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來自農村 | 鳳凰副刊

2020-12-06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我不是農民工,但我來自農村。」他首先向我聲明。他叫嚴仁傑,我採訪他時,他還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本科四年級的學生,這本書出版時,他可能已經開始工作了,而且是地道的「白領」工作——當時他就告訴我,上海張江高科技工業園區的一個企業已經與他籤了聘用合同。但我還是決定要採訪他。就是因為他來自農村,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城市化,不僅僅是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也包括農家子弟進城讀書、留城工作。

中國恢復高考至今已經30年,通過上大學這條路實現自身城市化的農家子弟肯定數以百萬計。然而,人們一談起城市化,就聯想到農民工,很少有人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些在大學讀書的農家子弟,似乎自從他們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與「農」字無緣了。但嚴仁傑毫不避諱他的農村出身。他說,他上大學的部分費用,就是靠兩個姐姐外出打工賺的錢資助的。談起家鄉,他的語調中、眼神裡,顯然帶著一種眷戀、一種神往、甚至一種惆悵。他的家鄉在安徽,地理位置非常奇特,位於長江中心的一個江心島上。「島上有一個鄉鎮,七個村子,原來居民有一萬三千多人,1998年發大水,差點兒把島衝垮了,很多人都移民,搬走了,搬到岸上去了,現在島上居民只有八九千人。」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學生食堂裡,嚴仁傑對我如此描述著他的故鄉。「我們村裡生活提高的節奏蠻快的。」他的安徽口音很重,而且語速極快,「我小的時候,衣食不保,現在基本上是衣食無憂,生活達到小康了。」「那主要是靠農業,還是靠其他副業?」

我很好奇。「農業佔的比例很小,主要是靠孩子在外面打工掙的錢。」嚴仁傑回憶說,上高三時,他開始意識到要努力學習:「我那時有很多想法,我想,即使我考不上大學,我也要做一個農民工,到城市裡去謀生。

那時我對科研比較感興趣,決心考上一個全國重點大學,所以那時我學習很刻苦。」但嚴仁傑很愛他的故鄉,因為他童年的許多回憶都與這個江心小島聯繫在一起。他不無傷感地說,他夢牽魂繞的故鄉,今後可能會消失,因為小島經常受到長江洪水的威脅,政府打算把島上所有居民都遷到岸上去。

「村裡老人都不願意走,他們祖祖輩輩住在島上,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了。但即使政府不強迫搬遷,島上最終也會沒人的。

村裡的年輕人基本走光了:他們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有的人在外面成了家。」嚴仁傑長得很秀氣,瘦瘦的,帶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光看長相,猜不出他是農家子弟。「你也會在外面成家嗎?」話說出口,我又有些後悔。他笑了笑,沒有回答。

最近,我在倫敦遠郊家裡的電視出了故障,我便打電話讓人來修。預約上門維修的時間到了,兩位操著蹩腳英語的技工敲開了我家的門。維修工作結束後,我們隨便聊了起來。兩位技工來自波蘭,年齡大的大概30來歲,已經在英國工作了四年,年齡小的只有20歲出頭,剛來英國一個月,是趕著波蘭加入歐盟後興起的新一波出國打工潮來到倫敦的。「你們在波蘭時就認識嗎?」我好奇地問。

「他差點兒成了我的brother in law(中文「妹夫」之意),」年齡大的那一位笑著說,然後朝年輕的那位做了個鬼臉,「但他不喜歡我,所以我們沒有成為親戚。」

我告訴他們,我剛去了一趟波蘭首都華沙,玩得很高興。「是嗎?我還沒有去過華沙呢。」年長的那一位一邊拆卸電視頂端的數碼調臺盒,一邊心不在焉地說。「那你們二位來自哪個城市?」我有些詫異。「我們都來自農村,一個村的。」

那個小夥子用波蘭口音很重的英語說。波蘭加入歐盟之後,來英國打工的波蘭人越來越多,街頭上、火車裡、商店中、吧檯前,你隨處都能聽到波蘭式英語,這些波蘭打工者不僅有「波蘭鄉下人」,也有許多受過很好教育的「波蘭城裡人」。

