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今年67歲的王石,拒絕一勞永逸。他要重新開始,重新尋找,重新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29歲的畢嘯南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給67歲的王石及其老友們策劃一場主題為「回歸未來」的演講活動。
他覺得這對於自己太有挑戰,拒絕王石團隊一次後,第二次他答應了。他感激王石給予年輕人的這份信任和機會。
事實上,王石也從沒想過,自己要在今年舉辦這場活動。按照原先的規劃,活動時間應該在2021年。因為那一年,他正好70歲,準備退休。
2017年6月底,王石正式辭去萬科董事長職務。比預期退休時間,早了三年。
王石將自己的百年人生拆分成3個33年,此時他正站人生三分之二節點上。他想籌備一場活動,梳理自己前大半生,展望未來。
雖然是兩個世代人,但王石和畢嘯南都認為,當人們在回歸生命本初,回歸內心深處,以真摯、樸素的姿態回望過往,展望未來時,我們對未來的路,對應該活成什麼樣的人,對生命的意義等都會理解得更深刻。
而到文明源頭去,在東西方文明的源點去探尋智慧,擁抱未來,是更宏大的時代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畢嘯南為王石策劃了這場活動。
今晚,王石站在了水立方的演講臺上,用三個半小時,與在場定向邀請的3500名觀眾分享他與家人的情感故事,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時刻,以及下一個33年再創輝煌的生命力等,再次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尚未滿30歲的畢嘯南,在王石跨年演講總策劃人和總撰稿人的身份之外,是一位知名學者型主持人。
他與王石結緣於一次商業活動。那時,他從被譽為「中國新聞教父」的財新傳媒創始人胡舒立手上接過人物專訪欄目《財新時間》,擔任欄目製片人、主持人。在此之前,他已為香港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多檔欄目擔任策劃人、節目嘉賓等職務,並專訪過基辛格、布萊爾、吳敬璉、曹德旺等各界風雲人物,這其中也包括王石。
兩人在此後的多次接觸和交流中,67歲的王石與30歲的畢嘯南逐漸成了忘年交。一個月前,當他攬下任務後,他陷入深深的憂慮,擔心不能把王石解讀通透。可在後來的溝通中,畢嘯南漸漸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畢嘯南發現王石身上有巨大的優點,他願意不斷地向外挑戰,也願意不斷地「打開」自己。
基於相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畢嘯南與王石展開了數次深度對話,一聊就是七八個小時,「我覺得兩個生命和兩個情感之間能產生共融性特別重要。」他坦言,這首先基於王石對他的信任。
據畢嘯南講述,王石選擇在此時舉辦演講,提前退休是契機,哈佛遊學是主因。據他觀察,「萬寶之爭」對王石的心理影響其實並不大。因為王石見慣了風雨,尤其是在歷經2008年汶川地震的輿論事件之後,王石已經練就了足夠強大的心力來應對人生的磨難和起伏。真正令他發生深層次改變的,是哈佛大學的求學之旅。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那段經歷,直接決定了這場活動的誕生。
讀書帶給王石的抽離感,讓他更了解現世的快樂與智慧,強化了學術感知和思辨能力,也給了他重新俯瞰眾生和自身的角度。在經過反思和自我認知後,此刻的王石產生了強烈的表達與分享的意願。
圖為三天前,王石(右)和畢嘯南(左)在溝通演講內容
2
畢嘯南向網易透露,在今天演講現場的大屏幕上,出現的第一張照片將是「親情」主題。
2017年12月,王石的老父親、老母親在他們八姊妹的見證下完成了合葬。37.9平方米的墓地,一共可以安放34對、68個骨灰盒。王石甚至把他自己和女兒的那份都預留了出來。由此可見王石的生死觀,塵歸塵,土歸土,祭奠親人,更多是反思活著的時候。
關於父母、女兒和情感的話題,王石起初是拒絕多談的。他曾告訴畢嘯南,「那個語言體系不是我的,那種情感表達也太肉麻。」他不想迎合大眾,也不想故意煽情。
但畢嘯南覺得,對家庭的反思,對父母的溯源,恰恰是最能幫助我們梳理出自己是誰,從哪來,要到哪裡去的一條根本路徑。在他看來,王石對親人的愛其實很深厚,只是他羞於表達,也沒有這個習慣。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產生的影響,有時會左右其一生的命運。畢嘯南建議王石以追溯生命本源作為開端,嘗試告訴公眾,在急躁、浮躁、煩躁的年代裡,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是未來各種不確定性事物中,最能確定的一種。
於是,在今晚的演講中,我們意外地看到,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王石,卻以溫情開場,公開談自己的家庭。為了演講情緒有起伏,王石還在現場玩兒起了自黑,以幽默搞笑段子手的新形象出現。
3
