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2萬個橋洞:土地集約開發新空間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建設用地面臨天花板,橋下空間利用還屬初級階段,長寧兩處橋洞微更新帶來新思路

  上海3.2萬個橋洞:土地集約開發新空間

凱旋路橋橋下空間改造主打檸檬黃,充滿童趣的遊樂設施受到市民歡迎。 均 資料圖片

遊樂設施內的攀爬網。

改造後撐起的「檸檬傘」。

古北路橋橋下空間以西瓜紅為主,增加藝術性。

  下個月,上海古北路橋、凱旋路橋兩處橋洞經過改造升級後將正式對外開放。一改往日的陰暗封閉,兩處橋洞分別「裹」上了檸檬黃、西瓜紅等亮眼的馬卡龍色系。新增的遊樂設施、兒童攀爬牆、西瓜傘裝置、藝術燈光,也為橋洞聚集了人氣。

  這兩處橋洞的改造有著深層次含義。根據上海市道運局的數據,全市公路橋、高架橋、城市橋梁等橋洞共計3.2萬個。上海正在探索土地複合利用、高質量發展,針對數量充足的橋下空間進行微更新,可以成為土地集約開發、激發新活力、縫合交通阻隔的創新方式。

  感觸 市民的獲得感

  環衛工人在橋下蕩鞦韆

  「從2018年開始,我們連續兩年在全市進行『微更新激活橋下空間』試點。在位於4個中心城區的6個試點中,古北路橋和凱旋路橋正是首批啟動、首批完成的項目。」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項目負責人陳敏介紹。

  在凱旋路與萬航渡路交叉口,原先高架橋上熱鬧不已,橋下卻陰暗封閉,鮮有人問津。特別是靠南的一側,雜草叢生,仿佛還處在「原始狀態」。如今,這裡已經面貌一新,荒草不見蹤影,原本灰暗的橋下空間頓時亮眼起來。記者看到,在一處黃色路燈杆上,懸掛著一個方形小箱體,裡頭放置著一臺投影設備。機器啟動後,便會將動畫投影在對面的矮牆上。類似的變化,在長寧區古北路橋下也發生了。那裡以西瓜為主題,整體採用紅色調,運用三角形的切割組合進行設計,西瓜傘、裝飾牆、標識柱等結合LED燈帶的設計,賦予橋下空間時尚與動感。

  「在『一江一河』的大框架下,我們希望對蘇州河沿線節點進行微更新,更好地滿足周邊居民在生活圈配套設施方面的需求,打造出多元複合的橋下空間。」長寧區建管委交通科相關負責人吳璇說起項目的初衷。

  周邊居民要什麼?設計方案深化單位上海林李土建工程諮詢公司第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了調研。他們對改造點位周邊步行15分鐘範圍內人群,包括社區居民、學生、商鋪店主、行人、健身跑步者等,進行橋下空間改造意向問卷調查。

  「我們了解到,周邊市民最在意的是橋下空間環境差及空間浪費;希望增加更多的便民設施以及健身活動區;75%的受訪人群傾向於使用鮮明的色彩。」相關負責人表示,調研提供了更為明晰的方向,部分需求被納入到設計之中。

  鮮為人知的是,從方案確定到最後落地,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其中協調和設計就花了一年多。為何這麼久?吳璇說:「橋下空間是一個新型改造空間,如果對空間性質、使用現狀不熟悉,落地就會遇到不少問題。對於參與各方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2018年,長寧區在全市範圍內甄選橋下空間改造方案。經過層層篩選,SATUN團隊的設計作品從94份方案中脫穎而出。在他們的方案中,接地氣的功能定位,以及充滿活力的檸檬黃和西瓜紅色調吸引了評審專家的目光。團隊負責人黃曉晨坦言,這樣的色調在實際落地時卻受到質疑:「顏色太亮會不會影響司機駕駛安全?」在反覆討論後,設計團隊調整了方案,降低顏色飽和度,在安全與新意中找到了平衡點。

  由於身處高架橋下,改造自帶局限,方案也幾經調整。「這次功能提升,得到各相關部門的協調支持,在把控底線的前提下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吳璇說,這一方空間裡,涉及到的管理部門包括道路養護、綠化市容、電力、河道、軌道交通、配套管線等,「前前後後大概開了上百次會議,也進行了現場踏勘,千方百計地完善方案」。

  其間,任何細節都不能疏忽。曾經,設計人員計劃對高架橋梁柱進行遮擋,採用一層更為明亮的外牆改變灰暗的視覺感。梁柱上並不起眼的兩個小點引起了設計人員的注意,詢問後才得知,原來這兩個小孔是軌道交通用來監測高架橋梁狀態的傳感器。於是,設計人員做了「減法」,將該處保留原狀。同樣地,因地下管線複雜,出於安全考慮,北側原先計劃設置8個「檸檬傘」,後來縮減到5個。

