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食物,清水涮著就好吃?
數九寒冬,轉眼冬至將臨,冷空氣席捲全國,這個時節必須得吃口羊肉來禦寒。傲立霜雪之中的,不止臘梅,還有老北京銅鍋涮肉煙氣嫋嫋的高筒。
「清水一盞,蔥姜二三」,鮮嫩的羊肉片兒,汆入銅鍋沸水之中,翻滾著的是食客的焦心。在氤氳的鍋氣裡,拿起筷子,點上點佐料,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唯有「舒坦」二字可以概括全部感受。
有多好吃?值得你專程去一趟北京。
京城涮羊肉,道地的稱呼是「銅鍋涮肉」。離了銅鍋不行,肉,也是專指羊肉。在北京,不想被銅鍋清湯涮的羊肉,都不是好涮羊肉!
待到清湯沸騰,紅白相間的鮮羊肉,鍋裡溜一遭,就著芝麻醬一口吃進肚裡,才有底氣和窗外的大寒天吹鬍子瞪眼。
涮羊肉從成吉思汗蒙古草原上闖進北京城,後被滿清貴族發展成精細的飲食文化,又從紫禁城高高的城牆裡流傳出來,在尋常百姓家裡蒸騰起一鍋煙火。
據說,舊時的涮肉鍋底並非像今天一樣清湯寡水,而是由高湯秘制而成,不同的高湯帶來的滋味也各具特色。
由於那時銅鍋涮肉的館子多是回民館子,競爭激烈,有的館子為了爭搶客源,便腦洞大開想出了清湯鍋底,以此證明自家的羊肉品質更優。
當然了,這種清湯涮肉的法子也確實能看出羊肉的好壞。好的羊肉,入水涮幾秒便熟,而鍋底的清湯無論是肉入水之前,還是肉離水之後,始終保持鮮亮清透。
而質量不好的羊肉,肉一入水,湯便渾了,更有甚者還會浮出肉末,這說明不光肉質不好,切肉的師傅也沒把肉處理好。
隨著京城老饕們的認可,這種清湯鍋底漸漸風靡京城,時日久了,「好肉配清湯」就成了銅鍋涮肉界的「標配」,更是一種食客與店家都講究的「規矩」。
清湯、銅鍋、炭火、麻醬、幾盤羊肉,看似簡單的一頓火鍋,卻飽含北京人的「講究」精神。從選料、刀工到吃法,越是樸素的食物,就越有門道和說頭。
若以食物具象北京的記憶,那必是一盞銅鍋,氤氳熱氣。在北京吃銅鍋涮羊肉,招呼夥計張嘴說第一句話,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內行。
銅鍋涮肉,內行人叫「涮鍋子」,鍋一定是銅鍋,大肚圍邊,炭火集中。在涮肉館子裡,說「上個火鍋」和說「支個鍋子」的,明顯是兩路人。
當年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曾專門開了一家打造銅鐵炊具的長興鐵鋪,就為了方便隨時改進涮羊肉的銅鍋。
一頓涮肉吃上兩三個鐘頭是常有的事,溫和持久的炭爐,與散熱緩慢的銅鍋相輔相成,最為合適。
對北京家庭來說,傳統的銅鍋早已成了老物件。但對於講究的老北京和老字號涮肉來說,若不用銅鍋和炭火,涮肉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若說涮肉裡最不「講究」的,那必須是鍋底。在清湯中涮肉涮菜,食材的新鮮與否,切肉功夫到不到家,一看便知。
兩段蔥三片姜,蔥要用蔥白不見綠,吃的是肉的鮮美,多了反倒遮味兒了。比起其他秘方炒制底料、加了多少味佐料和中藥的火鍋來說,可謂是簡單粗暴至極。
在正經涮肉之前,涮上幾片羊尾巴油,立刻就能讓底湯鮮美起來,這叫「肥鍋」。只用來增添油脂的香氣,可別貪嘴吃了。
羊尾油富含脂肪,這樣涮出來的肉,肥而不油,瘦而不柴。一鍋清湯的必備修養就是直到吃完一頓涮羊肉,湯底仍要保持清澈見底,不能有沫子,這才是涮了好羊肉的證明。
在清湯中涮肉涮菜,食材的新鮮與否,切肉功夫到不到家,一看便知。
老北京講究吃手切鮮羊肉,羊肉切得薄而不散,絕對是個技術活。手切羊肉的師傅,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力,是擔不起這項重任的。
好的羊肉片必須是刀工齊整、輕薄不散,講究「薄如紙、勻若漿、齊似線、美如花」。在早些年,切肉師傅可是高級工種,掌握的是最傳統的回民手藝。
據說,當年所有大飯館的切肉師傅都是老闆重金禮聘的,師傅一冬所得,可夠一年的生活費用,而且要頭一年預約,否則真正的老手就會被人請去。
北京涮羊肉留下了無數的美食佳話,文人名士愛它的也是不勝枚舉,例如著名學者季羨林,在日記中多次提到涮羊肉。1946年他從國外回到北平,心心念念的就是這道美食。
那麼,為什麼切肉師傅對一家涮肉館子這麼重要?
