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子STEM素養】技術篇——體驗造紙術

2021-03-01 上海青少年科學社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東漢的蔡倫改進後的造紙術更是現代紙的製造淵源。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紙張,不僅原料容易找到,而且成本低廉,質量也提高了很多,使得紙張得以普及。

  今天,小夥伴們可以一起在家體驗造紙術,感受古人的智慧。

 

1、 大約50張回收的白色影印紙,12張彩色影印紙或沒有圖層的禮品包裝紙

2、 兩個平整的相框

3、 一個玻璃纖維網或塑料網(可在五金商店購買)

4、 一個形釘槍或者大頭釘

5、 一個洗碟盆

6、 一個攪拌器

7、 廚房用擦布或手帕

8、 一塊海綿

9、 一堆舊報紙

10、 一小包純明膠

11、 紙張加強劑:食用色素、混合香料、乾花、幹的草藥、調味料、種子、車縫線、烘乾機的線頭等等

1、 準備原材料

  提前一天晚上,將回收的紙張分類整理好。將白色影印紙撕碎,放在水裡浸泡一夜。把分類好的彩色紙撕成小片,按不同顏色分開浸入水中。

2、 製作模子

  拿兩個相框,把玻璃和後面的支架去掉。製作模子的時候,輕輕地將網展開並覆蓋到其中一個相框表面,然後把網從相框的背面用形釘槍或大頭釘固定。另外一個框架則用來作為定紙框。

 

3、 製作紙漿

  拿一把浸過的白紙,放入攪拌器,加溫水至容器四分之三處,攪拌直到混合物的粘稠度看起來和燕麥片差不多。重複若干次,直至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紙漿量。

 

  把紙漿倒進洗碟盆裡,用手攪拌,加入適量水,使得混合物看起來是90%的液體狀。

 

  如果你打算用自己製作的紙來書寫的話,可以在紙漿裡放入適量的膠水,用來增加紙張密度,這樣書寫時墨水不會化開。

 

4、 造紙

  在你把模子和定紙框放到紙漿裡去之前,不要停止攪拌。模子朝上,然後顛倒一下放在模子上,這樣兩個框架平滑的一邊就可以互相對著了。

 

  抓好模子和定紙框,然後垂直放到洗碟盆裡。立即將模子和定紙框水平放在紙漿裡,然後抬高,讓紙漿覆蓋網。

 

  在網上的紙漿不能太厚,瀝去多餘的水,靜置,在每張紙的頂端放二分之一的廚房用布。

  拿走定紙框,把模子翻過來放到布上,然後用海綿從網的背面把水吸乾,可以輕拍網面,絕對不能擦拭。一直吸水,直到紙和網分離,即可從模子的一角開始,輕輕地拿掉模子。

  最後,讓紙整夜晾乾後,從一邊開始,將每張紙上的廚房布輕輕撕掉。當所有紙張徹底幹了的時候,把他們堆在一起,用書本壓平。

5、 項目拓展

  在造紙過程中,也可以採用彩色的混合紙漿,如果你想造出五彩紙張的話,你可以嘗試其他材料或事物來對紙漿染色,還可以在紙漿成型後加一些野花的種子,乾花等裝飾物。

 

  同學們,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一項技術,現代人通過製作工藝、材料配比等的不斷研究,製造的紙張已經比以前好出很多,同學們也可以自己嘗試造紙的流程,並引入科學的STEM方法,進行調整和試驗,做出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紙張。

   