  如今,這兩個項目有個共同的暱稱「糖蘇河」。「上海『逛街』叫做『趤馬路』,我們取用與『趤』諧音的『糖』字。以糖為設計主題在橋底空間藏了各種各樣的糖果盒子,給市民更多豐富的停留休憩空間。」黃曉晨解釋。她還說起頗為感觸的一幕:「前段時間,我來到凱旋路橋下,看到有一個環衛工人在蕩鞦韆,雖然背對著我,但能想像到他的開心和臉上的笑容。」

  盤活 上海存量資產

  針灸一樣改造橋下空間

  把橋下空間改造升級,就像針灸療法,通過點位疏通、循序漸進,從而實現城市整體品質的提升。當建設用地面臨天花板,這類微更新試點已成為上海存量資產盤活的新思路。

  「上海寸土寸金,能夠集中建設大型活動場所的公共空間十分有限。如果我們能充分開發和利用家門口、馬路邊的零星空間,也能形成燎原之勢。」上海林李土建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第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郎爽說。

  國際上早有先例。在佔地面積不足上海1/3的東京,人們想方設法「擠出」活動空間,「拼湊」了超過190萬平方米公共空間,相當於41座「東京巨蛋」。一座「東京巨蛋」可容納5.5萬人觀賽。包括中目黑高架橋下商業空間等東京橋下空間開發,已經成為全球一流城市中的典範之作。2016年11月,中目黑高架下開業,700多米長的高架空間下進駐了28家店鋪,匯集了日本最美書店、咖啡廳、餐廳、服飾等多元化人氣元素,顛覆了人們對一般高架下空間的想像,成為東京亮眼的新商業代表。

  上海絕大多數橋下空間尚未充分開發,要麼處於閒置狀態,要麼是功能單一的綠化帶。「橋下空間在專業上被稱作剩餘空間,指的是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且沒有明確功能的空間。」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匡曉明說。

  正因橋下空間本身具有公共性,又無明確使用功能,在實際運作中主要被用作綠化、停車、道班房等功能性用途。但在上海探索土地集約節約化利用的背景下,橋下空間的功能複合化成為趨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橋下空間利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綠地、停車、道班房等「老三樣」;第二階段是通過貫通和照明改造,讓「走近」變「走進」;第三階段是通過植入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我們要探索的是如何把這些閒置空間用得更好。」

  政府已啟動相關探索。今年下半年,上海啟動開展橋孔整治專項行動,共檢查在用橋孔639處,發現在用橋孔問題247個,預計在今年底完成全部隱患整改。其中,部分轄區在整改中進行創新。比如黃浦區在延安高架橋洞、內環高架橋洞等處建設了一些綠化景觀小品,以及長寧區這次將凱旋路橋、古北路橋橋洞變身為文化休閒空間。

  全市「激活橋下空間微更新」計劃更將橋下空間進行細分,在虹口、徐匯、長寧和普陀探索軌交高架橋、跨河引橋和常規公路橋等三類橋下空間改造。「總體來看,橋下空間改造在上海還處於『從0到1』的過程,有不少規範和機制需要進一步梳理,尋求突破點。而且不同類型的空間涉及到的權屬單位、管理方也不盡相同,需要分類研究。」市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建議 編制設計導則

  剩餘空間改造需精細化

  長寧兩處橋洞改造備受居民歡迎,是否預示全市3萬多個橋洞都能成為遊憩空間「新增量」?據調查,業界普遍認為橋下空間的改造和運維仍需因地制宜,更需長效機制。

  在郎爽看來,每個橋下空間情況不盡相同,科學合理的改造需要「精細化」,而不是「一刀切」。在某些地方,橋下空間的足球場雖然提升了使用功能,但由於周邊缺少居民區,又緊靠快速路,足球場幾乎無人問津,失去了改造的意義。

  「橋下空間的使用功能,首先保證上方橋梁的安全。」市道運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安全」成為提升橋孔利用效率和景觀水平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橋下空間改造中不能破壞橋梁本身的結構,儘可能為運營、養護留出空間,不能對橋梁結構完全遮擋。

  行人的「安全」同樣需要考量。多名參與「激活橋下空間微更新」計劃的設計師說,對橋下空間進行功能定位時,需要充分考量周邊環境,也要考慮功能變化帶來的安全規範提升,比如需要提高照明和排水標準。

