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的搖籃,我們的徵途在遙遠的星辰

2020-12-05 騰訊網

1990年,旅行者1號於距地球64億公裡處最後一次回望母星,拍攝下一張照片。「我們成功地拍攝了這張照片,當你看它,會看到一個小點。那就是這裡,那就是家園,那就是我們。你所愛的每個人,認識的每個人,聽說過的每個人,歷史上的每個人,都在它上面活過了一生。」卡爾薩根的這句名言廣為流傳,代表了地球人對於地球家園的眷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可是出走的基因,始終根植於人類心中。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首位獲得卡爾薩根獎的中國學者——鄭永春博士,他心中的「流浪故事」。

人類尋找地外家園的想法由來已久,四百年前,伽裡略第一次把望遠鏡對準深邃太空,從那時起,人們的好奇就再也沒有從血液中抹去。11月18日下午,國家天文臺的鄭永春研究員為中國科大附中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星際之旅。

地球是太陽的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剩下其它行星是否宜居,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始終是科學家反覆研究和爭論的話題。除了行星以外,月亮,被人類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情感。東西方諸多神話傳說,為月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的結構和地球非常相似,也由殼、幔、核構成。如今的人類早已登上月球,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登月艙中走下,踏上月球的土壤,當時的他由衷的一句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成為了人類在月球表面說出的第一句話。這是人類第一次運用自己的智慧,掙脫地球的束縛,踏上了新的土地。阿波羅六次登月任務中,12名太空人登陸過月球,並帶回了382公斤的月球樣品。

在對月球的探索中,除了人類的涉足,更多的是各式各樣的月球探測器。它們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月球照片,也傳回地球以供分析。利用月球的樣品、影像,在各種分析技術的加持下,月球的環境、月貌、歷史一一展開,月球上雖然沒有玉兔和嫦娥,但是蘊藏了無數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在對月球的探索中,中國人後來居上,從2007年的嫦娥一號開始,中國的探月工程如火如荼,計劃用十幾年的時間,實現繞、落、回三步走。2019年1月3日,人類第一個到達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發射成功,隨著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通過中繼星「鵲橋」傳回地球,月球背面的秘密隨之對人類展開,利用月球車玉兔二號搭載的測月雷達,人類獲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以及月表下物質特性參數。預計2020年,中國人可以實現從月球上採樣返回。說到中國探月工程,鄭永春研究員難掩興奮和自豪。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憑藉其與地球相似的結構、自轉角度、地質地貌等因素,成為人類拓展家園的首選。也正由於人類對其的嚮往,滋生了很多關於火星的傳說。這些傳說是真是假?對於這些問題,鄭永春博士聽眾們帶來了解答。逼真的「火星人臉」、「曬太陽的火星人」只是特定形狀的山和石頭,「火星人修建的人工運河」原來只是科學史上的錯誤。鄭永春總結說:「科學家也會犯錯,而科學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修正錯誤、接近真理。」

雖然火星被證實目前並沒有智慧生命的存在,但是很久以前,這裡會不會也是其他生命的家園呢?「好奇號」和「鳳凰號」火星車幫我們找到了證據。登陸火星已經八年的「好奇號」為我們傳回的照片,顯示了河流曾經存在的遺蹟,而「鳳凰號」甚至發現,現在火星的空氣和土壤中還含有水分和甲烷。這些是否意味著火星曾經是個山清水秀的大花園?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和在場同學們一樣好奇。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好奇心同樣驅使著我們向茫茫宇宙要個答案 ,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代表著古時候中國人對天地、萬物、自然的求知和想像。「天問一號」——這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命名,十分準確地表達了我們尋求答案的初心。今年7月,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和美國、阿聯的火星探測器選在同一個月,從地球出發,帶著人類的好奇心,奔向火星。之所以都選擇在7月踏上旅途,鄭永春研究員向小聽眾們解釋了答案。原來,今年的7、8兩月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在這段時間內,火星在地球前方44°,此時探測器可以沿著霍曼轉移軌道,用最省能量的方式,去往火星。一旦錯過,就需要再等26個月。鄭永春博士的演講中,不僅描述了地外探索的浪漫,也不迴避航天和天文事業的艱難,短暫的窗口期、地外天體未知的環境、太空人遠離地球的衣食住行,每個細節都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和恆心,也彰顯著人類的偉大。

跟隨鄭永春研究員的演講,在場觀眾們似乎也經歷了一場浪漫的星際之旅,孩子們嚮往的眼神,不正好是地球搖籃中的人類渴望茫茫宇宙的註腳嗎?鄭永春博士對這種渴望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將來會成為人類的故鄉。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將來會成為永不墜落的天然空間站。火星是最像地球的行星,將來會成為太陽系文明的重要分支。」

