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天氣還是得吃「銅鍋涮肉」

2021-01-08 網易

  有什麼食物,清水涮著就好吃?

  數九寒冬,轉眼冬至將臨,冷空氣席捲全國,這個時節必須得吃口羊肉來禦寒。傲立霜雪之中的,不止臘梅,還有老北京銅鍋涮肉煙氣嫋嫋的高筒。


  「清水一盞,蔥姜二三」,鮮嫩的羊肉片兒,汆入銅鍋沸水之中,翻滾著的是食客的焦心。在氤氳的鍋氣裡,拿起筷子,點上點佐料,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唯有「舒坦」二字可以概括全部感受。

  有多好吃?值得你專程去一趟北京。


  京城涮羊肉,道地的稱呼是「銅鍋涮肉」。離了銅鍋不行,肉,也是專指羊肉。在北京,不想被銅鍋清湯涮的羊肉,都不是好涮羊肉!

  待到清湯沸騰,紅白相間的鮮羊肉,鍋裡溜一遭,就著芝麻醬一口吃進肚裡,才有底氣和窗外的大寒天吹鬍子瞪眼。




  涮羊肉從成吉思汗蒙古草原上闖進北京城,後被滿清貴族發展成精細的飲食文化,又從紫禁城高高的城牆裡流傳出來,在尋常百姓家裡蒸騰起一鍋煙火。

  據說,舊時的涮肉鍋底並非像今天一樣清湯寡水,而是由高湯秘制而成,不同的高湯帶來的滋味也各具特色。

  由於那時銅鍋涮肉的館子多是回民館子,競爭激烈,有的館子為了爭搶客源,便腦洞大開想出了清湯鍋底,以此證明自家的羊肉品質更優





  當然了,這種清湯涮肉的法子也確實能看出羊肉的好壞。好的羊肉,入水涮幾秒便熟,而鍋底的清湯無論是肉入水之前,還是肉離水之後,始終保持鮮亮清透。

  而質量不好的羊肉,肉一入水,湯便渾了,更有甚者還會浮出肉末,這說明不光肉質不好,切肉的師傅也沒把肉處理好。





  隨著京城老饕們的認可,這種清湯鍋底漸漸風靡京城,時日久了,「好肉配清湯」就成了銅鍋涮肉界的「標配」,更是一種食客與店家都講究的「規矩」。

  清湯、銅鍋、炭火、麻醬、幾盤羊肉,看似簡單的一頓火鍋,卻飽含北京人的「講究」精神。從選料、刀工到吃法,越是樸素的食物,就越有門道和說頭





  若以食物具象北京的記憶,那必是一盞銅鍋,氤氳熱氣。在北京吃銅鍋涮羊肉,招呼夥計張嘴說第一句話,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內行。

  銅鍋涮肉,內行人叫「涮鍋子」,鍋一定是銅鍋,大肚圍邊,炭火集中。在涮肉館子裡,說「上個火鍋」和說「支個鍋子」的,明顯是兩路人。


  當年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曾專門開了一家打造銅鐵炊具的長興鐵鋪,就為了方便隨時改進涮羊肉的銅鍋。

  一頓涮肉吃上兩三個鐘頭是常有的事,溫和持久的炭爐,與散熱緩慢的銅鍋相輔相成,最為合適。

  對北京家庭來說,傳統的銅鍋早已成了老物件。但對於講究的老北京和老字號涮肉來說,若不用銅鍋和炭火,涮肉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若說涮肉裡最不「講究」的,那必須是鍋底。在清湯中涮肉涮菜,食材的新鮮與否,切肉功夫到不到家,一看便知。

  兩段蔥三片姜,蔥要用蔥白不見綠,吃的是肉的鮮美,多了反倒遮味兒了。比起其他秘方炒制底料、加了多少味佐料和中藥的火鍋來說,可謂是簡單粗暴至極


  在正經涮肉之前,涮上幾片羊尾巴油,立刻就能讓底湯鮮美起來,這叫「肥鍋」。只用來增添油脂的香氣,可別貪嘴吃了。

  羊尾油富含脂肪,這樣涮出來的肉,肥而不油,瘦而不柴。一鍋清湯的必備修養就是直到吃完一頓涮羊肉,湯底仍要保持清澈見底,不能有沫子,這才是涮了好羊肉的證明




  在清湯中涮肉涮菜,食材的新鮮與否,切肉功夫到不到家,一看便知。

  老北京講究吃手切鮮羊肉,羊肉切得薄而不散,絕對是個技術活。手切羊肉的師傅,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力,是擔不起這項重任的。




