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組學」為免疫家譜增添了新的細胞

2020-10-23 上海卡替生物技術

WEHI研究人員利用強大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發現了T和B淋巴細胞的未知祖先,它們是我們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類似於分析運動隊性能的方法,將單個運動員的統計數據分解為單個免疫細胞的多個方面,以確定哪些細胞只會產生淋巴T細胞和B細胞。這揭示了一個新的階段淋巴細胞發育,這些信息可以豐富未來對免疫系統的研究。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上,由Shalin Naik博士, Daniela Zalcenstein博士,Luyi Tian, Jaring Schreuder and Sara Tomei領導。

聚焦於單細胞

我們的免疫系統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組成,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所有的免疫細胞都來自於一種單一類型的細胞,一種血液幹細胞。不同免疫細胞類型的發育是通過不成熟細胞的分支「家族樹」發生的。在免疫細胞發育的早期階段,個體細胞可以產生幾種不同類型的成熟細胞,但隨著發育的進展,細胞對最終成熟細胞的產生變得更加有限。

T和B淋巴細胞是有針對性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它們是密切相關的免疫細胞,這意味著它們在發育過程中有許多共同的步驟,Naik博士說:「幾十年的研究已經確定了T和B淋巴細胞是如何發育的,以及當發育中的細胞失去發展成其他免疫細胞類型的能力時,他們家族中的『支點』。」

Zalcenstein博士說:「多組學技術結合了不同的生物數據集--例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來更詳細地比較不同的樣本,而不是通過觀察一組數據。我們已經將這種方法應用於研究單個細胞,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免疫細胞,以便更詳細地了解哪些細胞可以產生淋巴細胞。這種方法被稱為單細胞多組學。」

她說:「我們不看樣本中多個細胞的數據,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單個細胞上,以了解更多人群中存在的差異。這就像觀察一支足球隊--你可以將每場比賽中每名球員的進球、鏟球和踢球數平均下來,但如果你查看單個球員的統計數據,你可能會發現,一名球員打進了很多球,而另一名球員則對大部分進球負責。」

一種新的淋巴細胞祖細胞

Score對免疫細胞前體的研究揭示了一種以前未被識別的細胞類型,這種類型可能產生T和B淋巴細胞,而不是其他細胞。免疫細胞.

Naik博士說:「這種細胞在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以前的技術將不同的免疫祖細胞組合在一起,但通過研究單個細胞,我們能夠識別出一種致力於發展成T和B淋巴細胞的細胞類型。

這一發現為T和B淋巴細胞家族樹增加了一個新的層次,並為其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推動力。

「更詳細地了解T和B淋巴細胞是如何發展的,這可能會導致更好的再生途徑。細胞奈克博士說:「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我們也知道許多類型的白血病是由免疫細胞發育早期的缺陷引起的,因此我們很想知道這種祖細胞是否與任何形式的白血病有聯繫。」

Zalcenstein博士說,這項研究是單細胞多組學力量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說:「淋巴細胞的發展已經深入研究了至少四十年。儘管如此,通過應用這種新的方法,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它。這是Score最先解決的項目之一,從那時起,我們已經將同樣的方法應用於100多個不同的研究問題。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新領域,能夠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來源: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更多信息:Nature Immunology (2020). DOI: 10.1038/s41590-020-0799-x

