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的外來形態的新測量表明令人驚訝的形狀轉變

2021-01-20 INeng財經

十多年前,科學家將鎂原子推向了新的極限,將額外的中子幹擾到它們的原子核中 - 並且可能達到 - 這個元素的最大限度。

現在,由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已經複製了這種被稱為鎂-40的外來系統,並收集了關於其核結構的新的和令人驚訝的線索。

「鎂-40位於一個十字路口,那裡有很多關於它真實情況的問題,」伯克利實驗室核科學部的科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希瑟克勞福德說,2月7日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物種。」

雖然原子核中質子(具有正電荷)的數量定義了元素的原子序數 - 它位於元素周期表中 - 但中子(沒有電荷)的數量可能不同。在自然界中發現的最常見和最穩定的鎂原子類型有12個質子,12個中子和12個電子(帶負電荷)。

具有不同中子計數的相同元素的原子被稱為同位素。研究人員研究的鎂-40(Mg-40)同位素有28個中子,這可能是鎂原子的最大值。對於給定的元素,核中的最大中子數被稱為「中子滴線」 - 如果你試圖在已經處於能量時添加另一個中子,那麼額外的中子將立即從核中「滴」出來。 。

「這是非常中子豐富的,」克勞福德說。「目前尚不清楚Mg-40是否在滴水線上,但它肯定非常接近。這是目前在滴灌線附近實驗性地達到的最重的同位素之一。「

滴線附近的原子核的形狀和結構對於核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它可以教會他們關於原子核在極端存在時的行為的基本信息。

伯克利實驗室核科學部門的資深科學家保羅·法倫說:「當你接近滴水線時,我們腦海中的一個有趣問題是:'中子和質子的排列方式是否會發生變化?'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核物理領域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了解從元素的核心一直到滴灌線的結構。」

他說,這種基本的理解可以為有關爆炸過程的理論提供信息,例如在明星合併和爆炸中產生重元素。

該研究基於放射性同位素束工廠(RIBF)的實驗,該工廠位於日本Wako的RIKEN Nishina加速器基礎科學中心。研究人員結合了三種回旋加速器的功效 - 這是1931年由伯克利實驗室創始人歐內斯特勞倫斯開發的一種粒子加速器 - 用於產生以約60%光速傳播的超高能粒子束。

研究小組使用了一個強大的鈣離子束-48,這是一種穩定的鈣同位素,具有神奇數量的質子(20)和中子(28),可以撞擊幾毫米厚的碳盤。

一些鈣-48核撞擊到碳核中,在某些情況下產生鋁同位素,稱為鋁-41。核物理實驗將這些鋁-41原子分離出來,然後引導它們撞擊一釐米厚的塑料(CH 2)靶。這個次級目標的影響將質子從一些鋁-41核中撞出,形成了Mg-40核。

第二個目標被伽馬射線探測器包圍,研究人員能夠根據射束 - 目標相互作用中發射的伽馬射線的測量結果來研究Mg-40的激發態。

除了Mg-40之外,測量結果還捕獲了其他鎂同位素(包括Mg-36和Mg-38)的激發態能量。

「大多數模型表示,Mg-40應該看起來與較輕的同位素非常相似,」克勞福德說。「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看到一些看起來非常不同的東西時,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是新理論能夠捕捉到所有這些。「

由於這些理論現在不同意實驗中所見,因此需要進行新的計算來解釋Mg-40核與Mg-38和其他同位素相比結構的變化。

法倫說,許多計算表明Mg-40核非常變形,可能是足球形,所以Mg-40中的兩個中子可能在核心周圍嗡嗡作響,形成一個所謂的暈核而不是被納入鄰近的鎂同位素表現出的形狀。

