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型動物少了這麼多?文明發展是主因,而不是氣候變化

2020-12-08 前瞻網

為什麼中國大型動物少了這麼多?文明發展是主因,而不是氣候變化

 Connor Feng • 2019-12-25 08:47:04 來源:前瞻網 E185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和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他們以中國的檔案記錄,和公元2年至1953年的氣候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巨型動物分布動態和社會發展的地圖。他們發現,自公元初以來,中國巨型動物群範圍縮小的主要驅動因素一直都是文明發展,而氣候的直接影響幾乎為零。

當今時代,人類活動在推動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方面起著主導作用,並造成了已經初露矛頭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但人們對導致這種情況的歷史進程卻知之甚少,而且往往也沒有強調文明發展是人為影響的潛在關鍵過程。現在,來自奧爾胡斯大學和南京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文明發展的影響在推動歷史大規模生物多樣性變化方面已經超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通過深度研究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野生巨型動物物種有關的中國行政記錄,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研究人員發現了五種中國巨型動物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持續數千年之久的農業土地和農業集約化傳播,以及特定漢族文化的擴張,其中氣候的直接影響非常少,甚至為零。

文明發展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氣候變化

奧爾胡斯大學變化世界生物多樣性動態中心(BIOCHANGE)主任、資深作者Jens-Christian Svenning教授說:「中國保存完好的2000多年文字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可以重建文明與自然在廣大地理區域相互作用的長期動態。」研究的五種巨型動物類群包括亞洲大象(Elephas maximus),亞洲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R. unicornis和Dicerorhinus sumatrensis),老虎(Panthera tigris),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棕熊(Ursus arctos),所有這些動物都廣泛分布在研究區域,並且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活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奧爾胡斯大學和南京大學博士後、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Shuqing Teng解釋說:「古代中國曾經擁有高生物多樣性的大型哺乳動物群落,即使是在當今人口已經變得稠密的地區(比如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也不例外。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豐富的巨型動物群落在相對近期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北方密集農業活動與漢族文化的南下擴張。」

研究區域中的這些群落區域滅絕與上述社會文明動態相符合,但與氣候變化並不一致。在過去的2000年裡,氣候上至少有兩次明顯的變冷和變暖周期,包括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河期,年平均溫度在1 - 1.5°C左右波動,但這兩個時期對巨型動物的活動範圍都沒有明顯的影響。

文明過濾的重要性

此前的「常識」認為,在工業革命和20世紀的快速發展之前,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在這麼大的時空尺度上對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造成太大影響,但這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文明發展在歷史上對大規模巨型動物模式的影響已經蓋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這一發現強調了文明從歷史物種庫中過濾當前生態組合中的重要性。通過文明過濾的視角,這也應該可以激發人們思考到底什麼是自然——特別是幫助克服基線變化綜合症(Shifting Baseline Syndrome,即由於缺乏對早期衰退的認識,傾向於接受一個已經退化的狀態作為自然狀態)——以及我們打算保護或者恢復哪一個自然世界。

