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簡稱「神州細胞」)成功登陸科創板,開盤暴漲超200%,市值超350億。
這是宜信私募股權母基金在短短2個月內,收穫的第5家醫療健康上市企業。經過四五年時間,宜信私募股權母基金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投資正在陸續開花結果。醫療健康行業投資的穩健增長、抗周期的優勢特徵凸顯。
01
做Me-better或Best-in-Class的創新生物藥
儘管截至2020年5月15日,神州細胞所有產品均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開展商業化生產銷售,神州細胞產品尚未實現銷售收入,但資本市場還是給了這家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企業不菲的市值。
很多產業的發展都包括幾個關鍵要素: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智慧財產權。在生物醫藥領域,不太受制於自然資源要素,要長期持續獲得超額回報,主要是起源於政策,發力於創新(人才和智慧財產權),得力於資本,形成良性循環。整個生物醫藥行業是這樣,對個體生物醫藥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從這幾個要素來衡量,神州細胞都有亮眼的地方。
1991年,謝良志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進入世界生物工程技術泰鬥王義翹教授的實驗室,1996年加入美國知名藥企默克公司,從事病毒疫苗的研發工作。2002年回國前,他所領導建立的全球領軍的腺病毒載體愛滋病疫苗生產工藝,該工藝目前仍是人用活病毒疫苗全球規模 大的細胞培養和病毒生產工藝。
在美國學習和工作12年後,謝良志在2002年回國。這位「60後」海歸博士回國後,先後創立了神州細胞和義翹神州。此後17年,一直致力於生物製藥研發。
2009年甲流疫情肆虐之際,義翹神州團隊僅用30天時間便研發出了甲流疫苗所必需的血凝素蛋白;2013年,中國突發H7N9禽流感疫情,義翹神州和神州細胞團隊僅用12天時間 完成了H7N9的血凝素蛋白生產,僅用6天篩選出中和抗體,6天完成抗體的人源化研究,僅用7個月 完成了原創抗體應急藥物的全部臨床前研究、1.5公斤應急抗體藥物的GMP生產儲備及臨床申報資料準備。
在十幾年的發展中,神州細胞歷經了多次融資,但謝良志仍為神州細胞的實控人。
在研發藥品的品種選擇上,謝良志一直是個啃硬骨頭的角色。
對於生物醫藥來說,因為是個長跑,一般需要嚴格考量四個維度來選擇研發方向:增長空間、擁擠程度、時間周期、臨床效果。
從神州細胞研發的藥物品種來看,謝良志選擇的主要是大品種藥物,似乎並不在意競爭擁擠程度。
神州細胞重點研究的疾病領域是腫瘤,牛皮癬、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友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罕見病。研發的生物藥都是國內臨床急需的大品種藥品。
以淋巴瘤為例,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淋巴瘤約9萬人,每年死亡約5萬人,進口靶向抗體藥物的費用約為15萬至20萬一個療程,如此高昂的費用只有10%左右的患者用得起,臨床需求巨大。
也就是說,不太關注在研產品競爭品種的數量,主要看老百姓 需要什麼藥?臨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藥物的可及性是否得到滿足?疾病是否得到了 好的治療?能否開發出更好的藥?這是神州細胞選擇藥物研發主要考慮的問題。再根據臨床需求決定是否研發,從而控制風險。
神州細胞面對競爭擁擠的應對辦法是:不做Me-too,要做就做Best-in-Class或者Me-better。這頗有點亮劍精神,狹路相逢,更好的、成本更低的、更能解決問題的勝。
這個策略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是行得通的。
在生物醫藥領域,智慧財產權是個非常重要的壁壘,對於研發和生產企業來說,智慧財產權能助力形成頭部效應,對企業的價值和時間成本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只有20年的時間,在有限的專利期內,更快更早的在更多的國家上市才能更大限度地攫取商業價值。從歷史很多案例可以看到,創新藥上市以後爬坡幾年到達峰值銷售,而專利到期以後面臨眾多仿製藥競爭,價格會直線下降。一般來說,前三名攫取了大多數的商業價值,第一名尤為突出。如果me-too藥物比First-in-class晚了5年以上而沒有顯著療效優勢,其產品市場價值將大打折扣。
對生物醫藥來說,First-in-class、Best-in-Class或者Me-bette意味著有別人沒有的創新,也就是一定的智慧財產權,都可能帶來頭部效應。相反,me-too是很難有這種優勢的。
目前,神州細胞的產品管線主要分為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兩大板塊。其中創新藥是其主要的產品部分。目前,神州細胞已經有多款產品進入到了Ⅱ-Ⅲ期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涵蓋了大量的「Me-better」或潛在「Best-in-Class」藥物。依託核心技術,神州細胞獨立或牽頭承擔了29項與公司創新藥研發技術或業務相關的重大科研項目。
02
23款藥物在研,多明星靶點,為什麼還連虧3年?
神州細胞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2018年,神州細胞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812.58萬元、599.27萬元、294.57萬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14.29萬元、-14127.96萬元、-45325.82萬元。
儘管在報告期內,神州細胞主要通過科研試劑、研發外包、資產租賃及代發貨獲取收入,但近三年,神州細胞越虧越多,累計虧損了逾6億元。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研發上投入較高。
這樣的情形在生物醫藥領域並不少見。可儘管虧損,不少這類企業仍能得到資本市場很好的回應。原因就是看中其增長潛力。
據招股書顯示,在上市時,神州細胞是有很拿得出手的家底的。
重組八因子、14價疫苗等,是神州細胞的藥物研發產線中的重要產品。都屬於老百姓急需的藥品,但「高門檻」的類型。
八因子是血友病患者的特效藥和必備藥,一旦用藥不夠,病人將會出血難止、疼痛難忍,甚至有殘疾、死亡的風險。但這樣的救命藥,因為工藝複雜、生產難度高,全球幾十個廠家加起來只能滿足千分之五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