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馬約拉納導線中零模式的光子輔助隧穿特徵

2020-12-05 量子認知

哥本哈根大學和哥本哈根的微軟量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馬約拉納零模式(Majorana zero modes),零能量準粒子態的潛力,這種態可以在超導混合納米線中找到,以此來保護量子數據。研究人員觀察了在馬約拉納納米線中零模式的光子輔助隧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以為更好地理解這些準粒子狀態鋪平道路。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題為「馬裡亞納導線中零模式的光子輔助隧穿」的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物理學》上。

該研究論文主導、查爾斯·馬庫斯(Charles Marcus)教授說:「我們的長期目標是為量子計算應用開發保護和控制量子信息的方法。」 「一個有趣的途徑是使用馬約拉納零模式在物理級別提供保護,而不是在電路級別使用冗餘和糾錯來提供保護。」

在物理層面上,馬約拉納零模式會掩蓋特定信息,更確切地說,是在給定的拓撲超導體內是否存在非局部電子或不存在過量電子。不能使用用於收集本地測量值的工具來公開此信息。

從理論上講,使用馬約拉納零模式來保護量子數據應該是簡單和直接。然而,到目前為止,卻很難實現,因為它需要大量的努力,包括開發讀出零能量狀態的方法以及首先可以達到這些狀態的混合材料的設計。

馬庫斯說,「我們在2016年撰寫的一篇理論論文中提出了實現此概念的許多具體的早期步驟,但要使所提議的系統的子組件正常工作也具有挑戰性,」 「關鍵組件是拓撲超導結,在該拓撲結中可以使用電脈衝來耦合和解耦馬約拉納模式。我們最近的實驗旨在測試一個特定組件:可以控制跨結的馬約拉納模式耦合的位置。」

光子輔助隧穿是一種技術,可用於使用能量匹配差異的光子來「連接」總能量不相等的量子態。在該實驗中,量子態的總能量取決於在離散零能態下過量電子的存在。

這種作用最終使研究人員能夠發現平均電荷佔用的差異。由於光子的頻率是可以控制的能量,因此它們可以推斷出量子態之間的能量差,並最終將其轉換為耦合強度。

馬庫斯說,「在超導和自旋量子比特設備的早期,光子輔助隧穿通常被用作一種映射量子比特狀態之間能量差的技術,」 「最小能量差是由相干交換耦合的能量來定義的。基於這項較早的工作,我們開始使用光子輔助隧穿作為一種工具來識別和表徵不同對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之間的相干耦合。」

研究人員使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它需要測量承載馬約拉納零模式的雙島結構的平均電荷佔用,同時將微波音施加到主要耦合到該結構的一個島的幾乎金屬結構上。

為了使他們的技術發揮作用,研究人員必須開發合適的拓撲超導雙島結構和一個稱為RF SET電荷傳感器,然後將其引入InAs / AI納米線中,將其放置在可以施加微波的基板上。此外,他們必須仔細調整所有設備的旋鈕,並確定一個擴展的範圍,在該範圍內,滿足馬約拉納零模式的光子輔助隧穿所需的所有條件。

最終,他們在實驗中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在有限的磁場下觀察光子輔助的隧穿信號,從而在兩個島中產生周期性。

馬庫斯說:「我們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在於,本文提出的不同測量和觀察結果之間的內部一致性,以及我們相同研究領域中其他人的其他工作。」 「我們的每一個測量值都獨立地表明兩個島上零能量的離散狀態的存在,這與馬約拉納零模式一致。內部一致性暗示我們的解釋是正確的。」

研究人員指出,也可以以類似於馬約拉納零模式的方式來構造以零能量出現的其他費米子態。因此,他們的結果以及其他團隊過去收集的類似結果應被視為解釋而非事實。

馬庫斯說:「哪種解釋最合理尚有爭議,這是由不同小組收集的各種結果推動的。」 「我們顯示的是,在高磁場下,導線中存在零能量狀態的離散狀態(恰好是馬約拉納半島所在的位置),並且通過調整結,我們可以耦合和解耦這些零能量模式,並測量它們的耦合強度。」