相關焦點

  • 淋巴細胞祖先「浮出水面」,「多組學」技術助力免疫研究
    Shalin Naik、Daniela Zalcenstein及同事的發現為了解這些關鍵的免疫細胞如何形成提供了更多細節,同時支持了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在一系列其他研究問題上的應用。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19日的《自然—免疫學》上。
  • 細胞「繁衍」三維時空圖新發現 顛覆「細胞家譜」認知
    原標題: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繪成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等多位科學家歷時8年,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受精卵到囊胚,再到形成各組織器官,細胞「家譜」揭示了細胞的繁衍、分化過程,對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 根據傳統細胞「家譜」,內胚層細胞全部由上胚層發育而來,一些特定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然而,景乃禾團隊經研究發現,有一部分內胚層細胞極有可能「越過」上胚層直接來自於原始內胚層,原本被認為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則可能有著共同的「前身」。
  • 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繪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上海8月8日電 (劉思江 記者王春)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等多位科學家歷時8年,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繁衍」三維立體時空圖,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典皇家科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中心、奧地利科學院、國際人類表觀基因組聯盟(IHEC)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等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數十位學術大咖和近兩百名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細胞組學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進展進行交流與分享,為中國細胞組學發展建言獻策,讓青島與世界共享細胞組學技術的機遇與未來。
  • 多組學預測免疫治療過程中的免疫不良事件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10月份發表在NC的」Multi-omics prediction of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during 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該研究巧妙的將流行病學指標和多組學結合,最終預測來進行免疫相關不良事件,並且達到了較好的結果。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近日,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開發了一種新的多組學方法,通過將高通量靶向轉錄組學方法與蛋白質檢測相結合,可在單次試驗中同時分析約500個基因,並檢測2×104個細胞的40多種蛋白質。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本期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為大家提供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研究思路。
  •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新華社上海8月8日電,生命由胚胎發育而來,那胚胎中的細胞又是從何發育而來?
  • 生信分析 內容不夠,多組學數據分析來湊!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去年12月發表在OncoImmunology(IF:5.869)雜誌上關於免疫聚焦多組學數據分析前列腺癌的文章,更多生信人原創文章見:生信人。Immune-focused multi-omics analysis of prostate cancer: leukocyte Ig-Like recep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前列腺癌免疫聚焦多組學分析:白細胞 lg樣受體與疾病進展相關一.研究背景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發展使腫瘤免疫治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ICG-15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開幕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典皇家科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中心、奧地利科學院、國際人類表觀基因組聯盟(IHEC)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等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數十位學術大咖和近兩百名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細胞組學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進展進行交流與分享,為中國細胞組學發展建言獻策,讓青島與世界共享細胞組學技術的機遇與未來。
  • Nat immunol:轉錄組+蛋白組學揭示免疫T細胞迅速激活分子機制
    作者通過轉錄組+蛋白組學技術揭示了人類天然和活化T細胞的mRNA翻譯動力學和蛋白質更新動力學。蛋白組學分析初始T細胞中組成型蛋白質的更新過程首先,從4位健康供體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高純度的初始CD5RA+CCR7+CD4+T細胞,無刺激條件下在含有同位素標記胺基酸的培養基中培養。作者對培養0、6、12、24、48h細胞樣本進行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7029種蛋白質,並計算了1822種蛋白質更新率(基於總蛋白和新合成蛋白質的MS信號強度)。
  • Cell Rep:多組學研究揭示HIV-1感染細胞的詳細特徵和異質性
    2020年8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消除HIV感染,在體內闡明HIV-1感染細胞的詳細特徵和異質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利用基因修飾的HIV-1來感染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或有望在體內揭示產生HIV-1的細胞的多種特性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2020年一月,Nature Method發文將「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也就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評選為2019年的年度方法,理由是單細胞多組學的測量為逐個獲得細胞的整體視圖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繼2013年將單細胞測序本身當選為年度方法之後,單細胞技術再獲殊榮。今天我們依據Nature Method的文章對單細胞多組學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葉氣孔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介導水和氣體交換並表現出對刺激的動態鈣離子響應。氣孔為植物病原體提供了天然的入口點,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氣孔關閉,以確保最佳的光合作用,同時適當限制蒸發和病原體的進入。儘管鈣離子濃度在響應多種刺激的氣孔關閉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相應的鈣離子通道的身份仍然未知。
  • NGS在多組學研究中的作用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 生物學的發展已經全面進入到一個多組學時代。2012 年,Life Technologies又推出了基於半導體晶片技術的Ion Proton, 實現了以1000 美元成本在一天之內完成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得夢想。現在基因測序已發展到單分子測序和納米測序。在此基礎上, NGS被應用於多組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 空間轉錄組測序用於免疫治療研究
    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基於癌症疫苗,細胞因子(例如白介素2),繼細胞轉移(ACT)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基於他們的特點,特別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1 /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D-1 / PD-L1)途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批准為用於黑色素瘤,淋巴瘤和其他惡性腫瘤。   但是,現有研究顯示,只有少數患者對治療有積極反應,一些患者最終因治療而產生抗藥性或遭受不良反應和自身免疫毒性。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這項綜合蛋白組學分析使研究者對LUAD的分子結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並為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機會。
  • 「Cell子刊」湯富酬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測序 證實結直腸癌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變異
    近日,北京大學的湯富酬等人利用單細胞多組學研究,發現在結直腸癌患者腫瘤微環境中發現的基質細胞具有普遍的基因組變異,其中一些變異可作為預後不良的標誌。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可能通過與癌細胞的相互作用而促進疾病的進展,但是對於這些非癌性細胞被癌細胞轉化的程度人們還知之甚少。
  • BD(中國)與國際流式細胞學會及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延續戰略合作
    未來,各方將繼續集結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為免疫研究提供可持續、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並建立專項基金支持科研項目開展,攜手推進中國免疫研究再上新臺階,不斷助力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此次續約,我們將立足過往良好的合作基礎,進一步擴大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打造出更豐富的適合行業需求的培訓教育項目,為更多免疫研究領域工作者服務,推動中國流式細胞術與單細胞多組學研究與國際接軌。」 國際流式細胞學會新任主席 Andrea Cossarizza 表示:「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中國在流式細胞術領域的快速發展並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先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