「我們推測一些物理學,但這必須通過更詳細的計算來證實,」他說。

克勞福德說,額外的測量和理論研究Mg-40,附近的同位素可以幫助確定Mg-40核的形狀,並解釋導致核結構變化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密西根州立大學正在建設的新DOE科學用戶設施的核物理設施稀有同位素光束與伯克利實驗室正在建造的伽馬射線能量跟蹤陣列(GRETA)相結合,將進一步研究核滴灌線附近的其他元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追日夸父」-帕克太陽探測器揭示了太陽令人驚訝的細節
    帕克太陽探測器利用尖端的科學儀器測量太空船周圍的環境,完成了24次計劃中的3次穿越,這是太陽大氣中從未探測過的日冕部分。2019年12月4日,《自然》雜誌發表了四篇新論文,描述了科學家們從這場史無前例的探索中所學到的東西,以及他們對下一步研究的期待。
  • Nature:染色體的真實形態發現,並不是X形狀
    日前,來自英國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了漂亮的染色體 3D 模型,這些模型更準確地顯示出了染色體的複雜形狀以及 DNA 在其中摺疊的方式。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染色體的X形態並不是其真正的模樣。相關文章發表在2013年9月25日的《Nature》上。
  • 新理論解釋了星際物體「奧陌陌」怪異形狀的由來
    最先進的計算機模型提供了一些吸引人的新線索,展示了「奧陌陌」可能的形成過程以及它是如何成為星際造訪者的。基於新提出的設想,藝術家給「奧陌陌」作的插圖:北京天文館,於景川。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奧陌陌」是一顆母星的扭曲碎片,它過於靠近母星。
  • 「這是不可能的」 - 卡西尼號太空船發現了土星令人驚訝的東西
    這需要數億年的變化,卡西尼號任務對電磁模式的檢測更加神秘,這表明土星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旋轉是不同的。天文物理學家Duane Pontius說:「長期以來,我認為數據解釋存在問題,這是不可能的」。幾十年來,土星一直試圖確定其精確的旋轉周期。
  • 潤滑劑中的硬脂酸鎂
    由於硬脂酸鎂不確定化學組成導致硬脂酸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而影響其潤滑功能。這包括粒徑大小、粒子形態、水分含量、密度和比表面積。市場上硬脂酸鎂的平均粒徑未5到10微米,也可以低至平均粒徑為1微米高至平均粒徑為20微米。
  • 納米籠中的水分子的新形態
    最近的研究表明,被限制在類綠寶石晶體中的水錶現出水分子在不同取向之間的隧穿效應,每個分子在某一時刻處於6 個不同組態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中子散射實驗結果,表明隧穿過程使得水中氫原子散開成為環狀分布。這種水的新形態具有更高的對稱性,可以預見其電偶極矩為零。而一般來說,電偶極矩使得水形成氫鍵,因此適於作為溶劑。
  • 「這根本不可能」 –卡西尼號土星任務發現了令人驚訝的東西
    更神秘的是卡西尼號太空船對電磁模式的探測,這表明土星的旋轉在南北半球有所不同。幾十年來,土星無視試圖確定其確切旋轉周期的嘗試。現在,一項新研究可能終於揭示了隱藏其旋轉的訣竅,並提供了放棄其秘密的鑰匙。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土星的季節變化可能會混淆科學家計算其確切旋轉周期的嘗試。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25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間的強力作用結合而成的,質子數目決定了不同的元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互為同位素。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該團隊利用MgH2的特徵性聲子共振,獲得了材料狀態之間前所未有的化學特異性。結果揭示了納米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成核過程。他們測得了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的傳播速度,與宏觀傳播動力學相比,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傳播速度更快。
  • 看到過去克卜勒星的過去的外來人
    看到過去克卜勒星的過去的外來人。如果你認為探測到幾十光年遠的軌道上的小行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像一下試圖「看到」個別彗星在它們的恆星周圍變焦。嗯,天文學家在開發了Kepler數據集中的201,250個目標之後就做到了這一點。
  •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後,眼前一幕令人驚訝,科學家:必須儘快焚燒
