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遇上父親節

2020-12-05 寶媽妮妮

琴知時,庚子夏至,熱。

昨晚的霞有光,流光溢彩,且光澤亮而有力,芒射天穹。

今晨十畝之間的曇花露出許多將開的蓓蕾。微信群裡有關父親父愛的詩文歌曲

視頻不斷,知道庚子夏至又值父親節。

廿四節氣,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這是中華民族智慧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夏至是一年中的第十個節氣。「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恪遵憲度抄本》)。夏至日這天太陽高度最高,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長。此後,陽氣由盛逐漸轉衰,陽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常言道「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節是漢民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夏至節有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

非遺是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父愛,是山一般的愛。與時俱進,又不忘初心。家國情懷一直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正聲。

此時琴曲響起,是一隻古琴曲《南風歌》:

陟彼三山兮商嶽嵯峨,

天降五老兮迎我來歌。

有黃龍兮自出於河,

負書圖兮委蛇羅莎。

案圖觀讖兮閔天嗟嗟,

擊石拊韶兮淪幽洞微,

鳥獸蹌蹌兮鳳凰來儀,

凱風自南兮喟其增嘆。

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這首《南風歌》為上古歌謠,相傳舜帝為體恤民生所作。虞舜仁厚賢德,恭己無為,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

南風又稱薰風。薰為清涼溫和之意。世間萬物迎承薰風恩澤,可解除萬民愁苦,豐富萬民財物。

操琴而歌者乃民國時期高法法官後隱居於天津的琴家高仲均。古樸清淡的弦歌流露出博大恢宏的情懷。

父愛如山、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滔滔不絕,匯成江匯成河。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血脈、這是一種民族基因。與時俱進,承往創新,不負時代,不負國亦不負家!

蔣波原創音樂作品《父親》(1)

04:45來自寶媽妮妮

《父親》老子系列歌曲

詞:羅志欣 曲:蔣波

我與幾十億姐妹兄弟,

遊弋在你的身體裡,

攜帶著祖先的基因記憶,

率先衝向了另一個身體。

我走向人間的那段空隙,

房外的你興奮又著急,

我第一次放聲哭啼,

你振臂歡呼人生的偉大升級!

爸爸,非常榮幸成為你的子息!

爸爸,你的力量在我身上傳遞!

爸爸,你在地球監護我的前行!

爸爸,你的胸懷是我永久的記憶!

造化安排我們相聚,

是為了讓我們找尋,

安放在我們心中的愛意!

爸爸,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爸爸,謝謝你 ,我愛你!

歌詞是羅志欣創作的《老子》系列歌曲之一,由蔣波書記譜曲編曲演繹。

點開連結聽畢,深情、時尚、朝氣蓬勃而又盪氣迴腸!

於是感而敲字,綴成這則「琴.知時」之文。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不是最熱的時候,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
  • 父親節遇上最長白晝的#夏至#,還遇上難得一遇的「日環……
    父親節遇上最長白晝的#夏至#,還遇上難得一遇的「日環…… 2020-06-21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2020-06-20 21:25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代表的寓意是炎熱將至,開始有暴雨、梅雨、高溫桑拿天氣。
  • 走進二十四節氣|夏至
    夏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越長,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氣候最熱。1.此時即將進入仲夏時節,樹間漸有蟬蟲鳴叫聲。2.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傍晚常常易形成雷降雨。
  • 【節氣詩詞】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節氣詩詞】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夏至·詩詞 竹 枝 詞
  • 今日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鬥的鬥柄指向確定,鬥指午,為夏至。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這天陽盛無疑,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陽氣最盛的一天,具體哪天陽氣最盛依據幹支推算應該在端午這一天。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2020年夏至丨無論夏至,或二十四節氣,30字的標題不足以描述
    2020年06月21日,則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夏至為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民間有句俗語:「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日長長到夏至」,則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時間為全年最長。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_中國氣象局
    來源:   發布時間:2013年06月19日17:45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
  • 二十四節氣-夏至·陽曆6月21日-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陽曆6月21~22日交節。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敲黑板·必考知識點: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中國書協理事王榮生書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之《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不是最熱的時候,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鬥柄指向」法,以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中的節和氣到底是什麼意思?許多人搞不清,其實很簡單
    要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節氣的含義,首先要懂得氣的概念。中國先人們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盤古就誕生在一個形同雞蛋的混沌之氣中,盤古甦醒後開天闢地,清氣上升變成了天,濁氣下降變成了地。天和地之間又化生出世間萬物,所以,天地間是充盈著氣的。
  • 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2017年6月21日,是農曆二零一七年五月廿七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二十四節氣中,「夏至」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時間節點,提醒人們一年中最炎熱時刻的到來。夏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溫度達到頂點,同時也意味著隨後陰氣將開始逐漸上升。
  • 被列入人類遺產名錄的(二十四節氣)、夏至與冬至十年時間點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