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導英媒稱,全球衛生與傳染病學專家警告說,由蝙蝠攜帶的一種名叫「尼帕」的病毒已經導致南亞和東南亞暴發疫情,而且這種病毒帶來了「嚴重的疫情擴散隱患」。
據路透社12月9日報導,這種病毒是1999年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現的。據專家說,「尼帕」病毒所引發疫情的致死率在40%到90%之間,而且傳播到了數千公裡之外的孟加拉國和印度,目前尚無對付這種病毒的藥物或疫苗。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總裁理察·哈切特說:「自發現這種病毒以來,已經過去了20年,可是全世界依然沒有為應對『尼帕』病毒給全球健康帶來的威脅做好充分準備。」
報導稱,「尼帕」是這一機構著手應對的首批病毒之一,它主要由某些食果蝙蝠和豬攜帶,也能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還能通過被汙染的食物擴散。
報導指出,在首次被發現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尼帕」病毒就擴散到了孟加拉國,自2001年以來在那裡導致多次疫情。
2018年,尼帕在印度喀拉拉暴發,造成17人死亡。
哈切特說:「到目前為止,『尼帕』病毒的暴發僅限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不過這種病毒有嚴重的疫情擴散隱患,因為攜帶病毒的食果蝙蝠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常普遍,這些地區生活的人口超過20億。」
他說,由於「尼帕」病毒也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從理論上講它也會傳播到人口稠密的地區。
報導稱,為期兩天的「尼帕」病毒大會是首次聚焦這種致命病毒的會議,主持會議的是CEPI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教授、會議主席之一王林發表示:「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尼帕病毒感染的藥物或疫苗,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它認定為需要優先考慮的病種。」他希望本次會議能促使專家尋找應對「尼帕」病毒的方式。
報導稱,CEPI成立於2017年,為傳染病學專家與政府、私人、慈善及民間機構之間的合作搭建了平臺,試圖加快疫苗研發工作來應對新出現及未知的傳染病。(編譯/李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