在圓桌提問環節,對於星際移民這項浩大工程,觀眾們興趣盎然。鄭永春研究員是這樣理解這段歷程的:就像我們如今地球上的一些繁華富庶之地,曾經也可能一片荒蕪,是第一代移民克服萬難、改造環境,為後代建立了美好的家園。未來,人類向其它星球的進發也是如此,火星上並不適合種土豆,這些行星必須經過改造,才能成為適宜人類定居的星球。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像旅行者1號那樣回望地球,定居在太陽系各個角落的人們,偶爾會懷念他們此生從未踏上過的地球,想像著,他們的祖先是如何在它上面活過了一生。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仰望星空系列之三,人類文明的搖籃—地球,但躺在搖籃裡只是嬰兒
    後來的科學家發現地球其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換個角度說,其實我們地球也是一顆星星。,然而卻因為她孕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地球生命,使得她是如此的特殊。我們會思考自身存在的意義,思考地下深處有什麼,思考藍色外衣的外面是什麼地方。人類的智慧和好奇心,讓我們學會了使用和製造各種工具。借用各種自己發明的工具,人類沒有翅膀卻衝上了雲霄,沒有可以在水中呼吸的鰓卻潛入了深海,沒有神力卻登上了月球。直到有一天,我們開始問自己,地球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生命世界嗎?人類是宇宙中孤獨而唯一的智慧生命嗎?
  • 星辰大海才是我們的徵途
    每天平均而言,我們有十二個小時的生活是在黑夜裡。相比於白天我們只能看到天空中的太陽,或者有時候我們還能看到日月同現而言。夜晚的星空,卻給了我們無限的幻想,夜晚的星空能展現出的東西,也太多太多了。星辰大海,才是我們的徵途。我們一般肉眼的極限星等大概是+5.7到+6.5等。
  • 旅行者一號衝出太陽系: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旅行者一號衝出太陽系: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衝鋒耗 • 2014-09-15 16:46:31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火星的地表溫度平均為-55℃;大氣密度相當於地球的1%;表面光照不太弱,晝夜與地球相當。綜合考慮,火星的大氣環境最為接近地球,並且擁有人類可以利用的太陽能。研究火星,也許能教會我們怎樣保護地球。與地球相似的環境因素,讓人們將火星視為地球外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之一,也被認為是未來人類最有可能移居的行星。
  • 科幻作家何濤: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人類只能依賴食用其他生物來維持生命,正是這種生物屬性造就了人類貪婪的本質。越來越發達的科學技術無法改變人類的本性,只能滋生更多的欲望。也許你們早就意識到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滿足。但是,假如我們更改人類的生物屬性呢?
  • 星辰腕錶推薦|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仰望夜空,深邃的黑色天空鋪陳著璀璨的銀河,包羅著星辰萬象,試問誰能抵抗住這片星辰大海的神秘魅力?如果說能徵服這星辰大海,將它復刻在腕錶之間,以精湛的工藝把引人遐想的浪漫星空留在錶盤裡,這樣的星空腕錶窺視一眼便叫人心跳加速!今天,就跟著小編來一睹幾款美輪美奐的星空腕錶的尊容吧!
  • 地球搖籃孕育人類文明,但宇宙多災多難,太空城市將如何保護人類
    「逃離」地球搖籃宇宙浩渺無垠,廣闊無垠,雖然宇宙內星球比地球沙子還多,但是人類要求的條件更多,要有山有水還要有食物資源,礦物資源等等,現在沒有星球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另外由於狹義相對論的限制,即使是距離最近的恆星系統,也要花費數萬年的時間才能到達,現在我們有火箭推進化學推進,核動力離子霍爾推進等等,這些常規方法想要到達最接近的我們地球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也需要幾萬年。宇宙中處處充滿危險,雖然看似遙遠,但是一次事件就可能毀滅一切,為了使文明長久延續,科學家們開始了未來的想像與數據推理。
  • 我們距離星辰最近的時刻
    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難道不是我們距離星辰最近的時候。就在同時一時刻,美國忙著驅逐中國駐美領事館,中國最高法院即將出臺司法解釋降低受法律保護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娛樂圈熱烈討論著職場PUA,但在探測火星面前,這一切的都不重要了。環球時報發布新聞《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我一字一句讀完了這篇新聞。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海洋能源有多重要
    其實現在不僅僅是我們國家,現在許多的國家在能源上面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也是很急切的,要知道許多國家的國內是沒有過多的能源,隨著能源的開採,早就已經變得入不敷出,十分拮据,而能源的作用非常的大,事關國家的經濟還有未來,種種的領域都不能離開能源作為動力,所以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希望能夠開發新的能源,開發出新能源的意義也變得非常巨大,但是陸地上的能源無非幾種,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這些早已經被開發,而在我們人類近年來也是十分好奇的海洋中有沒有什麼神秘的能源呢