全球化模糊了移民輸出國的城鄉界限,窮國整體成為世界的「農村」,富國則成為我們這個因全球化而急劇縮小的星球上的「城市」。我又想起了我最近的德國、波蘭之旅。在柏林至華沙的夜行火車上,我遇到一位英語頗為流利的華沙青年,他在德國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但選擇留在德國工作,只是每個星期五晚上,他會乘坐這趟夜行的列車,回家與父母共度周末。

「如果我在華沙工作,我父母在柏林,我就花不起這個錢,每周與父母團聚。」我們在臥鋪車廂的走廊裡聊天時,他對我這麼說,他戴的近視眼鏡的鏡片,反射著火車所途經的一座德國城市閃爍的燈火。他告訴我,波蘭加入歐盟後,大批青年跑到西歐國家打工,波蘭勞工短缺,許多波蘭公司甚至不得不去印度等南亞國家招工。

他還說,歷史上,波蘭一直是移民輸出國,著名的波蘭人大多流亡海外,如音樂家蕭邦、化學家居裡夫人、電影導演波蘭斯基等。

說這些話時,他的口氣中帶著一絲無奈。我也向他講述了今年五月份我的中國之行。聽到我採訪過的形形色色農民工的遭遇,他很感興趣,提了許多問題,我還很費勁兒地用英語給他解釋「農民工」這個中文詞兒的確切含義。「我也是一個國際農民工。」他突然來了這麼一句。

 三

  其實,在地球上穿梭的這支日益膨脹的「國際農民工」大軍中,也有不少中國人的身影。他們也許是廣東、福建的農民,也許是東三省的下崗工人,也許是學成之後留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工作的北京、上海的留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也是「國際農民工」大軍中的一員。

  然而,由於國界的存在,尋找更好生活的中國人,還是更多地被限制在中國境內流動。儘管如此,全球化的影響在中國依然無處不在。因緣際會,中國趕上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千載難逢的機遇,順勢成為「世界加工廠」;裡應外合,原來就在尋找更好生路的中國農民,衝破種種制度的阻礙,進廠打工,進城謀生,天、地、人三大元素,共同在中國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

如果有人問,中國自1840年以來最重大的變遷是什麼,過去我也許會選擇辛亥革命或共產主義革命等政治變遷,但如今我會選擇發生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城市化進程,雖然這一進程未曾經歷改朝換代,也未曾閃現刀光劍影,但其意義卻極為深遠,因為只有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態的變化,才是最為深刻、最為實質的變化。我這次中國之行所採訪的許多學者,也高度地評價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遠意義——曾經主編過六卷本研究專著《中國移民史》的上海學者葛劍雄告訴我:「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沒有移民,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也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和資源的重新配置,必然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我覺得,城市化進程是全世界每個國家都要經過的。」北京學者茅于軾則這樣開始回答我的提問,「農業的產出很低,所以要致富,必須靠非農業。

中國的特點是,這個過程進行得非常快,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非常快,中國的農民比例也非常高,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能夠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淨增4億人。」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引用了一串統計數字,向我說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史無前例程度,「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所以中國的城市化不僅對中國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我個人認為,中國農民工流到城市來,他們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作用,怎麼評估都不為過。」上海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彭希哲對我說。

彭教授還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是一場文化、知識的啟蒙運動,因為一億多農民在城市裡工作、生活,他們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創業理念……在整個過程中,政府沒有花錢,卻完成了對一億多農民的再教育,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則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得益於全球化。「有人說,我們中國的錢都給人家外國公司賺走了。但我們自己賺了多少錢?我們之前一無所有,我們參與進來了,我們就得到了這個好處。最重要的是,我們那麼多人得到了就業機會。就因為那麼多人有就業機會,所以那麼多的行業才能發展起來,我們整個中國的供應鏈才能成長起來,所有的行業才能成長起來。深圳、東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深圳、東莞這麼有錢,就說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管是好還是壞,無論是福還是禍,反正迄今為止,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已經把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變成了「城市動物」,也使中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潮。

