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雷雨,猛烈而急促,前一秒大雨如注,後一秒豔陽高照。在雨後的周三下午,安鵬打開東四北大街499-1「酷樂唱片」的大門。溼潤的空氣隨著玻璃門的開啟,飄進這個30平米的唱片店。「對不住啊,下雨,有點兒晚了。我先找張盤,咱們邊聽邊聊。」42歲的安鵬就是這家唱片店的老闆,從1999年開始,這已經是「酷樂唱片」的第五個店址。
7月1日,美國著名的數碼電子產品售賣商百思買,將正式停售CD唱片。在東四,曾經有很多店售賣唱片,有統計說在巔峰期整個北京有3000家音像店,而如今只剩不足20家。
從卡帶、CD到黑膠唱片,從小虎隊、周杰倫到貝多芬,「酷樂唱片」這20年,見證了京城音樂市場的起起伏伏。
在北京的唱片圈子裡,「酷樂唱片」絕對是傳奇,有外地甚至外國遊客來北京時,會專門找安鵬買唱片。不過,遊客們最大的遺憾是,找不準營業時間。在「酷樂唱片」的點評頁面,就有慕名而來卻吃閉門羹的樂迷。遇到這種情況,安鵬會不好意思地回覆:「抱歉,下午兩點半開門。」
一般情況下,下午兩點半是「酷樂唱片」開門時間,但是,總有些突發狀況,比如一場大雨,會導致開門時間推遲。「嗨,到我這個歲數,不惑之年了嘛,就不想再為掙錢奔忙了。來,咱聽這個吧。」安鵬挑了一張最近常聽的黑膠唱片——珍妮弗·華恩茲1987年發行的專輯《藍雨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高檔音響店裡,一定會有這張用來試音的《藍雨衣》。
安鵬的父親是大學老師,他從小就住在校園裡。也正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剛剛記事起,就伴著學生宿舍裡傳出來的旋律,愉快奔跑。「我經常去學生宿舍玩,大學生們聽什麼,我就聽什麼。那時候第一批進來的就是港臺流行音樂。」安鵬至今記得,他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10塊錢一張的《小虎隊》卡帶,「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100多,10塊錢,太貴了。」用這張《小虎隊》,安鵬和同學們、和大學裡的哥哥姐姐們換著聽,齊秦、譚詠麟、張國榮、達明一派……還有麥可·傑克遜。「那時候娛樂方式少,就是看書、聽歌。聽見好的音樂,真是激動。我記得在大學生宿舍裡看見一盤齊秦的《狼Ⅰ》,跟看見寶貝似的。」
在那個春遊都有人扛著雙卡錄音機的年代,安鵬只要有機會,就找磁帶聽。「借、換或者淘打口帶,跟我差不多大的應該都有這經歷。」流行音樂,成為安鵬童年的主旋律。「別的孩子,可能希望以後長大了開一個小賣部,有的想以後開一個小飯館兒,我的願望就是開一家唱片店,打小就是。」
中學畢業後,安鵬直接進了一家音像店打工,「可以免費試聽所有的磁帶和CD,爽」。
1999年,23歲的安鵬成了唱片店老闆。「應該說,我開店那時候,是唱片市場最火的時候。那一段為了打擊盜版碟,CD特別便宜,正版的才十幾塊錢一張。」第一家店開在了東單,之後擴大規模,搬到了大華電影院附近,那家500平米的店面,至今仍是安鵬的最愛。「氛圍好,認識了很多樂迷、樂隊,後來都成了好哥們。」
曾有媒體統計,2005年左右,北京市的唱片店多達3000家。這個數字,安鵬認為並不精確。「確實,有很多店賣CD、DVD、壓縮碟,什麼都賣。真正只賣音樂唱片的,其實並不多。」
2008年前後,數位音樂大規模進入音樂消費市場,尤其免費下載的盛行,讓唱片市場進一步萎縮。「我個人感覺,整個中國的音樂市場都太浮躁了。」
年輕時也玩過樂隊的安鵬,目睹了熱錢湧入又溢出,一撥撥樂隊潮起又潮落。「現在吧,很多音樂人在炒,炒流量、吸粉絲、賣音樂。一張古典音樂大師的CD賣三五百,一張剛剛炒起來專輯也敢賣三五百,有的甚至賣到上千元。」
去年底,安鵬換了第五次店址,到了東四北大街,有很多樂迷通過各種渠道找他,他寧願把手機號留在網上,也不開網店。「網店太亂了,很多人就是為了炒。有些根本不能算音樂的東西,炒到了天價,我不幹這事兒。」
熱錢、炒作,讓北京的唱片市場急劇變化,安鵬說,剩下的這不到20家,才是真正的唱片店。「抱著掙一筆錢就走的目的來這個市場,掙完錢或者覺得錢不好掙,自然就都走了。留下的,我不敢說多高尚吧,但是至少對待音樂比較單純,就是喜歡。」
喜歡,伴隨著安鵬的職業生涯。
夏季雷雨後的空氣格外舒爽,正是靜靜聽歌的好時間,安鵬一張一張給北京晚報記者推薦CD和黑膠唱片,從英倫搖滾、到電影原聲、再到爵士和古典。
正聊著,安鵬通過音樂結識的「好哥們」王一言進店了。「我初中的時候,就在鵬哥的店裡買盤了。後來,也是偶然,居然在店裡碰到了我的大學老師。」直到大學畢業,王一言有一次在安鵬的店裡,見到了安父,他這才知道,安鵬是自己老師的兒子。
每個月,王一言大概會買三五張CD,安鵬店裡的CD絕大多數在百元以內。「現在吃頓好的、買雙鞋,可能都不止三五百吧,但是願意花這錢買CD的人,不多。」記者問王一言為什麼,他笑著說:「吃頓好的可以曬朋友圈,買雙好鞋可以穿出去給人看,買CD都是自己在家靜靜聽,這就是區別。」
像王一言這樣的樂迷,全北京也只有幾千人,一多半兒都是安鵬的朋友和顧客。朋友們每次來店裡,一逛就是一下午,店裡的CD和黑膠唱片都可以免費試聽,有的樂迷會一直待到閉店。「有時候,我都關門回家了,還接到電話,問能不能回來。」
周一,是安鵬唯一的休息日,他要陪女兒。但樂迷朋友們的熱情,讓他經常得臨時加班。「有次周一,有位樂迷冒雨來到店門口,打電話問我能不能來。我只能帶著閨女,一塊兒趕過來了。」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讓安鵬一直堅守著「酷樂唱片」,他坦稱這個小店不是自己的唯一收入來源,但卻是主要事業。「我知道瑞典中學的興趣課教編曲,日本的小學就欣賞古典音樂,咱們不能老聽網絡神曲吧?」
採訪快結束的時候,店裡來了這個下午的第二位顧客,一個頭髮花白的大爺,來尋找他年輕時候聽過且留下深刻印象的南美音樂。具體的曲名、專輯名、音樂人姓名已經全無線索,安鵬還是耐心推薦相似的南美風格音樂。「我覺得愛聽音樂的人,一直都還是有的。不管是流行、民謠、搖滾、嘻哈、爵士、古典……好的音樂需要沉下心來去感受,唱片,尤其是黑膠唱片,能保留所有的音樂細節,供你細細品味。」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孫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