  • 太陽系直徑2光年,人類仿佛被困其中,我們該如何逃太陽系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搖籃,但是我們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這個安全舒服的搖籃裡,我們的人類徵途註定是星辰大海。他們一開始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便開始徵服整個太陽系這段著名的振奮人心的話是出自前蘇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 【晨間閱讀】地球「雙胞胎」Kepler-452b: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生活信息】美國宇航局(NASA)發現疑似地球「雙胞胎」Kepler-452b北京時間 7 月 24日凌晨,美國宇航局(NASA)舉行發布會,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 1400 光年之外發現了一顆疑似「另一個地球」的行星 Kepler-452b。
  • 假如地球最終會滅亡,我們還要發展嗎?不,這恰恰是發展的理由
    地球最終會毀滅,太陽系終將滄桑巨變,看起來似乎並不遙遠,大概也就二十幾億年以後,對於宇宙動輒億年的時間來說,也就一個青少年期!但對於人類區區百年的壽命來說,確實有些漫長,既然地球最終要毀滅,一切都將成為泡影,我們還要努力發展麼?
  •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與大海
    >可以說,星辰大海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永恆的謎題和嚮往初探火星我們人類並不滿足於用肉眼遠遠的觀察這顆不詳之星,17世紀望遠鏡的出現,給人類的探索帶來了新的可能,這個時間點的世界舞臺的中心毫無疑問在西方。人類火星探測的開端是1962年11月前蘇聯發射的「火星1號」探測器,可是它在飛離地球 1 億公裡時與地面失去了聯繫,並從此下落不明。
  • 暖心情句|少女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而並非煙塵人間
    少女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而並非煙塵人間 遇見你是一場特別的相遇,在遨遊星辰大海的徵途裡,我只想遇見你。遇見你我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也希望我們會一直活在被愛的世界裡。有些事情會慢慢的忘記,而長大之後你會對一切不滿意。
  • 地球局|2020年,人類把未來投向星辰大海
    這意味著未來人類一旦登陸月球,將有機會就地取材獲取維持生命最寶貴的水。2020年也可謂人類探索火星的「大年」。2020年7月20日,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日本搭載火箭升空。該探測器預計將在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火星,屆時正值阿聯建國50周年。「希望」號探測器不僅是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整個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首個火星探測器。
  • 目前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人類的搖籃燦爛的地球簡介4K
    目前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人類的搖籃燦爛的地球簡介4K 2020-11-21 12:54
  • 一閃一閃亮晶晶,我們徵途是星辰大海
    Bicycle Astronaut 太空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一大步
  • 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是什麼?它可是宇宙級「元老」
    引言:地球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一顆,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無數恆星系中的一個,銀河系又是本星系團中無數星系中的一個,那麼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是什麼?有多遠呢?它可是宇宙級「元老」。人類真正開始利用專業的天文觀測設備去探索深空宇宙,應該是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了。經過了將近七十年的探索,人類在宇宙中的可探測範圍在不斷擴大,目前宇宙的可探測直徑在430億光年左右。但實際上人類無法觀測到430億光年處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觀測技術有限。那麼人類能夠觀測到最遠的星系是什麼呢?它距離地球又有多遠呢?
  • 覽浩瀚星空,從星辰開始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也產生了類似天圓地方的結論,平坦的大地,陡峻的山脈,甚至是穹頂一樣的天空,周而復始的太陽,一切的一切,從星辰開始。聰明的古人通過天象觀測,結合地球上的風、雨、雲、雪等天氣變化,從而判斷農業生產時令,並靈活應用於生產 ,這也成為了人類對星空最早的認識。」
  • 《群星》:我們的徵程除了大海,還有星辰
    文/SweeneyH從水下第一個生命的萌芽開始,到石器時代的巨型野獸,再到人類第一次直立行走,您已經歷許多。現在,開啟您最偉大的探索吧:從早期文明的搖籃到浩瀚星宇。,除了開闢連接歐洲大陸到其他大陸板塊的線路之外,還以實際行動證實了地球是圓的,打破了數千年來被人們錯誤認知的「天圓地方」論;1961年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也成為了第一個從太空上觀察地球家鄉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