  在功能定位上,「如果周邊居民區較多,可以考慮提供帶有玩樂設施的功能;如果周邊有河道,可以結合濱水空間提供座椅等供人停留的家居小品;如果周邊有快速路,車流量大、車速快,那麼空間功能可以主要以綠化、貫通為主,不建議行人過多停留」。作為設計一方,黃曉晨所在的團隊越來越注重彈性設計。「結合整個區域的規劃發展方向,讓設計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她以2019年針對古北路橋另一端的設計為例。「路橋周邊有長風公園,以及親子文化為主題的商業體,目前還是有一定的停車需求,因此暫時保留了停車功能,在橋下設置了慢行緩衝區,保留了回車道。」同時,他們也注意到,未來附近將建成兒童圖書館,因此又加入了遠期設計想法。「圖書館建成後,自帶的停車功能將分流橋下一部分車輛,空出來的場地可以設置兒童玩樂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親子空間」。

  雖然橋下空間屬於「點位」更新,但在改造中仍需考慮到它在道路網絡中的可達性,比如通過一些步行介入手段讓橋下空間成為可達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微更新在功能類型中加以拓展,將更多服務性質的功能植入,比如商業設施、新基建設施等。

  經多方走訪,記者發現橋下空間改造在機制上仍有提升空間。在古北路橋和凱旋路橋的改造中,在區建管委牽頭下,參與協商溝通的部門包括軌道交通、交警、綠化、水務、道運、規劃等,大大提高了溝通效率。這說明,橋下空間的改造更新不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而是需要綜合治理。其中,一個承擔統籌協調作用的牽頭部門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目前上海橋下空間改造以政府主導為主,改造費用較高。未來可考慮引入社會資本,為微更新提供更多活力和思路。

  各界普遍建議開展相關領域的設計導則編制,為未來的橋下空間微更新設計提供框架性的指導意見。「結合上海各轄區的社區規劃師制度,橋下空間微更新或可與之聯動。由社區規劃師梳理出更新清單,對接相關主管部門推進落實」。(記者 戚穎璞 記者 束涵)