該研究提供了新的觀察結果,這些觀察結果可以添加到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由不同的研究團隊收集的與馬約拉納線中零模相關的發現中。將來,他們的工作可以作為新研究的基礎,以研究這些狀態在增強量子技術安全性方面的潛力。

除了使用不同的材料重複實驗之外,研究人員還計劃進行結合多結點系統的研究。實際上,過去的研究證據表明,具有多個結的系統可以創建更複雜和有趣的設備。

馬庫斯表示:「這一研究將使我們能夠迅速而肯定地區分可以隱藏量子信息的零模式和不能隱藏量子信息的零模式。」 「馬約拉納零模式的編織證明,零能態具有信息保護所需的關鍵特性。」

參考:Photon-assisted tunnelling of zero modes in a Majorana wire. Nature Physics. 202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量子模擬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韓永建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製的光學量子模擬器研究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交換特性,實現了具有拓撲特性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並演示了拓撲量子計算的普適量子門操作。
  • 《自然》雜誌:測量量子隧穿所需要的時間
    粒子也是波,在空間中無限延伸。依據所謂的波動方程式,意味著可以在波的任何位置找到粒子。想像一下波撞擊屏障,它會損耗能量,振幅(峰值的高度)會下降。如果屏障足夠地薄,波振幅不會衰減至零。只要波中還有剩餘能量,粒子儘管很小,就有可能穿過山丘在山丘的另一側遭到它。
  • 馬約拉納:是未來物理的天使還是幽靈?
    如2012年發現的「希格斯」粒子自旋為零,而光的基本單元「光子」自旋為1,引力波的基本單元「引力子」自旋為2,他們都是「玻色子」。而費米子的自旋是這個基本單位的半整數倍,如電子與中微子的自旋都是1/2。基本粒子也都有相應的反粒子。電子的反粒子是正電子,而光子的反粒子卻是它本身。
  • 科學家利用量子隧穿違反了狹義相對論 讓光突破了速度限制
    但是日前兩位德國科學家聲稱,利用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ling),他們找到了讓光突破自己速度限制的方法。所謂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它們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又稱隧穿效應,勢壘貫穿。
  • 物理學家:神秘的量子隧穿並不是瞬時的
    現在,多倫多的實驗物理學家使用銣原子研究這種效應,並首次測量了銣原子在通過屏障過程中花費的時間。這個發表在7月22日《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量子隧穿並不是瞬時的。根據波函數,這個概率在許多地方可能不知一次不為零。如果粒子遇到勢壘,則波函數會發生改變,從而開始在勢壘內部呈指數衰減。即使這樣,粒子中的一部分仍然會洩漏出去,並且其幅度在勢壘另一側不會變為零。因此,檢測到越過障礙物的粒子仍然具有有限的概率,儘管很小。超光速?
  • 物理學家:神秘的量子隧穿並不是瞬時的
    現在,多倫多的實驗物理學家使用銣原子研究這種效應,並首次測量了銣原子在通過屏障過程中花費的時間。這個發表在7月22日《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量子隧穿並不是瞬時的。神奇的量子隧道「這是一個美麗的實驗,」從事量子隧道研究的同行、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伊戈爾·利特維努克說,「只是要做這是一項英勇的努力。」
  • 馬約拉納:從「天使粒子」回溯天才頭腦—新聞—科學網
    視覺中國 7月21日凌晨,《科學》雜誌刊載「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即馬約拉納任意子。然而,制約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傳統的量子比特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而發生退相干,從而導致計算的失敗;而基於馬約拉納的任意子的拓撲量子計算機對於環境的這種局部擾動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自身帶有高容錯的秉性。因此,在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對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 MIT首次在金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有助於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
    後來到了 1937 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艾託爾 · 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認為費米粒子中有些粒子,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馬約拉納粒子,與其反粒子在各項性質上其實是無法區分的。這後來在物理學界掀起了一股尋找馬約拉納粒子的熱潮,甚至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 物理學家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雖然量子隧穿效應不會帶你穿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的磚牆、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但它始終是個令人迷惑、似乎與直覺相悖的現象。不過,多倫多的一些實驗物理學家近日首次測出了銣原子在穿越屏障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研究結論發表在了7月22日的《自然》期刊上。  研究顯示,與近期一些新聞報導相反,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在瞬間發生的現象。