據胡鞍鋼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2.5%,那時中國的「城市動物」將在9億人到10億人之間。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在給FT中文網撰文時,則呼籲中國各級政府順應這一城市化浪潮,加快改革二元戶籍制度的步伐,讓穩定就業的農民工融入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然而,不要忘記,相比起數千年的農業文明,人類開始從「鄉村動物」進化為「城市動物」,大概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1800年,我們這個星球上僅有3%的人口住在城市裡。

中國城市化的歷史更短。1900年,中國的「城裡人」還不到全國人口的10%,一直到改革開放啟動前的1977年,80%以上的中國人仍然還是地地道道的「鄉下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管我們現在住在這個星球的什麼角落,我們自己,或者我們不遠的祖先,都來自農村。

摘自魏城《中國農民工調查》

相關焦點

  • 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
    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單槍匹馬你別怕,一腔孤勇又如何,這一路你可以哭,但你一定不能慫。不拼一把,又怎麼知道自己是人物還是廢物!成熟,不是學會表達,而是學會咽下,當你一點一點學會克制住很多東西,才能駕馭好人生。
  • 人一有錢,就成了文化雜食者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而且,我們的「雜食」不僅僅體現在音樂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原先只在白人工薪階級流行的足球運動現在被更多的人群接受。但事實可能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根據社會學家的話, 這些新的雜食者可能意味著一種新的高人一等的文化,「不是展示自己的文化,體現自己文化的優越感,而是對局限於一種文化風格的現實的反抗」。
  • 阿城:思鄉與蛋白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我們都有一個胃,即使不幸成為植物人,也還是有一個胃,否則連植物人也做不成。我當然沒有忘掉「臭」,臭豆腐、臭鹹魚,臭冬瓜,臭蠶豆,之所以沒有寫到「臭」,是我們並非為了「逐其臭」,而是為了品其「鮮」。說到「鮮」,食遍全世界,我覺得最鮮的還是中國雲南的雞土從菌。用這種菌做湯,其實極危險,因為你會貪鮮,喝到脹死。我懷疑這種菌裡含有什麼物質,能完全麻痺我們腦裡面下視丘中的拒食中樞,所以才會喝到脹死還想喝。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當然,我們要自覺這樣的思維在邏輯上與奴役非我族類的種族主義是相似的,而歧視者往往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辛格其實跟許多後來的動物「權利」論者不一樣,他屬於功利主義倫理學派,只要動物和人一樣是能感受到痛苦的,就已足夠叫我們儘量去減少大多數的痛苦,不需要扯到動物與人是否有同等的權利。
  • 胖也是一種形嘛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一個愛英語愛畫畫的俄羅斯英文老師,為了方便學生記憶,自己不但變身插畫師,還變身段子手,將枯燥的英文編成妙趣橫生的文字遊戲。
  • 我們與家的距離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很想你」「我大概有快兩個月沒有見過她了」「媽媽現在在武漢」「我們如果怕就不會來了」……他們義無反顧,離家逆行,卻在想念愛人、孩子、父母時不禁落淚。對更多人來說,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經歷著人生中可能只此一次的長時間「宅家」,人雖在家中,外面世界的風起雲湧卻時刻牽動著我們的心。
  • 魯迅:嫌中國臭蟲多嗎,外國也有 | 鳳凰副刊
    文/魯迅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民國以來,有過許多總統和闊官了,下野之後,都是麵團團的,或賦詩,或看戲,或念佛,吃著不盡,真也好像給批評者以證據。不料今天卻被我發見了:外國也有的!「十七日哈伐那電——避居加拿大之古巴前總統麥查度……在古巴之產業,計值八百萬美元,凡能對渠擔保收回此項財產者,無論何人,渠願與以援助。
  •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馬庫斯和他的同事德布拉o古斯納德(DebraGusnard)認為,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網絡--包括內側前額葉(MPFC)、扣帶回後部(PCC)以及鄰近的楔前葉、前扣帶回腹側(vACC)的神經網絡--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再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 鳳凰:起舞在何方?析鳳凰衛視媒介生態定位