畢嘯南透露,王石今天的演講,把百年人生拆分成3個33年,代表了他不同的人生階段:
第一個33年,是人生起源階段,王石聊家庭、聊初戀、聊入伍,回顧他的1歲至32歲;第二個33年,是創業階段,作為企業家和創業者,王石在進入33歲到67歲的階段,總結的人生智慧。「第三個階段,也是王石最想表達的,想站在人生下一個33年的起點,如何看待未來。」
活動前一周,為了能讓觀眾在210分鐘的時間裡得到更多靈感,畢嘯南和王石反覆修改演講稿,幾乎每天都要改到凌晨。王石準備出幾個話題來談:從生命的本源,聊到自我認知、創業生死戰、以及人生應該如何放下、怎樣面對艱難時刻,如何擁有充盈的生命力,以及用真正的公益行動改變這個世界。
今晚,數十位公益人和公益組織代表也齊聚水立方,呼喚大家用行動,而非口號,改變中國,改變世界。
畢嘯南結合當下最火的「快閃」形式,在演講環節結束後,準備了全場大合唱《藍蓮花》,給現場觀眾奉送驚喜和感動。此外,活動邀請函的抬頭設計得也十分别致——「尊敬的生命同行者:***先生/女士」,準確地傳達出活動主旨。
這裡的「生命同行者」,除了聆聽演講的觀眾外,還有王石的老友們。據悉,褚時健,馬靜芬夫婦、蘇珊?洛克菲勒、馮侖、汪建、孫冕等二十餘位各界大咖也在今晚現身水立方。他們站在各自的人生階段,與彼此完成一場「生死對談」。
4
一直以來,萬科將「創造健康豐盛的人生」作為公司核心價值觀。王石在今天的演講裡也涉及了「生命力」的話題,這被視為「萬科大文化」在社會領域的推廣。
王石曾告訴畢嘯南,自古名利不能雙收。所以1989年,38歲的他在當選萬科第一任董事長後,便放棄個人股份;十年後,辭去萬科總經理職務;去年又卸任董事長職務……
王石的態度很明確:不想求利。在畢嘯南看來,「保持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人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王石內心深處的願景,也是他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放手,並不是對萬科的現狀滿足,正因為我有一個理想,我想做到偉大,就要創造一種文化。」這是王石寫在演講稿裡的一句話。
對於王石所說的「偉大」,畢嘯南的解讀是:一家公司在社會上的價值,不只是它的產品、服務能帶來價值,還在於它的文化在整個社會有正向的推動能力。
王石表示,對於許多企業家來說,不是企業離不開你,而是你離不開企業。「但放下是早晚的事。人的生命,包括職業生命都是有限的,能夠主動放下,才是對你的考驗。」
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學習這三個詞,是畢嘯南認為王石保持著人生真實底色的關鍵詞。從24歲就開始主持高端人物訪談節目,被譽為「中國新生代最高學歷主持人」的畢嘯南,已經採訪過各個領域大咖人物超過數百位。
他曾在一次專訪中問王石:「如果你這一生失敗的話,你認為會敗在哪裡?」王石想了很久說道,「那就是我放棄了挑戰。」
縱觀自己接觸過的企業家群體,畢嘯南覺得王石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有極強的反思力和自我認知力。「王石是一個典型的領袖型人物,他永遠看到的是接下來要幹什麼,永遠為人知不可為而為之,從來不說現在是什麼樣子。」
5
與王石一個半月的工作接觸,衝突、協商、妥協、堅持、一致……畢嘯南都體會到了。王石說他是「假定善意」的人,因為好像他的生命中從沒有討厭過任何人。
畢嘯南也很認同這個形容,「這個世界也許有惡意,但是我就假定它是好的。我也知道有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不會去碰,人生苦短,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喜歡的人和喜歡的事上還不夠用,何必去計較那些不愉快呢?」
中庸主義價值觀在「80後」的畢嘯南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凡事積極進取,但也絕不過度。這些年,在與不同大佬交流的過程中,畢嘯南也總結出了一些心得。
他從不想在這些人身上獲得什麼物質利益,他最在乎的,是與這些領袖的交流,能給他的精神帶來巨大財富,「我很注意跟他們之間不產生利益往來,因為一旦產生利益,之後就複雜了,再也無法純粹,也就不平等了。我最在乎的是精神與靈魂上的平等與相互饋贈、豐盈。這才是人生最有趣和最有價值的地方。」
作為一名知名青年媒體人,年輕的畢嘯南全程把控王石的跨年演講,強悍者王石一度開玩笑地說,遭到了「新一代精英的強勢介入」。雖然隔著三十多歲的年齡差,但難得的是,「80後」的畢嘯南和「50後」的王石竟然有著同樣的生命觀。這也是他們能完美配合、舉辦這次活動的基本條件。
今晚,「回歸未來」2017-2018跨年之夜,以最真誠、樸素的姿態,分享平等、尊重、美的生命意識。我們在開場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王石,如果你恰巧跟他產生了情感共鳴,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文章源於公眾號:地產壹線 田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