相關焦點

  • ...STEM 科學素養 MadScience 科學實驗 科學教育-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5月8日消息:作為「上海市首屆青少年STEM科學素養教育成果展示周活動」的一部分,首屆中國(上海)兒童科學素養提升高峰論壇及STEM兒童科學素養公益行啟動儀式昨天在上海科技館舉行。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來自美國和上海的教育界、科技界知名專家將在上海科技館和本市部分學校與少年兒童一起開展互動式科學實驗。
  •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改造之前的造紙術是什麼樣,誰發明了造紙術
    我們無從知道造紙術的具體出現時間,甚至也沒辦法知道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後代子孫繼承了騾子的技術,並把螺祖尊無養蠶紡織的先祖。 造紙術的出現就與古人紡織的過程有關。古代人們紡織的時候,會從蠶繭上面剝絲抽繭,再紡織成布。
  • 準備stem科學實驗課
    然而,如何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的培養提升至國家高度,格物斯坦認為:讓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真正明確STEM學習的目的並去推動,所謂實踐出真知。
  • 小學stem教育課程開發和實施案例
    雖然大家已經知道了stem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非常贊同讓孩子接受stem教育,但是據格物斯坦的數據調查,被問及stem教育課程具體學什麼,接觸哪些題材,怎麼開展的。大家是一頭霧水,完全不清楚的,今天這篇文章小坦克就以一節小學stem教育課程為例,給大家做一個初步了解。
  • 幼師科學素養再加強
    「關注生命、關注科學」也再次成為熱點,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內省與反思。很多幼兒園都結合生命教育研發契合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而園本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對幼兒教師現有的科學素養水平提出了挑戰。    淨水實驗暴露出教師科學素養「短板」一些幼兒教師本身的科學素養怎麼樣?
  • 『FK Kishow』瘋狂科學和STEM教育的驚人關係!
    STEM教育並不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簡單迭加,而是要融合各學科的知識,把學到的科學、數學和其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以更好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STEM 教育(STEM Education)源於美國。美國科學教育學者最早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科學素養概念,也得到其他國家科學教育學者的認可。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1、概念區別:「STEAM」,S是指science(科學)、T是指technology(技術)、E是指engineering(工程)、A是指arts(藝術)、M是指math(數學),這是是源於美國的一種先進教育理念,它融合了五大學科知識,致力於在跨學科教育當中培養孩子的系統行的思維能力,讓兒童在實踐中習得知識,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並形成科學思維,讓孩子從小建立起對世界的認知
  • 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教師要組合科學資源、設計科學任務、營造科學情境,激發科學意願;教師要發揮自身知識、技能、經驗和素養等優勢,起好指導作用;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局限,進行結構性規劃並維持學習開展。「玩」之於科學課堂,是一種群體加工。每一個擁有獨特經驗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形成學習共同體,分享經驗、觀念和體驗,促進交流、溝通和影響,從而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 會上網就是具備科學素養?我們該如何測度科學素養?
    ,即科學素養有三個維度構成,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對科學過程的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具體到科學素養方面,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有科學素養,必須先有科學知識,然後才有科學方法,然後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這種邏輯有沒有得到實證?這種邏輯關係在中國成立嗎?米勒本身沒有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中國的科學素養測量研究者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從米勒後來的言論和文章中,我們感到,米勒本人也不贊同這種不可替代的關係。
  • 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是是非非
    說到這裡我們就能體會到造紙術的偉大之處了。所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造紙術的發明,人類悠久的歷史和文明才得以流傳和保存。其意義之偉大由此可見。蔡倫與造紙術提到造紙術,初中歷史課本中都提高到過一個人——東漢蔡倫。
  • 具備怎樣的科學素養才算合格?
    僅網際網路的發展、電腦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的學習和獲取信息、知識的便利,就是之前所有人類歷史的總和都無法比擬的。當然,這種情況是全球性的,但中國尤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手機智慧型手機用戶達到33億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的網民已經超過9億人,達到9.04億人。
  • 網際網路成為STEM科學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賽先生的核心是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而盧申彪和Dr.S 賽先生團隊所做的事情,目標也正基於此。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Dr.S 賽先生通過引導問題分析、創新思考、跨學科知識運用等,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意識、批判性思維、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盧申彪表示,讓科學精神被每一個中國家庭重視和培養,成為貫穿中國孩子一生的基本素養,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致力於賦能未來,成就孩子一生」。
  • 造紙術是誰發明出來的?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其實最早的四大發明是沒有造紙術這一項發明的,也就是說當時只有三大發明,是艾約瑟提出要把造紙術加入到大發明中,才有了現在的四大發明,也就是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造紙術。為什麼這四項發明會如此出名呢?它們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好處呢?
  • 馬上評|提高科學素養媒介素養,莫讓謠言蝙蝠滿天飛
    馬上評|提高科學素養媒介素養,莫讓謠言蝙蝠滿天飛 澎湃特約評論員 張濤甫 2020-02-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
  • 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結果很多學者雖然嘗試過不同的努力,也沒有能夠給科學素養一個可以被科學家和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同認可的定義。實際上,科學素養概念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會具有新的含義,因此,把科學素養概念固定下來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真正科學地對待「科學素養」,應該把概念的變化過程告訴大家,讓大家自己去總結、判斷和得出結論。
  • 民科學素養調查就要結束了?你的科學素養達標嗎?
    科學素養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對於你接收到的科技信息,它的來源(官方渠道還是公朋友圈),你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凡是我三十五歲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受天譴的),以及你對科學的理解(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上一次2018年的普查,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只有8.47%,對於2020年這次普查,我國的目標是達到10%,是不是覺得數據很低很寒酸,那是因為你不了解情況。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科學素養也是「免疫力」 | 人民時評
    如此這般,除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信息獲取焦慮,也折射出一些人科學素養亟待提升的現實。近些年來,高科技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但與此同時,各種「偽科技」產品也魚目混珠。比如,科技熱詞「區塊鏈」被一些不法分子藉機炒作,以「虛擬幣」之名行「傳銷幣」之實;一些保健品企業進行虛假宣傳;非法培訓機構的「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也忽悠了不少家長……在資訊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折舊率」越來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對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靜甄別的理性意識,涵養一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精神。
  • 為什麼說蔡倫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發明造紙術
    但多年以來,苦於缺乏一些實質性的證據,而未被普遍支持,當時學界普遍認為蔡倫就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直到1957年,在西安灞橋磚瓦廠工地上,被推土機推出了一些被粘在銅鏡上的紙張——灞橋紙。經過專家鑑定,這些灞橋紙是來自於西漢武帝時期。這才將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的說法給推翻了。
  •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在今年兩會上,「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普的出路在哪裡?」等等,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