舊京時,前門外肉市的「正陽樓」曾經是最火的涮肉館子,是著名的「八大樓」之一。《舊都文物略》中曾載:「正陽樓切肉者為專門之技,傳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正。」
而如今的北京「東來順飯莊」能從一個小粥鋪後來居上,成為京城著名涮肉館,據說就是挖走了正陽樓的切肉師傅。
在當時,四九城內外以火鍋涮羊肉聞名的飯館達數十家,這些店鋪都在門前設有「烤涮」兩字的門燈,或在放置一個很大的「涮」字招牌。數九寒冬,滿街「涮」字,成為老北京獨特的景觀。
深秋初冬時節,包括「東來順」在內的各大飯莊,都會在門口支上案子,師傅當眾切肉,食客無不讚嘆。
好羊肉,在吃之前也能看得出來。在涮羊肉屆,有「幹盤掛肉,立盤不倒」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幹盤、抓盤。
好的手切羊肉沒有血水、沒有異味,可以立盤不掉。如今吃涮肉,機切佔了絕大多數,但對於老北京來說,只有新鮮的手切羊肉,涮起來才夠味。
真正的老饕涮肉時,「涮」的手法也是有講究的。用筷子輕夾肉片,不能夾著肉左右橫著涮,而是得拎著上下涮。
放入湯中抖三四下,肉一變色,夾出來落落湯水,放在盤裡,挑著碗裡的麻醬放在肉上面,這樣不會因為肉湯稀釋麻醬,從開頭吃到末尾兒都保持同一口感。
傳統的銅鍋涮肉蘸料是「老七碗」:芝麻醬、醬油、韭菜花、醬豆腐、滷蝦油、料汁和辣椒油。在涮肉麵前,老北京每家每戶都有自己調醬的一套法子。
北京人愛吃芝麻醬,眾所周知,吃一口蘸了料的鮮嫩羊肉,再來一瓣解羶解膩的糖蒜,是地道的老北京吃法。
好的涮羊肉,應該像老舍寫的那樣,吃得出想像,也吃得出詩意,如果和三五老友一起,邊吃邊聊,熱火朝天,那就更好了。
老北京的銅鍋涮肉,不適合一個人吃,滾燙的湯汁和紅旺的炭火,理應配上一群人才有氣氛。
「當你吃過好東西時,就再也不想去那些雜七雜八的地方了」。
北京涮肉界的傳奇,聚寶源必須有姓名。不論什麼時刻去,都要排大隊。尤其是牛街的聚寶源總店,號稱排隊30年的神級涮肉店。
牛街是北京的回民聚居,這樣的地方都出產上好的牛羊肉和小吃,這裡的涮羊肉在北京素有盛名。
據說牛街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石榴園的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為「牛街」。
北京人對聚寶源,是有情懷在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口銅鍋。買回木炭,一家人圍坐餐桌,在家裡吃涮羊肉是一大樂事。聚寶源的羊肉,涮過之後湯麵乾乾淨淨,幾乎不見血沫,可見其肉質上佳。
這也讓聚寶源的名號再次在北京打響了知名度,很多人特意下班後坐上一小時的車,來這裡排隊買羊肉片,經過易主之後的聚寶源在這時又恢復了「最初的牛街氣兒」。
聚寶源涮肉店的故事,從 2003 年牛街改造完開始。改造完的牛街,回民的生活所需一併回歸,聚寶源也遷回了原先的地址,開始了銅鍋涮肉的生意。
聚寶源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主理人馬老先生特別可愛,坦言道沒有秘密。聚寶源的肉都是內蒙古供應的,從接手聚寶源九十年代開始,每年都堅持去關外挑羊,在全國羊肉最好的錫盟籤了廠。
品質常年穩定的牛羊肉,以及一碟引以為傲的蘸料,永遠不必擔心吃上不新鮮的肉。
排隊人多,店員動作也夠利索,滿滿一頁的菜單,都是老北京的心頭好。
「肉你得要個上腦,再來個極品鮮羊肉,手切鮮羊也點得多,再來個高鈣,我們特色」,「菜你吃啥,拼盤?大份小份?」,「涼菜來點啥?特色是現做的麻豆腐。」……
屋內暖和熱絡,桌子上炭火旺盛的銅鍋,驅散了屋外有些凜冽的寒氣,只剩下玻璃窗上成股流下的凝水。
這場景像是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能力,恍惚間仿佛一推開門,進來的人都穿著長衫,摘下帽子,拿起筷子,涮一下肉,開始大快朵頤。
銅鍋涮肉對於北京人來說是美食,是傳統,更是抹不去的情懷。
選個下雪天,呼朋引伴,支個鍋子,室內熱氣騰騰。喝點入口如刀的燒牛二,再配點大白菜、糖蒜、燒餅,吃到最後暢快淋漓。
清湯中的的原汁原味,炭火中的溫暖回味,銅鍋歡宴背後的平常歲月,正是北京人記憶裡的老北京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