  好的羊肉片必須是刀工齊整、輕薄不散,講究「薄如紙、勻若漿、齊似線、美如花」。在早些年,切肉師傅可是高級工種,掌握的是最傳統的回民手藝

  據說,當年所有大飯館的切肉師傅都是老闆重金禮聘的,師傅一冬所得,可夠一年的生活費用,而且要頭一年預約,否則真正的老手就會被人請去。


  北京涮羊肉留下了無數的美食佳話,文人名士愛它的也是不勝枚舉,例如著名學者季羨林,在日記中多次提到涮羊肉。1946年他從國外回到北平,心心念念的就是這道美食。

  那麼,為什麼切肉師傅對一家涮肉館子這麼重要

  舊京時,前門外肉市的「正陽樓」曾經是最火的涮肉館子,是著名的「八大樓」之一。《舊都文物略》中曾載:「正陽樓切肉者為專門之技,傳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正。」

  而如今的北京「東來順飯莊」能從一個小粥鋪後來居上,成為京城著名涮肉館,據說就是挖走了正陽樓的切肉師傅


  在當時,四九城內外以火鍋涮羊肉聞名的飯館達數十家,這些店鋪都在門前設有「烤涮」兩字的門燈,或在放置一個很大的「涮」字招牌。數九寒冬,滿街「涮」字,成為老北京獨特的景觀

  深秋初冬時節,包括「東來順」在內的各大飯莊,都會在門口支上案子,師傅當眾切肉,食客無不讚嘆


  好羊肉,在吃之前也能看得出來。在涮羊肉屆,有「幹盤掛肉,立盤不倒」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幹盤、抓盤。

  好的手切羊肉沒有血水、沒有異味,可以立盤不掉。如今吃涮肉,機切佔了絕大多數,但對於老北京來說,只有新鮮的手切羊肉,涮起來才夠味


  真正的老饕涮肉時,「涮」的手法也是有講究的。用筷子輕夾肉片,不能夾著肉左右橫著涮,而是得拎著上下涮

  放入湯中抖三四下,肉一變色,夾出來落落湯水,放在盤裡,挑著碗裡的麻醬放在肉上面,這樣不會因為肉湯稀釋麻醬,從開頭吃到末尾兒都保持同一口感。





  傳統的銅鍋涮肉蘸料是「老七碗」:芝麻醬、醬油、韭菜花、醬豆腐、滷蝦油、料汁和辣椒油。在涮肉麵前,老北京每家每戶都有自己調醬的一套法子。

  北京人愛吃芝麻醬,眾所周知,吃一口蘸了料的鮮嫩羊肉,再來一瓣解羶解膩的糖蒜,是地道的老北京吃法




  好的涮羊肉,應該像老舍寫的那樣,吃得出想像,也吃得出詩意,如果和三五老友一起,邊吃邊聊,熱火朝天,那就更好了。

  老北京的銅鍋涮肉,不適合一個人吃,滾燙的湯汁和紅旺的炭火,理應配上一群人才有氣氛





  「當你吃過好東西時,就再也不想去那些雜七雜八的地方了」。

  北京涮肉界的傳奇,聚寶源必須有姓名。不論什麼時刻去,都要排大隊。尤其是牛街的聚寶源總店,號稱排隊30年的神級涮肉店

  牛街是北京的回民聚居,這樣的地方都出產上好的牛羊肉和小吃,這裡的涮羊肉在北京素有盛名


  據說牛街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石榴園的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為「牛街」。

  北京人對聚寶源,是有情懷在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口銅鍋。買回木炭,一家人圍坐餐桌,在家裡吃涮羊肉是一大樂事。聚寶源的羊肉,涮過之後湯麵乾乾淨淨,幾乎不見血沫,可見其肉質上佳。

  這也讓聚寶源的名號再次在北京打響了知名度,很多人特意下班後坐上一小時的車,來這裡排隊買羊肉片,經過易主之後的聚寶源在這時又恢復了「最初的牛街氣兒」。


  聚寶源涮肉店的故事,從 2003 年牛街改造完開始。改造完的牛街,回民的生活所需一併回歸,聚寶源也遷回了原先的地址,開始了銅鍋涮肉的生意。

  聚寶源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主理人馬老先生特別可愛,坦言道沒有秘密。聚寶源的肉都是內蒙古供應的,從接手聚寶源九十年代開始,每年都堅持去關外挑羊,在全國羊肉最好的錫盟籤了廠