    2006年3月31日是鳳凰衛視開播十周年的日子。中央電視臺的賀詞稱:「在過去的十年裡,鳳凰衛視憑藉對新聞事業的熱忱,依靠自身獨特的視角,對全球華人提供了與世界溝通的良好途徑,全球華人血脈相通,我們衷心的祝願鳳凰衛視成為聯結全世界華人華僑情感的重要紐帶。」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和《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談論著什麼》這兩本集子裡的小說,倒也不能說完全不恰當。對於這些小說,人們喜歡把它們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相比:都是惜字如金,省略了很多東西。卡佛的讀者從頭到尾都不知道《為什麼不跳個舞呢?》裡面的那個中年男人的婚姻背景和感情經歷,也搞不清這個人把家當賣了以後要到哪裡去。
  • 【金榜題名】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
    ★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發表作者馬尚龍散文《四季分明即分寸》 ★亳州晚報渦河副刊發表作者王秋芝散文《為這場雨駐足》 ★邢臺日報百泉副刊發表作者劉秀清散文《草木知本心》 ★天津日報聚焦西青·副刊發表作者周童散文《歸來的溫馨》 ★重慶日報農村版副刊發表作者趙呈榮散文
  • 眼神黯淡的人,是靈魂失去了光輝|鳳凰副刊
    身體語言和表情可以掩飾,但眼神是無法掩飾的,眼神足以透露你的一切。我站在新聞中心對面等計程車,因為高麗亞娜酒店大部分的計程車都已經載客走了,我站的地方,正是那種想打車又不是十分趕時間的人站的位置。其實要去的地方並不遠,而我本來也是喜歡走路的,但是在空氣惡劣的地方急匆匆地趕路,實在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大約等了有5分鐘吧,我無意中看了一下四周,陰沉沉的灰色牆邊蜷縮的一位老太太進入了我的視線。
  • ...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個地方,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都掛念著,因為...
    有人說,故事背景是車諾比核輻洩露,一個男孩倖存,父母都死了,他被帶到別處收養卻得了失憶症,直到有一天,他模糊記起來什麼,於是開始尋找家鄉......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個地方,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都掛念著,因為這個地方叫家鄉,這種感情叫歸屬感。
  • 那多情又無情的鳳凰花開的路口,時光的河入海流,終於我們分頭走
    那多情又無情的鳳凰花開的路口,時光的河入海流,終於我們分頭走記得是九月豔陽天的時候入的大學,高中匆忙而過,也未與三年同窗贈別,便只能藏起昔日的書信,帶著稚嫩青澀的氣息,身著一夏的輕裝也帶著一心的夢想來到工學院,結束一些東西也同時帶來一些東西,時間一向如此。
  •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2015-07-31 11:17 作者:袁越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31期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 農村3種梧桐樹,哪種是正品(能引來鳳凰的)?
    農村常見的被叫做梧桐樹的有三種:一種是青桐,高大樹木;一種是泡桐,很多人也叫著叫著也成了梧桐;再有一種就是三球懸鈴木,引入我國之後,通常被叫做法國梧桐。以下分別看下這三種樹。青桐(梧桐)梧桐也叫青銅,錦葵科梧桐屬的高大喬木,能長大十幾米。
  • 農村長的梧桐樹是什麼樹,為何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俗語: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其實,在農村,梧桐樹只是一種樹幹很高大的樹木,這種樹木的主幹可以用來製作木器。梧桐樹的優點在於具備觀賞和實用雙重價值。但總體上,梧桐樹很普通。 那麼,為什麼古人認為梧桐樹會引來鳳凰?
  • 安全感來自何方?真相:語言與沉默
    我們的安全感來自何方?在面臨突發狀況、不可控力的事件之後,我們該如何在這個世界自處、調適?馬克斯·皮卡德的《沉默的世界》一書認為,「語言來自沉默,復歸於沉默… 恰如沉默背後站著絕對語言(das absolute Wits)。而人類的語言正是靠這樣的絕對語言而支撐住的。
  • 日本街拍雜誌《FRUITS》回歸 推出新副刊
    中奢網時尚訊 日本街拍雜誌《FRUITS》回歸,推出新副刊。作為主刊《FRUITS》在INS上繼續活躍,官方帳號在5月份上傳了一張重啟截圖,之後又更新了很多另類街拍照片,雖然作為實體的雜誌已經不再定期發布,不過還是會在網絡上分享標誌性的元素街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