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和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他們以中國的檔案記錄,和公元2年至1953年的氣候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巨型動物分布動態和社會發展的地圖。他們發現,自公元初以來,中國巨型動物群範圍縮小的主要驅動因素一直都是文明發展,而氣候的直接影響幾乎為零。
當今時代,人類活動在推動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方面起著主導作用,並造成了已經初露矛頭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但人們對導致這種情況的歷史進程卻知之甚少,而且往往也沒有強調文明發展是人為影響的潛在關鍵過程。現在,來自奧爾胡斯大學和南京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文明發展的影響在推動歷史大規模生物多樣性變化方面已經超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通過深度研究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野生巨型動物物種有關的中國行政記錄,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研究人員發現了五種中國巨型動物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持續數千年之久的農業土地和農業集約化傳播,以及特定漢族文化的擴張,其中氣候的直接影響非常少,甚至為零。
文明發展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氣候變化
奧爾胡斯大學變化世界生物多樣性動態中心(BIOCHANGE)主任、資深作者Jens-Christian Svenning教授說:「中國保存完好的2000多年文字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可以重建文明與自然在廣大地理區域相互作用的長期動態。」研究的五種巨型動物類群包括亞洲大象(Elephas maximus),亞洲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R. unicornis和Dicerorhinus sumatrensis),老虎(Panthera tigris),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棕熊(Ursus arctos),所有這些動物都廣泛分布在研究區域,並且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活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奧爾胡斯大學和南京大學博士後、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Shuqing Teng解釋說:「古代中國曾經擁有高生物多樣性的大型哺乳動物群落,即使是在當今人口已經變得稠密的地區(比如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也不例外。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豐富的巨型動物群落在相對近期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北方密集農業活動與漢族文化的南下擴張。」
研究區域中的這些群落區域滅絕與上述社會文明動態相符合,但與氣候變化並不一致。在過去的2000年裡,氣候上至少有兩次明顯的變冷和變暖周期,包括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河期,年平均溫度在1 - 1.5°C左右波動,但這兩個時期對巨型動物的活動範圍都沒有明顯的影響。
文明過濾的重要性
此前的「常識」認為,在工業革命和20世紀的快速發展之前,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在這麼大的時空尺度上對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造成太大影響,但這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文明發展在歷史上對大規模巨型動物模式的影響已經蓋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這一發現強調了文明從歷史物種庫中過濾當前生態組合中的重要性。通過文明過濾的視角,這也應該可以激發人們思考到底什麼是自然——特別是幫助克服基線變化綜合症(Shifting Baseline Syndrome,即由於缺乏對早期衰退的認識,傾向於接受一個已經退化的狀態作為自然狀態)——以及我們打算保護或者恢復哪一個自然世界。
此外,文明過濾的變化還將會是應對人類紀生物多樣性危機挑戰的關鍵,因為正如這一次中國歷史研究所顯示的一樣,這次危機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受人類文明所驅動的,而如何應對這一次危機也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挑戰。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