相關焦點

  • ...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土地供應實施辦法的通知(杭政辦函〔2018〕82號)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8年6月19日    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土地供應實施辦法 為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助推城市綠色發展,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浙江省杭州市探索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 深入推進節約集約示範省創建工作意見的函
  • 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土地規劃_土地資源網
    3、土壤  杞縣土壤為2個土類,3個亞類,5個土屬,24個土種。全縣土壤類型分為潮土和風砂土兩個類型,且以潮土為主,風砂土為輔。  4、水文地質  杞縣屬於淮河流域渦河水系。通過縣境較大的河流主要有惠濟河、淤泥河、鐵底河、小蔣河、圈章河、茅草河、渦河故道、小青河、大堰河、小溫河等10條,另外,較大的幹支溝渠有30餘條。
  • 畢節市織金洞風景名勝區二期開發
    2、旅遊接待設施  本項目是織金洞風景名勝區的範圍內,還沒有進行旅遊開發,但織金洞區域內有三星級酒店1家,鄉村旅遊飯店若干家,可以滿足各種大小會議和團體接待。  本項目實施後,將在旅遊接待設施方面進行改善,以滿足織金洞的住宿條件,同時改善區域內的其他旅遊產品,形成綜合旅遊區域。
  • 「專家視角」什麼是全域土地整治?
    同時,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2000萬畝,通過農用地整理改造中、低等耕地2億畝左右,使耕地數量、質量保護水平全面提升。《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百年規劃綱要》中規定要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下降20%的具體目標。《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了將城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作為落實節地戰略、改善人居環境、保障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1]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土地資源數量配置與土地資源的總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資源質量組合與土地資源稟賦相適應;(3)土地資源的時間安排與土地資源的時序性完全相當;(4)土地資源配置應當考慮區域差異,反映各地區特點,激發各地區發展活力。
  • 全國「十四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思路與建議
    (四)以分級分類國土全域保護為導向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加速形成十八大以來,國土生態安全重要性得以進一步凸顯,隨著國家層面分類分級國土全域保護的穩步推進,有針對性的國土空間生態建設和保護、維護和修復力度得到不斷加強,僅2019年全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保護修復溼地9.3
  • 智庫| 「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真的是「鬆綁」麼?——你看錯了...
    耕地保護是維護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的基礎,也是約束城市建設用地「攤大餅」蔓延擴張、優化城市空間形態、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增進農業農村發展權益的保障,一直是國土管理的核心抓手和「牙齒」,「土地督察」正是以耕地保護為核心。可以說,耕地保護是用途管制的基本任務和核心目標。
  • [公告]17浦土01:上海浦東土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開發行2017年...
    2、發行主體:上海浦東土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3、發行規模:第一期發行 10億元。4、票面金額和發行價格:本期債券票面金額為 100 元,按面值平價發行。5、債券期限:本期發行的公司債券期限為 5(3+2)年期,附第 3 年末發行 人調整票面利率選擇權和投資者回售選擇權。
  • 山子頂、龍尾與北京企業籤訂協議,12萬平方米土地開發古城!
    「土湖村的全部土地已經徵收,村民小組手上有一些留用地,用來出租或進行村企合作賺取收入。」擔任土湖村黨支部書記10多年的鄒遠青說,村集體有一家酒店,曾經由村委會經營,後來外包出去,每年租金收入上百萬元。  因臨近深圳坑梓,土湖村近年來新建了數十個花園小區,其中一些項目是村企合作項目,村民在合作中得到了實惠。
  • 上海土地市場監測月報:累計成交約3374萬平米,同比增長32.6%!
    12月涉宅地成交以保障房和居住地塊為主,溢價率走高;共計成交14幅,3幅居住用地,1幅商住綜合用地、8幅安置房和2幅租賃用地。居住用地成交平均溢價率為14.3%,商住用地成交溢價率為18%,租賃用地和安置房用地均以底價成交。其中,金地62.3億元拍下的松江區中山街道新城主城C單元C08-04號地塊為本月成交金額最高的涉宅地塊,該地塊出讓面積10.59萬平米,溢價率15.4%。
  • 延川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調整完善說明
    (三)銜接協調、有序推進,促進「多規融合」    以部省合作開展的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空間開發格局,轉變開發利用方式,提高空間發展質量和效率,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合理確定城鎮開發邊界。
  • 華菱鋼鐵:土地估價報告
    另有大熊山、龍山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波月洞、仙女峰等精品旅遊景點70多處,共同形成了婁底這一湘中獨具特色的新興旅遊目的地。梅山龍宮是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群,由九層洞穴上萬個溶洞組成,洞內景觀豐富多彩,絕世景觀舉不勝舉;紫鵲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歷史,梯田依山就勢而造,總面積近6萬畝,集中成片的有2萬餘畝,蔚為壯觀。
  • 上海北外灘將建設世界級會客廳和新時代頂級中央活動區
    北外灘地區東至大連路,南至黃浦江一蘇州河,西至河南北路,北至海寧路一周家嘴路,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其中陸域面積約3.3平方公裡。核心區由周家嘴路一公平路一唐山路一海門路一東大名路一旅順路一東漢陽路一商丘路圍合而成,總用地面積約81公頃。
  • 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安全的若干戰略思考
    此外,由於過度利用和人為破壞,天然草地年減少約67萬hm2,超限額消耗森林86794萬m3。由於化肥、農藥、地膜的大量使用及汙水灌溉造成土壤汙染和耕地質量下降。全國遭受工業「三廢」汙染的農田達700萬hm2,使糧食每年減產100億kg,並潛伏著嚴峻的農產品質量危機。 2.3 土地資源區域安全的危機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顯著,致使土地資源問題亦不相同。
  • 16個案例入選!浙江公布踐行「兩山」理念典型案例
    按照類型,這些案例可劃分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個、廢棄礦山修復3個、節約集約用地2個、藍色海灣整治2個、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1個、生態「坡地村鎮」建設1個、「森林浙江」建設1個、地質環境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1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1個。從入圍地區看,典型案例中,來自杭州市、寧波市、湖州市、嘉興市的各2個,浙江其餘市各1個。
  • 上海的提籃橋街道撤銷了 提籃橋區域的歷史文化您知道嗎-提籃橋...
    同時要求,虹口區在建立北外灘街道的同時,要做好新建提籃橋居委會工作,切實保護提籃橋歷史文化地名,進一步提升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功能。  早在2008年,提籃橋地區就被列為上海首批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今天,我們就帶您一起梳理一下提籃橋的歷史和文化。
  • 姜大明:各地應立足資源稟賦條件 推動節約集約用地
    各地應立足省情和資源稟賦條件,以節約集約用地倒逼經濟轉型發展。」 7月10日上午,在部機關召開的部分國土資源廳(局)長中央黨校學習情況匯報座談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指出。座談會由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少農主持,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世元,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部紀檢組組長王壽祥出席座談會。
  • 百聞不如一見的美景——織金洞
    貴州省新開發的織金洞,似乎引起人們更多的讚嘆。一位作家認為「織金洞外無洞天」; 國家地礦部部長、地質學家孫大光甚至認為織金洞是「地球之寶」!織金洞距貴州省省會貴陽152公裡,距西線旅遊區的中心城市安順122公裡,是西線旅遊的主要景點之一。
  • 4萬個鋼板建築的奇蹟 「莫比烏斯環」橋亮相成都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繫,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詩人艾青《橋》的這首詩,盡展橋梁的非凡意義和價值。從英國倫敦著名風景地標的塔橋到美國舊金山城市象徵的金門大橋,從我國900多年前「石橋之祖」趙州橋到最新的港珠澳大橋……橋梁不僅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城市精神的價值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