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冷休克蛋白可模擬亞低溫效應

2020-12-01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新鄉醫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楊海傑帶領的「低溫保護」科技創新團隊在亞低溫神經保護機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首次揭示了亞低溫對神經細胞凋亡的分子保護機制,發現冷休克蛋白RBM3對亞低溫效應的介導作用,該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時至今日,將嬰兒體溫降至亞低溫(33℃),仍是目前臨床上用來減輕新生兒缺氧導致的神經缺陷的唯一可選方案。但亞低溫技術存在明顯副作用。

該團隊以一氧化氮誘導的人神經瘤母細胞凋亡為細胞模型,發現亞低溫(32℃)預處理可有效抵抗一氧化氮誘導的細胞凋亡,同時觀察到亞低溫對冷休克蛋白RBM3的強烈誘導作用。該基因被敲低後,亞低溫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被完全廢止,而過表達RBM3基因則能夠模擬亞低溫對神經細胞的保護效果。團隊隨後深入分析了RBM3的具體保護機制,首次證實了RBM3通過對p38應激信號通路的有效抑制,以及對p38信號通路下遊分子miR-143的調控,實現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

該研究結果提示冷休克蛋白RBM3是介導低溫保護神經細胞的關鍵基因。其重要意義在於:若能在神經損傷部位特異性誘發RBM3的表達,就可以在模擬低溫神經保護的同時,減少低溫的副作用。(史俊庭)

《中國科學報》 (2017-04-0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冷休克蛋白可模擬亞低溫效應
    本報訊 近日,新鄉醫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楊海傑帶領的「低溫保護」科技創新團隊在亞低溫神經保護機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大學生減肥兩個月暴瘦40斤致"冷休克"
    19歲的陳明(化名)還沒來得及跟同學分享「瘦身經」,就因減得太猛出現「冷休克」而躺進醫院,一查竟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的併發症「酮症酸中毒」,足足搶救了3天才脫險,日前已出院回家。   兩個月「抽條」40斤   食慾變差出現「冷休克」   陳明正讀大二,1.75米的個頭卻有210斤重,尤其是肚子,大得恨不得看不到腳。室友老是笑他:「喲,幾個月了……」次數多了,陳明表面樂呵呵,心裡其實很不爽。兩個月前,眼看夏天就要到了,他決定「瘦成一道閃電」,「亮瞎」室友的眼。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  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將成為歷史,低溫電子顯微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cryo-EM)引發結構生物學變革。
  • 胖仔水果代正餐兩個月瘦身40斤 致「冷休克」
    19歲的陳明(化名)還沒來得及跟同學分享「瘦身經」,就因減得太猛出現「冷休克」而躺進醫院,一查竟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的併發症「酮症酸中毒」,足足搶救了3天才脫險,日前已出院回家。  兩個月「抽條」40斤  食慾變差出現「冷休克」  陳明正讀大二,1.75米的個頭卻有210斤重,尤其是肚子,大得恨不得看不到腳。室友老是笑他:「喲,幾個月了……」次數多了,陳明表面樂呵呵,心裡其實很不爽。兩個月前,眼看夏天就要到了,他決定「瘦成一道閃電」,「亮瞎」室友的眼。
  •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
  • 大學生減肥致「冷休克」 愛美應選擇健康方式
    19歲的陳明(化名)還沒來得及跟同學分享「瘦身經」,就因減得太猛出現「冷休克」而躺進醫院,一查竟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的併發症「酮症酸中毒」,足足搶救了3天才脫險,日前已出院回家。兩個月「抽條」40斤 食慾變差出現「冷休克」陳明正讀大二,1.75米的個頭卻有210
  • 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
  • 胖男水果代正餐兩個月瘦身40斤 致「冷休克」
    19歲的陳明(化名)還沒來得及跟同學分享「瘦身經」,就因減得太猛出現「冷休克」而躺進醫院,一查竟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的併發症「酮症酸中毒」,足足搶救了3天才脫險,日前已出院回家。  兩個月「抽條」40斤  食慾變差出現「冷休克」  陳明正讀大二,1.75米的個頭卻有210斤重,尤其是肚子,大得恨不得看不到腳。室友老是笑他:「喲,幾個月了……」次數多了,陳明表面樂呵呵,心裡其實很不爽。兩個月前,眼看夏天就要到了,他決定「瘦成一道閃電」,「亮瞎」室友的眼。
  • Structure: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小G蛋白家族成員在信號通路中發揮分子開關的功能,參與調控很多生物學過程。
  • 兩個月甩肉40斤 胖仔減肥過猛「冷休克」倒地
    19歲的陳明(化名)還沒來得及跟同學分享「瘦身經」,就因減得太猛出現「冷休克」而躺進醫院,一查竟是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的併發症「酮症酸中毒」,足足搶救了3天才脫險,日前已出院回家。兩個月「抽條」40斤食慾變差出現「冷休克」陳明正讀大二,1.75米的個頭卻有210斤重,尤其是肚子,大得恨不得看不到腳。
  • 浙江大學團隊發現利用釀酒酵母高效生產維生素E的方法
    相比於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可作為以α-生育酚為主的維生素E產品的重要補充。但天然維生素E只存在於光合生物中,且含量低,來源有限,分離難度大,導致生產成本高,而化學合成的維生素E是外消旋的α-生育酚,生物活性較低。
  • 從低溫等離子到蠶絲蛋白,保鮮「黑科技」讓生鮮到家不再遙遠
    從實際表現來看,低溫和保溼可以有效地延長果蔬儲存期,但無法達到有效殺菌的目的。對於生鮮電商而言,為了保證每一個果蔬都能新鮮送達消費者手中,還需要更有針對性的保鮮技術。當前,以低溫等離子殺菌、天然植物抑菌、可食用塗膜、活性包裝等技術為代表,逐步形成「抑菌」和「保鮮」兩大發展方向。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生長與防禦的權衡(tradeoff)」是植物協調生長與抗逆的平衡。在植物的免疫機制中,免疫受體R蛋白識別病原效應蛋白誘發的免疫反應和小分子RNA(siRNA/miRNA)介導的RNA沉默是兩種重要的防禦途徑。
  •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9: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Vincent S.
  • 菲律賓蛤仔在低溫脅迫下的生理和基因表達響應
    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貝類,菲律賓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在低溫脅迫下的生理和分子響應機制亟待解釋。來自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漁業和生命科學學院的閆喜武團隊以不同殼色和不同地域分布的菲律賓蛤仔種群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在急性和慢性低溫脅迫下的存活情況,以及生理和基因表達上的響應差異。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抗病毒能力的蛋白分子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篩選出一種蛋白分子,它能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從而促進機體對各類病毒的抵抗能力。這項研究於27日發表於《細胞》(Cell)雜誌。  據研究人員介紹,幹擾素是機體建立抵抗病毒感染、維持免疫穩態的重要防線。「幹擾素像發號施令的『廣播站』,在病毒入侵時能調動多種細胞參與抗病毒免疫,從而激活機體的抗病毒能力。
  • 中科院化學所聯合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和新疆大學科研人員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Janus效應
    對於抗凍蛋白抗凍機制的研究有助於揭開冰晶成核、生長和冰晶形貌調控的分子層面的機理。因而,自上世紀60年代首次發現抗凍蛋白以來,科研人員對這類蛋白的抗凍機制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但是,科研人員對抗凍蛋白調控冰晶成核的確切作用和機制一直有爭議,即有些科研人員認為抗凍蛋白能促進冰核的形成,而另一些科研人員則認為抗凍蛋白可以抑制冰核的生成。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將成為歷史,低溫電子顯微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cryo-EM)引發結構生物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