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東漢的蔡倫改進後的造紙術更是現代紙的製造淵源。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紙張,不僅原料容易找到,而且成本低廉,質量也提高了很多,使得紙張得以普及。
今天,小夥伴們可以一起在家體驗造紙術,感受古人的智慧。
1、 大約50張回收的白色影印紙,12張彩色影印紙或沒有圖層的禮品包裝紙
2、 兩個平整的相框
3、 一個玻璃纖維網或塑料網(可在五金商店購買)
4、 一個形釘槍或者大頭釘
5、 一個洗碟盆
6、 一個攪拌器
7、 廚房用擦布或手帕
8、 一塊海綿
9、 一堆舊報紙
10、 一小包純明膠
11、 紙張加強劑:食用色素、混合香料、乾花、幹的草藥、調味料、種子、車縫線、烘乾機的線頭等等
1、 準備原材料
提前一天晚上,將回收的紙張分類整理好。將白色影印紙撕碎,放在水裡浸泡一夜。把分類好的彩色紙撕成小片,按不同顏色分開浸入水中。
2、 製作模子
拿兩個相框,把玻璃和後面的支架去掉。製作模子的時候,輕輕地將網展開並覆蓋到其中一個相框表面,然後把網從相框的背面用形釘槍或大頭釘固定。另外一個框架則用來作為定紙框。
3、 製作紙漿
拿一把浸過的白紙,放入攪拌器,加溫水至容器四分之三處,攪拌直到混合物的粘稠度看起來和燕麥片差不多。重複若干次,直至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紙漿量。
把紙漿倒進洗碟盆裡,用手攪拌,加入適量水,使得混合物看起來是90%的液體狀。
如果你打算用自己製作的紙來書寫的話,可以在紙漿裡放入適量的膠水,用來增加紙張密度,這樣書寫時墨水不會化開。
4、 造紙
在你把模子和定紙框放到紙漿裡去之前,不要停止攪拌。模子朝上,然後顛倒一下放在模子上,這樣兩個框架平滑的一邊就可以互相對著了。
抓好模子和定紙框,然後垂直放到洗碟盆裡。立即將模子和定紙框水平放在紙漿裡,然後抬高,讓紙漿覆蓋網。
在網上的紙漿不能太厚,瀝去多餘的水,靜置,在每張紙的頂端放二分之一的廚房用布。
拿走定紙框,把模子翻過來放到布上,然後用海綿從網的背面把水吸乾,可以輕拍網面,絕對不能擦拭。一直吸水,直到紙和網分離,即可從模子的一角開始,輕輕地拿掉模子。
最後,讓紙整夜晾乾後,從一邊開始,將每張紙上的廚房布輕輕撕掉。當所有紙張徹底幹了的時候,把他們堆在一起,用書本壓平。
5、 項目拓展
在造紙過程中,也可以採用彩色的混合紙漿,如果你想造出五彩紙張的話,你可以嘗試其他材料或事物來對紙漿染色,還可以在紙漿成型後加一些野花的種子,乾花等裝飾物。
同學們,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一項技術,現代人通過製作工藝、材料配比等的不斷研究,製造的紙張已經比以前好出很多,同學們也可以自己嘗試造紙的流程,並引入科學的STEM方法,進行調整和試驗,做出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