此外,文明過濾的變化還將會是應對人類紀生物多樣性危機挑戰的關鍵,因為正如這一次中國歷史研究所顯示的一樣,這次危機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受人類文明所驅動的,而如何應對這一次危機也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挑戰。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近日,西安交大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揭示了人類活動在氣候劇烈震蕩的乾旱氣候背景下對當地獨特生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 地球上消失了許多大型草食動物 -,但氣候變化可能會把它們帶回來
    新的研究報告稱,史前人類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具有雙重作用,驅使大型食草動物滅絕。我們的祖先通過狩獵使牧群變薄,但也接管了其部分生態系統功能,破壞了物種的生存能力。然而,這種生態轉變並不完善,並在許多地區出現赤字 - 這表明在世界某些地區重新引入大型動物可能對當地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重要的是,節能減排並不是源自國際氣候談判的舶來品,而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中國自身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何況氣候變化本身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科學問題。 應對氣候變化,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機遇。同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推動我國實施綠色低碳能源戰略。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東南亞大型動物為何離奇滅絕?被懷疑的古人類,其實並非罪魁禍首
    近日發表在《自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東南亞大型動物的滅絕,幾十萬年來東南亞氣候環境的改變才是主因。自260萬年前第四季開始,東南亞就已經開始逐漸失去眾多大型哺乳動物。,從公開的考古證據推斷,以確定過去兩百多萬年間,眾多動物食譜的變化。
  • 五大古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一直延續至今
    幾大文明中,只有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還寫著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唱著兩年多年前的詩經,修著長城,看著風水,用著八卦。一個文明的傳承有著諸多因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弦歌不斷,生生不息,其文化內涵是主因,但這個文明產生和傳承區域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下面就主要探討一下中華文明的佔據了哪些天時地利。
  • 氣候變化:古代文明的終結者
    格陵蘭的變遷、瑪雅文化的衰落、兩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化使這些強盛一時的古代帝國最終走向了衰亡但好景不長,到13世紀中後期,氣候開始變冷,冰川前進,凍土層也開始增加,農業收成越來越少,氣候變冷致使海上浮冰和冰山大面積擴張,由格陵蘭通往冰島和挪威的北部航線被迫放棄,商船必須向南繞行很遠才能到達西北歐,增加了聯繫和貿易的困難。格陵蘭拓居地開始沒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最後一名格陵蘭威金人帶著他們的「綠色」夢想從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
  • 氣候變化的後果不是簡單的有害或者有利
    近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央視大型高清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氣候文明之旅》總顧問杜祥婉院士在接受採訪時稱:「氣候變化的後果不是簡單的有害或者有利。」他分析了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強化科技支撐 助力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路徑。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 氣候變化對鳥類前期的影響,揭示鳥兒為什麼變少了!
    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回答南方春天為什麼很少見到燕子了,我認為是「氣候變化」惹的禍!煩惱的家雀氣候變化是指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於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它被認為是威脅世界環境、人類健康與福利和全球經濟持續性的最危險的因素之一。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另外有時間概念,比如增暖比較明顯,冬季增暖明顯,夏季少一些。所以說,另外增暖也有年際上,除了空間概念上來說,時間概念也是這樣。因為這種變暖並不是說一天比一天高,實際它是除了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外,還有氣候自然的波動。這種變化與人類活動是沒有關係的,有沒有人類它都會這麼波動。所以說這是趨勢性的概念。我們經常叫全球變暖,這是全球的平均值。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通過計劃生育,到2005年中國累計少出生3億多人口,按照國際能源機構統計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僅2005年一年就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億噸,這是中國對緩解世界人口增長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重大貢獻。  第五,加強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
    日本NHK電視臺在製作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時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甚至代表西方主流輿論的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裡,也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雖然,從時間上來看: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古巴比倫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
  • 研究大型動物滅絕原因 西安交大取得新進展
    10月20日,記者獲悉,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的合作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日前登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降水南多北少,旱澇分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差異大,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32毫米,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1.3倍;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氣象災害種類多,影響大。       而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王梓萌)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合作的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科學家作出推測,高度發展的史前文明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
    跨越數百萬年的時間,看上去好像經過了很久的發展歷程,但如果與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來看,這幾百萬年只是滄海一粟。或許這麼說還不夠震撼,但如果我們換個比照的數字,如一天時間的24小時。把一天的24小時看作地球46億年的發展史,那麼人類則幾乎是抓住時間的尾巴出現的,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的進化,只用了1分鐘左右,這個速度夠快吧。
  • 氣候變化重塑世界
    比如說這張照片,2015年全世界150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齊聚到一起開會,討論的唯一主題就是關於氣候變化。大家可能會問,氣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讓這麼多的領導人全部來做同樣一件事情,它對於我們究竟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