  品質常年穩定的牛羊肉,以及一碟引以為傲的蘸料,永遠不必擔心吃上不新鮮的肉


  排隊人多,店員動作也夠利索,滿滿一頁的菜單,都是老北京的心頭好

  「肉你得要個上腦,再來個極品鮮羊肉,手切鮮羊也點得多,再來個高鈣,我們特色」,「菜你吃啥,拼盤?大份小份?」,「涼菜來點啥?特色是現做的麻豆腐。」……


  屋內暖和熱絡,桌子上炭火旺盛的銅鍋,驅散了屋外有些凜冽的寒氣,只剩下玻璃窗上成股流下的凝水。

  這場景像是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能力,恍惚間仿佛一推開門,進來的人都穿著長衫,摘下帽子,拿起筷子,涮一下肉,開始大快朵頤


  銅鍋涮肉對於北京人來說是美食,是傳統,更是抹不去的情懷

  選個下雪天,呼朋引伴,支個鍋子,室內熱氣騰騰。喝點入口如刀的燒牛二,再配點大白菜、糖蒜、燒餅,吃到最後暢快淋漓。

  清湯中的的原汁原味,炭火中的溫暖回味,銅鍋歡宴背後的平常歲月,正是北京人記憶裡的老北京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長春人最愛的6家老式銅鍋涮肉,傳統地道口味正宗冬天絕配!
    鍋底不僅僅有清湯鍋,還有鴛鴦鍋和四宮格等,讓你就算是吃銅鍋涮肉也能有更多選擇。羊羔肉和錫盟羊肋條是一定要點的,肉質新鮮,涮煮後裹著麻醬吃又香又嫩超級過癮,再來幾個喜歡的素菜,約上三五好友絕對夠吃。大眾點評 @竹子_6127每次吃銅鍋涮肉
  • 老北京涮羊肉為什麼要用銅鍋?銅鍋才能體現「涮」羊肉的精華之處
    我在南方長大,羊肉吃得少,也不好那口羊羶味兒。但唯有那口滾著清湯的小銅鍋,讓我一想起來就直咽口水。 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摯愛火鍋。據傳嘉慶皇帝繼位時,清宮曾擺過火鍋宴,共用了1650多個火鍋,成為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但發展到現今,老北京的火鍋形制又從「百花齊放」回到了銅製時代,這似是在走下坡路的抉擇到底是為什麼呢?
  • 青島老字號銅鍋涮肉,堅持傳統的做法,菜品種類不多,海鮮可自帶
    只可惜沒有單獨的無煙區,如果帶孩子來,還是有點小痛苦的,但如果味道好,環境也沒那麼重要啦。要。幸好提前去佔位置了,如果掐著飯點去一定是要排隊的。即使我們提前到了,也有服務員已經陸續開始準備了,好幾張桌子上爐子都架上了,應該是別人提前預定的。他家是吃那種典型的銅鍋涮的,鍋底用的就是清水,吃的就是食物本身的味道。
  • 為什麼銅鍋羊肉味道更好?
    那麼涮鍋和火鍋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銅鍋羊肉味道更好?讓我們從以下兩點學習:1、火鍋和銅鍋最大的區別是,火鍋可以放在鍋裡煮,涮鍋是不允許的,肉可以在涮兩遍後取出,他離不開筷子!如果你不認為他是熟的,你一定把肉切得太厚了!所以,涮羊肉刀很嚴,一定要做到「薄」!這就是銅鍋羊肉味道更好的原因,銅鍋羊肉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羊肉的營養和風味,其自然的口感也很好。
  • 為什麼銅鍋涮羊肉的味道更好?
    大家對火鍋一定都很熟悉吧,一年四季大家對吃火鍋的熱情都不會減少啊,然而,大家似乎把火鍋和涮鍋混為一談,並不知道二者是有區別的,其實區別還很大呢!那麼,涮鍋和火鍋不同之處是什麼呢?為什麼銅鍋涮羊肉的味道更好呢?
  • 吃開封:只知道銅鍋和鴛鴦鍋?看看戰國時期的火鍋怎麼吃!
    寒冷的天氣裡,火鍋仿佛是救命靈藥,慰藉了每一個孤單靈魂。都說沒有問題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火鍋的魅力完全抵抗不了,幾天不吃就想得慌,不止國人為之瘋狂,火鍋也是外國人心中中華美食的NO.1!
