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用地面臨天花板,橋下空間利用還屬初級階段,長寧兩處橋洞微更新帶來新思路
上海3.2萬個橋洞:土地集約開發新空間
凱旋路橋橋下空間改造主打檸檬黃,充滿童趣的遊樂設施受到市民歡迎。 均 資料圖片
遊樂設施內的攀爬網。
改造後撐起的「檸檬傘」。
古北路橋橋下空間以西瓜紅為主,增加藝術性。
下個月,上海古北路橋、凱旋路橋兩處橋洞經過改造升級後將正式對外開放。一改往日的陰暗封閉,兩處橋洞分別「裹」上了檸檬黃、西瓜紅等亮眼的馬卡龍色系。新增的遊樂設施、兒童攀爬牆、西瓜傘裝置、藝術燈光,也為橋洞聚集了人氣。
這兩處橋洞的改造有著深層次含義。根據上海市道運局的數據,全市公路橋、高架橋、城市橋梁等橋洞共計3.2萬個。上海正在探索土地複合利用、高質量發展,針對數量充足的橋下空間進行微更新,可以成為土地集約開發、激發新活力、縫合交通阻隔的創新方式。
感觸 市民的獲得感
環衛工人在橋下蕩鞦韆
「從2018年開始,我們連續兩年在全市進行『微更新激活橋下空間』試點。在位於4個中心城區的6個試點中,古北路橋和凱旋路橋正是首批啟動、首批完成的項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項目負責人陳敏介紹。
在凱旋路與萬航渡路交叉口,原先高架橋上熱鬧不已,橋下卻陰暗封閉,鮮有人問津。特別是靠南的一側,雜草叢生,仿佛還處在「原始狀態」。如今,這裡已經面貌一新,荒草不見蹤影,原本灰暗的橋下空間頓時亮眼起來。記者看到,在一處黃色路燈杆上,懸掛著一個方形小箱體,裡頭放置著一臺投影設備。機器啟動後,便會將動畫投影在對面的矮牆上。類似的變化,在長寧區古北路橋下也發生了。那裡以西瓜為主題,整體採用紅色調,運用三角形的切割組合進行設計,西瓜傘、裝飾牆、標識柱等結合LED燈帶的設計,賦予橋下空間時尚與動感。
「在『一江一河』的大框架下,我們希望對蘇州河沿線節點進行微更新,更好地滿足周邊居民在生活圈配套設施方面的需求,打造出多元複合的橋下空間。」長寧區建管委交通科相關負責人吳璇說起項目的初衷。
周邊居民要什麼?設計方案深化單位上海林李土建工程諮詢公司第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了調研。他們對改造點位周邊步行15分鐘範圍內人群,包括社區居民、學生、商鋪店主、行人、健身跑步者等,進行橋下空間改造意向問卷調查。
「我們了解到,周邊市民最在意的是橋下空間環境差及空間浪費;希望增加更多的便民設施以及健身活動區;75%的受訪人群傾向於使用鮮明的色彩。」相關負責人表示,調研提供了更為明晰的方向,部分需求被納入到設計之中。
鮮為人知的是,從方案確定到最後落地,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其中協調和設計就花了一年多。為何這麼久?吳璇說:「橋下空間是一個新型改造空間,如果對空間性質、使用現狀不熟悉,落地就會遇到不少問題。對於參與各方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2018年,長寧區在全市範圍內甄選橋下空間改造方案。經過層層篩選,SATUN團隊的設計作品從94份方案中脫穎而出。在他們的方案中,接地氣的功能定位,以及充滿活力的檸檬黃和西瓜紅色調吸引了評審專家的目光。團隊負責人黃曉晨坦言,這樣的色調在實際落地時卻受到質疑:「顏色太亮會不會影響司機駕駛安全?」在反覆討論後,設計團隊調整了方案,降低顏色飽和度,在安全與新意中找到了平衡點。
由於身處高架橋下,改造自帶局限,方案也幾經調整。「這次功能提升,得到各相關部門的協調支持,在把控底線的前提下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吳璇說,這一方空間裡,涉及到的管理部門包括道路養護、綠化市容、電力、河道、軌道交通、配套管線等,「前前後後大概開了上百次會議,也進行了現場踏勘,千方百計地完善方案」。
其間,任何細節都不能疏忽。曾經,設計人員計劃對高架橋梁柱進行遮擋,採用一層更為明亮的外牆改變灰暗的視覺感。梁柱上並不起眼的兩個小點引起了設計人員的注意,詢問後才得知,原來這兩個小孔是軌道交通用來監測高架橋梁狀態的傳感器。於是,設計人員做了「減法」,將該處保留原狀。同樣地,因地下管線複雜,出於安全考慮,北側原先計劃設置8個「檸檬傘」,後來縮減到5個。
如今,這兩個項目有個共同的暱稱「糖蘇河」。「上海『逛街』叫做『趤馬路』,我們取用與『趤』諧音的『糖』字。以糖為設計主題在橋底空間藏了各種各樣的糖果盒子,給市民更多豐富的停留休憩空間。」黃曉晨解釋。她還說起頗為感觸的一幕:「前段時間,我來到凱旋路橋下,看到有一個環衛工人在蕩鞦韆,雖然背對著我,但能想像到他的開心和臉上的笑容。」
盤活 上海存量資產
針灸一樣改造橋下空間
把橋下空間改造升級,就像針灸療法,通過點位疏通、循序漸進,從而實現城市整體品質的提升。當建設用地面臨天花板,這類微更新試點已成為上海存量資產盤活的新思路。
「上海寸土寸金,能夠集中建設大型活動場所的公共空間十分有限。如果我們能充分開發和利用家門口、馬路邊的零星空間,也能形成燎原之勢。」上海林李土建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第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郎爽說。
國際上早有先例。在佔地面積不足上海1/3的東京,人們想方設法「擠出」活動空間,「拼湊」了超過190萬平方米公共空間,相當於41座「東京巨蛋」。一座「東京巨蛋」可容納5.5萬人觀賽。包括中目黑高架橋下商業空間等東京橋下空間開發,已經成為全球一流城市中的典範之作。2016年11月,中目黑高架下開業,700多米長的高架空間下進駐了28家店鋪,匯集了日本最美書店、咖啡廳、餐廳、服飾等多元化人氣元素,顛覆了人們對一般高架下空間的想像,成為東京亮眼的新商業代表。
