫苗衝刺 重組蛋白疫苗啟動臨床驗證
    【財新網】(記者 邸寧 實習記者 何京蔚)新冠疫苗研發進入衝刺階段。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宣布,其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將在阿聯開始國際臨床Ⅲ期研究。據了解,該疫苗為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聯合研製。
  • 國內首款新冠DNA疫苗即將進入二期臨床,智飛生物新冠疫苗中和抗體...
    包括智飛生物的新冠疫苗,中國已有5款新冠疫苗開展III期臨床試驗,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技術路線的進展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國際上,新冠疫苗的開發策略以核酸疫苗技術為主,我國也有多家企業布局了核酸新冠疫苗。  艾棣維欣正在研發國內首款新冠DNA疫苗,在此次大會上,艾棣維欣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王賓教授作了《新冠疫苗DNA疫苗應急研發》的報告。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1期:新冠滅活疫苗開啟Ⅲ期臨床...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正式啟動日前,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啟動儀式在中國北京、武漢、阿聯阿布達比三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阿聯衛生部長向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頒發了臨床試驗批准文件。這是中國原創的疫苗首次在國際上開展Ⅲ期臨床研究,中國新冠疫苗在海外開展的第一個臨床試驗。
  •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期試驗在焦作啟動 志願者招募以本地人為主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之際,疫苗研發的過程也受到不少關注。據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科研攻關組目前布局了五條疫苗技術路線。4月12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申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批臨床試驗,當天該疫苗Ⅰ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入組在焦作啟動,經多項檢測,32名志願者最終入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 國內首款新冠DNA疫苗即將進入二期臨床,智飛生物新冠疫苗中和抗體水平超康復者
    11月20日,在「2020中國生物製品年會」上,中科院研究員嚴景華作為主要研發者透露,智飛生物重組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900人,完成全部免疫程序14天後中和抗體陽轉率97%,中和抗體(GMT)以CPE法測試為102.5,相當於康復病人血清抗體的兩倍。此外,嚴景華還表示,智飛生物重組新冠疫苗安全性也較高,一、二期臨床試驗中均未發生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