  • 能燒烤的魚火鍋,烤涮一體,敞開肚皮吃!
    趕緊帶著吃貨胖友們把老闆吃垮~魚鍋一端上桌,這鋪面而來的熱辣鮮香勢必要挑戰你的味蕾這樣的季節來一份超划算的魚火鍋整個人的胃裡都是暖洋洋的浸潤在香醇麻辣鍋底裡的魚吸滿了辣鍋湯底的鮮美,肉質細嫩抿一口化進嘴裡,好吃得完全停不下來鍋裡還有魔芋和豆花魔芋彈韌爽滑,豆花香濃鮮香
  • 額爾敦傳統涮:來自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呼喚
    錫盟的羊被稱為羊中的「扛把子」,凡是吃過的人,都會說「無敵了」。為了吃到這口傳說中的「天下第一羊」,親自認證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吃,不少巴彥淖爾人跨越1000多公裡奔赴錫盟。  現在,吃貨們的福利來了,無需跋涉千裡就能品嘗到真正的錫盟羔羊肉,滿足刁鑽的嘴和挑剔的胃。
  • 霸王餐|乾飯人的冬天,少不了一頓「銅鍋牛蛙」!
    憑藉著一道銅鍋牛蛙收穫無數粉絲的【一帶一爐銅鍋牛蛙】,選用正宗銅鍋+無煙木炭的搭配,讓銅鍋持續加熱,最大程度的將牛蛙的美味完全釋放出來。 端上桌的一瞬間,滿滿一鍋的分量,放眼望去全是肉、肉、肉!
  • 補全內容形態,「什麼值得吃」要做有趣、有用、有人格的美食測評
    對於一個吃貨而言,在小龍蝦的季節裡找到最好吃的龍蝦,在涮肉的季節裡找到最棒的涮肉,在中關村找到一頓最好吃的晚餐,真的就是口胃心三重的"大快朵頤"了。米其林餐廳的成功也說明了"吃的好"這件事兒的確需要更專業的第三方。而解決在消費升級中消費者選擇"吃的好「的決策成本和決策周期就是「什麼值得吃」第一要完成的事。所以說,比起搞笑,「什麼值得吃」想要的是吃的質感。在什麼值得吃創始人龍泉看來,質感是拉近消費群體和品牌最好的內容;看起來的少而精、小而美背後藏著巨大的消費力。
  • 寒冷冬日我家常做這火鍋,吃完肉啃骨頭最後用湯再涮菜,太好吃了
    自打學會了自己在家做羊蠍子火鍋吃,從此我家再也不出去吃那高價火鍋了,一小鍋沒幾塊骨頭就168一鍋,簡直太貴了,還是自己在家做實惠又放心,而且我家不吃辣的,在家可以做不辣的火鍋吃,今天我又犯饞了想吃火鍋,還是老規矩自己做,不過今天做的是羊排火鍋,比羊蠍子肉多吃著更過癮哈!
  • 煙臺開了一家涮著吃的酸菜魚,你打卡了嗎?
    需要點熱乎乎的東西~我一定要給大家推薦煙臺這家酸菜魚超級好吃又有特色~只需7秒即可獲得美味在小椒娘,「女王鍋」是最具代表性的鍋底了,獨特的「火山七秒魚」,老湯與380度的高溫雨花石碰撞,現捕現殺的洞庭湖黑魚,只需輕輕涮上
  • 最冷的日子,北京人除了吃!還有這麼多講究——轉四九城
    大雪吃什麼?北京的冬天,越冷越讓人饞。甭管外面如何天寒地凍,一定得有種好吃的,也許它很簡單、很普通,但能溫暖我們的心,一口下去,從裡到外透著舒坦!炙子烤肉在北京,冬天講究吃羊肉,除了最出名的銅鍋涮羊肉,另外一種傳統的吃法就是炙子烤肉。
  • 在成都吃M級澳洲和牛,能烤能涮!
    在成都吃M級澳洲和牛,能烤能涮! 潮人說 涮烤通吃!
  • 在雲南吃世界上最辣的辣椒,能把大象辣瘋的涮涮辣,辣到靈魂深處
    以前老虎對這個觀點並沒有太多感受,直到在雲南吃過一次「涮涮辣」之後,就有了這種讓人難忘且痛徹心扉的感受。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五味》一文,關於「辣」,先生寫過這麼一段,「聽說川北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得了,把辣椒在湯裡涮涮,就辣得不得了。雲南佧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