上海絕大多數橋下空間尚未充分開發,要麼處於閒置狀態,要麼是功能單一的綠化帶。「橋下空間在專業上被稱作剩餘空間,指的是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且沒有明確功能的空間。」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匡曉明說。
正因橋下空間本身具有公共性,又無明確使用功能,在實際運作中主要被用作綠化、停車、道班房等功能性用途。但在上海探索土地集約節約化利用的背景下,橋下空間的功能複合化成為趨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橋下空間利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綠地、停車、道班房等「老三樣」;第二階段是通過貫通和照明改造,讓「走近」變「走進」;第三階段是通過植入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我們要探索的是如何把這些閒置空間用得更好。」
政府已啟動相關探索。今年下半年,上海啟動開展橋孔整治專項行動,共檢查在用橋孔639處,發現在用橋孔問題247個,預計在今年底完成全部隱患整改。其中,部分轄區在整改中進行創新。比如黃浦區在延安高架橋洞、內環高架橋洞等處建設了一些綠化景觀小品,以及長寧區這次將凱旋路橋、古北路橋橋洞變身為文化休閒空間。
全市「激活橋下空間微更新」計劃更將橋下空間進行細分,在虹口、徐匯、長寧和普陀探索軌交高架橋、跨河引橋和常規公路橋等三類橋下空間改造。「總體來看,橋下空間改造在上海還處於『從0到1』的過程,有不少規範和機制需要進一步梳理,尋求突破點。而且不同類型的空間涉及到的權屬單位、管理方也不盡相同,需要分類研究。」市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建議 編制設計導則
剩餘空間改造需精細化
長寧兩處橋洞改造備受居民歡迎,是否預示全市3萬多個橋洞都能成為遊憩空間「新增量」?據調查,業界普遍認為橋下空間的改造和運維仍需因地制宜,更需長效機制。
在郎爽看來,每個橋下空間情況不盡相同,科學合理的改造需要「精細化」,而不是「一刀切」。在某些地方,橋下空間的足球場雖然提升了使用功能,但由於周邊缺少居民區,又緊靠快速路,足球場幾乎無人問津,失去了改造的意義。
「橋下空間的使用功能,首先保證上方橋梁的安全。」市道運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安全」成為提升橋孔利用效率和景觀水平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橋下空間改造中不能破壞橋梁本身的結構,儘可能為運營、養護留出空間,不能對橋梁結構完全遮擋。
行人的「安全」同樣需要考量。多名參與「激活橋下空間微更新」計劃的設計師說,對橋下空間進行功能定位時,需要充分考量周邊環境,也要考慮功能變化帶來的安全規範提升,比如需要提高照明和排水標準。
在功能定位上,「如果周邊居民區較多,可以考慮提供帶有玩樂設施的功能;如果周邊有河道,可以結合濱水空間提供座椅等供人停留的家居小品;如果周邊有快速路,車流量大、車速快,那麼空間功能可以主要以綠化、貫通為主,不建議行人過多停留」。作為設計一方,黃曉晨所在的團隊越來越注重彈性設計。「結合整個區域的規劃發展方向,讓設計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她以2019年針對古北路橋另一端的設計為例。「路橋周邊有長風公園,以及親子文化為主題的商業體,目前還是有一定的停車需求,因此暫時保留了停車功能,在橋下設置了慢行緩衝區,保留了回車道。」同時,他們也注意到,未來附近將建成兒童圖書館,因此又加入了遠期設計想法。「圖書館建成後,自帶的停車功能將分流橋下一部分車輛,空出來的場地可以設置兒童玩樂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親子空間」。
雖然橋下空間屬於「點位」更新,但在改造中仍需考慮到它在道路網絡中的可達性,比如通過一些步行介入手段讓橋下空間成為可達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微更新在功能類型中加以拓展,將更多服務性質的功能植入,比如商業設施、新基建設施等。
經多方走訪,記者發現橋下空間改造在機制上仍有提升空間。在古北路橋和凱旋路橋的改造中,在區建管委牽頭下,參與協商溝通的部門包括軌道交通、交警、綠化、水務、道運、規劃等,大大提高了溝通效率。這說明,橋下空間的改造更新不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而是需要綜合治理。其中,一個承擔統籌協調作用的牽頭部門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目前上海橋下空間改造以政府主導為主,改造費用較高。未來可考慮引入社會資本,為微更新提供更多活力和思路。
各界普遍建議開展相關領域的設計導則編制,為未來的橋下空間微更新設計提供框架性的指導意見。「結合上海各轄區的社區規劃師制度,橋下空間微更新或可與之聯動。由社區規劃師梳理出更新清單,對接相關主管部門推進落實」。(記者 戚穎璞 記者 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