    歸根到底,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了解還是不夠全面,就在近日,印度為了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對新冠患者的遺體進行了解剖,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一幕令人驚訝。死去患者的肺部堅硬地像一個皮球一樣,並且在他的喉嚨和鼻子處取得的新冠病毒樣本顯示,病毒在他死後的18個小時依舊具有活性,這意味著新冠患者的屍體依舊具備傳染性,科學家們紛紛表示必須將新冠死亡患者儘快焚燒!
  • 鎂科研:往復擠壓工藝對工業純鎂進行室溫劇烈塑性變形
    在室溫下採用傳統的軋制或擠壓等加工方式容易導致鎂及其合金開裂失效,而在較高溫度下進行加工會導致材料發生回復和動態再結晶,減弱加工硬化效應。往復擠壓(CEC)工藝是室溫下最有潛力的大塑性變形方法之一,可顯著細化晶粒,同時由於靜水壓力的作用實現材料在大應變下變形不發生破裂。研究表明,AM60鎂合金經過4道次的往復擠壓後,力學性能提高了四倍。
  • 鎂在生物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鎂與植物生長、品質的關係?
    鎂是葉綠素的中心原子,但與葉綠素結合的鎂只佔植株鎂總量的10~20%,類囊體和基質中鎂濃度分別為2、3~5mM。植物缺鎂時葉綠素含量降低葉片黃化是否由於合成葉綠素的鎂不足所致目前還不確定,有研究認為鎂是葉綠素分子的中心原子,但缺鎂植物葉綠素含量降低不是由於葉綠素分子合成所需的鎂不足,而是蛋白質合成受阻所致。
  • 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
    導語: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植物根系吸收鎂,首先鎂主要以質流方式到達根系表面,通過質外體途徑進入內皮層,在載體的攜帶下跨膜進入細胞內,以共質體途逕到達根系中柱,從而完成鎂由外界溶液到根系中柱的吸收過程。
  • 生物化學家用攝影的方式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液體生物形態結構
    對生命起源著迷的Elzbieta (Ela) Kurowska探索了地球歷史上無定形有機物在極端環境條件下被迫自組織並轉變成簡單生物體的時刻。通過使用一種結合了攝影、生物化學和材料科學的新技術,Ela以非凡的光、色和形式再現了這一轉變的時刻。
  • 最新研究表明:外來天體奧陌陌是一個由氫構成的「冰山」!
    奧陌陌是人類已知的第一個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天體,首次發現是在2017年;觀測表明,奧陌陌的軌道和預測值存在明顯偏差,說明奧陌陌存在一個非引力加速度,讓輿論一度認為奧陌陌是外星飛船,經過兩年多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奧陌陌是一座由氫氣分子構成的「冰山」。
  • 最新研究表明:外來天體奧陌陌是一個由氫構成的「冰山」!
    奧陌陌是人類已知的第一個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天體,首次發現是在2017年;觀測表明,奧陌陌的軌道和預測值存在明顯偏差,說明奧陌陌存在一個非引力加速度,讓輿論一度認為奧陌陌是外星飛船,經過兩年多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奧陌陌是一座由氫氣分子構成的「冰山」。
  •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基於此,低碳鎂碳耐火材料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但是,鎂碳耐火材料的低碳化固然能解決含碳量高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隨著碳含量的降低,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渣滲透性也顯著下降。這是因為: 一方面,鎂碳耐火材料的熱導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降低,而其彈性模量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增大,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變差; 另一方面,碳含量的降低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與熔渣及鋼水的潤溼性增強,進而使得耐火材料的抗渣滲透性變差,具體表現為鎂碳耐火材料的耐剝落性降低,碳更易被氧化。因此,如何在目前工藝的基礎上,提高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及抗渣滲透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不同,外來行星可能在多顆恆星周圍的彎曲圓盤中形成傾斜環。由於使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ESO的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使得結果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