  • 物理學家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不過,多倫多的一些實驗物理學家近日首次測出了銣原子在穿越屏障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研究結論發表在了7月22日的《自然》期刊上。研究顯示,與近期一些新聞報導相反,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在瞬間發生的現象。「這是一次很美麗的實驗。」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伊戈爾·利特文亞克指出。他也研究量子隧穿現象,不過並未參與此次研究,「僅僅開展此次實驗已經是一項英勇的舉措了。」
  • 量子隧穿是瞬時的嗎?
    例如一個被捕獲的電子可以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逃脫束縛,就像一個高爾夫球從球場的一個洞中突然消失,再無緣無故地出現在另一個洞中。這種奇怪的現象,就是量子隧穿。量子隧穿效應在許多過程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它使得太陽核心中的氫核可以靠得足夠近,從而聚變形成氦,釋放出光子,如果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太陽可能永遠無法發出這些光子。
  • 量子隧穿是瞬時的嗎?
    量子隧穿效應在許多過程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它使得太陽核心中的氫核可以靠得足夠近,從而聚變形成氦,釋放出光子,如果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太陽可能永遠無法發出這些光子。自發現以來,物理學家對這一有悖直覺的效應已有了較好的理解,並將它用作於一些技術的基礎,例如量子計算技術,以及能夠成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
  • 「天使粒子」馬約拉納,80年苦尋,中國科學家終於抓住它的尾巴
    在這人生最後的一篇論文裡,馬約拉納預言了一種可能的自然界組成的基本單元,這是一種中性無任何(電)荷的、滿足相對論量子力學、自旋1/2的粒子,可以看作是狄拉克粒子(除中微子外,標準模型中的所有費米子都是狄拉克費米子)的一半。這種粒子就被稱為馬約拉納粒子。
  • 科學家最新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雖然量子隧穿效應不會帶你穿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的磚牆、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但它始終是個令人迷惑、似乎與直覺相悖的現象。不過,多倫多的一些實驗物理學家近日首次測出了銣原子在穿越屏障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研究結論發表在了 7 月 22 日的《自然》期刊上。研究顯示,與近期一些新聞報導相反,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在瞬間發生的現象。「這是一次很美麗的實驗。」
  • 光子拓撲零模式下編織的首次演示
    物理學理論表明,外來激發可以局限在拓撲缺陷附近的束縛態形式存在,例如,在馬約拉納邦零模被困在拓撲超導材料內的旋渦中的情況。更好地了解這些狀態可以幫助開發包括量子技術在內的新計算工具。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種引起人們關注的現象是「編織」,當特定狀態的電子(即馬約拉那費米子)相互編織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可以促進新型量子技術的發展,即拓撲量子計算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愛荷華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測試了這樣的假說,即編織也發生在電子以外的粒子中,例如光子(即光粒子)。
  • 量子隧穿及它的作用
    什麼是量子隧穿效應?我們設想一個運動中的粒子遭遇到一個位勢壘(勢壘就是勢能比附近的勢能都高的空間區域),試圖從位勢壘的一邊區域 A移動到另一邊區域 C,這可以被類比為一個人試圖走過一座小山。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對於這問題給出不同的解答。
  • 「量子隧穿效應」需要多長時間?幾乎瞬間就能完成
    幾十年以來,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量子隧穿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現在經過3年的調查分析,一支由理論物理學家組建的國際團隊找到了答案。依據一項最新研究,他們測量了來自氫原子的穿隧電子,發現它們穿隧時間很短暫,幾乎是瞬間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