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人類的力量是弱小的,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形成了小部落、小群體。這就是村莊,城鎮,乃至國家的雛形。不過此時還難以形成更大的人類群體,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採集狩獵。也就是流動的,不定居地,這裡的食物採集完,獵物捕獲完,他們就會遷徙到其他的地方。
採集狩獵是最早的人類分工,女性採集,男性狩獵,逐漸演變到農業社會的「男耕女織」。那時狩獵的穩定性差,男性可獲得的資源少,而採集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所以社會地位女性比男性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母系社會」。後面隨著生產工具的升級,以及農業革命的到來,男性漸漸主導社會資源。社會地位的高低是由可生產或支配資源的多少決定的。
在這裡可以解釋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比如女人喜歡逛街,喜歡挑東西,這是從採集時代遺留下來的習慣,一會挑個蘑菇,一會挑個蘋果,一會兒又拿個草莓,而且是集體採集,為了消除疲勞,就喜歡聊八卦,聊家常。而男人則不一樣,狩獵要專注,目的性要強,認準獵物就不會再換了。而且狩獵不可以說話,要悄悄地幹活,以防打草驚蛇。所以,男人做事大多雷厲風行,不喜歡拖拖拉拉,更不喜歡扯淡。這一切都是在百萬年中深深刻在我們基因裡的。
那時的人類過著不確定的生活,今天打到獵物,可以填飽肚子,明天打不到,就得餓一天,如果連續幾天都沒有獵物,這個族群就有消失的危險。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聰明的他們開始學著保存食物,甚至學會了馴化動物,狗、羊、牛、馬等大型哺乳動物都是在這一時期馴化的。但是動物的生長周期太慢,可解一時困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吃飯問題,他們必須另找出路。在一些偶然的條件下,他們發現把某些植物的果實種到地裡,過段時間會長出新的植物,經過上萬年的培育和篩選,一個全新的產業出現了——農業。
農業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人類簡史》中說這是「農業革命陷阱」或者是「農業革命的騙局」,理由是人類要養活那些嬌貴的青苗非常的辛苦,幾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播種、除草、澆水,面朝黃土背朝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同時還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疾病,尤其是腰肌勞損。還有糧食帶來的營養價值非常單調,主要是澱粉和少量蛋白質,僅夠填飽肚子,遠不如採集狩獵時代的營養價值高,更有甚者說,不是人類馴化了植物,是植物馴化了人類,從此以後人類只能被拴在麥田旁了……
這樣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更準確的說法是「農業革命的代價」。農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首先,人類開始大規模的定居了,而且開始有意識地改造環境,表現為開墾荒地,這可以看作是人類徵服自然的開始。由於大規模定居,所以就有了更大規模的協作與分工,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人類文明開始加速了。
由於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糧食多了,就會產生私人財產,採集狩獵時代所有事物都是屬於集體的,由族長或者首領統一分配。這時「私有制」出現了,這是近代商業興起的重要原因,「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人們有積極性去尋找創造財富。
同時可以養活一些「非農業人員」,比如工匠、裁縫等,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換取食物,以物易物,最早的商業出現了。之前所有人都要參與採集狩獵活動,現在工農商全部有了。除了養活非農業人員,還可以養一些「閒人」,比如薩滿、貴族、國王等,他們或許是以武力、或是神力取得「合法」統治地位,階級產生,一個社會形成了。
正是因為農業革命,人類的文明才正真開始,才一步步從原始人進化到現代人,有了定居的生活,有了職業劃分,有了秩序,有了分工與協作,發展出更大的集體,形成城市、國家。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農業文明,這也證實了農業對於文明的重要性。雖然農業對於農民個體的傷害很大,但它解放了更多勞動力,釋放更多生產力,對於集體而言功不可沒。從此,人類初步擺脫了自然的束縛,人類文明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