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記錄!同一學校,一天發2篇Science

2020-10-11 學術圈

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


相關研究的具體內容

讓我們往下看吧!


目錄

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

--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該成果以「WUSCHEL trigger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 in plant stem cells」為題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示意圖

美術設計:馬子頌,梁琰

中國科大新文科基金支持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二大病害,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在水稻中由稻飛蝨傳播的病毒(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一旦爆發,輕則減產16%左右,重則絕收。


儘管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RNA幹擾,細胞自噬和植物激素等途徑,但是對於植物幹細胞存在廣譜抗病毒能力的原因仍然不清楚。由於病毒種類繁多,已知的植物病毒就有1000多種,現有的抗病毒手段只能針對少數的病毒,且隨著病毒不斷進化,抗性也會逐漸減弱。「莖尖脫毒」是少有的可以應用於大多數植物、清除體內病毒的最有效的生物技術,但其深層機理一直未被揭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團隊另闢蹊徑,以傳統的莖尖脫毒技術為靈感來源,歷經8年潛心研究,發現WUS是一個存在於植物幹細胞中的關鍵抗病毒蛋白。幹細胞內的WUS是一個非常保守的蛋白,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這個蛋白受病毒感染誘導,並且通過直接抑制一類甲基轉移酶基因,影響了細胞參與蛋白質合成的主要細胞器-核糖體的組裝,從而降低了蛋白質合成速率。這將直接導致病毒不能利用植物細胞完成自身蛋白質的翻譯,以及病毒的複製和組裝的過程,從而抑制了病毒的傳播。

幹細胞抗病毒蛋白廣譜抗病毒示意圖

美術設計:武海軍等

同時,WUS蛋白也可以成為其他細胞抵抗病毒的「利器」,研究人員在植物其它細胞中表達WUS蛋白,可以保護植物免受病毒的感染。同時研究人員還檢查了多種病毒,並證實WUS蛋白均可以抑制這些病毒對植物細胞的感染,說明WUS蛋白介導的幹細胞病毒免疫具有廣譜性。

植物細胞中的WUS通過破壞細胞蛋白質合成來阻止病毒複製,保持了細胞的健康狀態。

美術設計:陳磊 梁琰

中國科大新文科基金支持

這項工作研究了植物分生組織存在的廣譜抗病毒免疫活性,第一次發現在病毒抗性和分生組織維持基因之間存在如此精確的分子連接。同行專家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怎樣將其應用到育種中,基於蛋白質人工進化技術,篩選高抗病蛋白,並利用生物技術轉入多種作物中,以得到廣譜高抗病的作物新品種。團隊研究人員表示, WUS作為一個保守的幹細胞調節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於多種植物中。WUS蛋白介導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可以為多種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可能為解決全球糧食穩產帶來新曙光。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bb7360

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

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坐等」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發展具有快速充電能力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一直是該行業的重要目標。一項最新研究突破使該目標更加接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以「Black Phosphorus Composites with Engineered Interfaces for High-Rate High-Capacity Lithium Storage」為題在《Science》發表


電極材料是決定電池性能指標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希望能夠發現一款既能在綜合性能指標方面給行業以期待,又能適應工業化電池生產流程的電極材料。」季恆星教授說。

論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紹:「能量通過鋰離子與電極材料的化學反應進出電池,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另一方面,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極材料容納鋰離子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黑磷是白磷的同素異形體,特殊的層狀結構賦予它很強的離子傳導能力和高理論容量,是極具潛力的滿足快充要求的電極材料。然而黑磷容易從層狀結構的邊緣開始發生結構破壞,實測性能遠低於理論預期。季恆星團隊採用「界面工程」策略將黑磷和石墨通過磷碳共價鍵連接在一起,在穩定材料結構的同時提升了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內部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


但電極材料在工作過程中會被電解液逐漸分解的化學物質所包裹,部分物質會阻礙鋰離子進入電極材料,就像玻璃表面的灰塵阻礙光線穿透。研究團隊用輕薄的聚合物凝膠做成防塵外衣「穿」在黑磷石墨複合材料表面,使鋰離子得以順利進入。

通過碳磷共價鍵連接在一起的黑磷複合材料具備更加穩定的結構和更高的鋰離子傳輸能力。

美術設計:上圖/董逸涵,石千惠,梁琰 下圖/石千惠,董逸涵,梁琰

中國科大新文科基金支持

「我們採用常規的工藝路線和技術參數將黑磷複合材料做成電極片。實驗室的測量結果表明,電極片充電9分鐘即可恢復約80%的電量,2000次循環後仍可保持90%的容量。」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辛森研究員介紹說,」如果能夠實現這款材料的大規模生產,找到匹配的正極材料及其他輔助材料,並針對電芯結構、熱管理和析鋰防護等進行優化設計,將有望獲得能量密度達350瓦時/千克並具備快充能力的鋰離子電池。」

具備能量密度350瓦時/千克的鋰離子電池能夠使電動汽車的行駛裡程接近1000千米,而特斯拉Model S滿電後的行駛裡程為650千米。而快速充電能力將使電動汽車的用戶體驗上升一個臺階。

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團隊將在基礎研究層面和規模製備技術方面繼續探索。「深入認識電極材料的微觀結構、理化性質和電化學反應過程等基礎科學問題,掌握以界面工程為例的化學手段,同時了解產業界對核心材料的性能需求是實現電池技術突破,推進相關領域如消費電子、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季教授說道,「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努力,使論文中的研究結果更加貼近電池產業的要求。」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v5842


來源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3.5和3.4埃的兩個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搭建了原子模型(圖1,2)。圖1 Bact complex電鏡密度及三維結構示意圖圖2根據Scopus資料庫的統計,施一公院士這些年來總共發表了超過165篇重量級論文,其中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和Nature子刊等全球最頂尖期刊上的頂尖論文就高達80篇。另外施一公先生2008年全職回國後,以清華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就高達60篇,相比於他在國外時的成就毫不遜色甚至還完全超越。
  • 做「空調」是門大學問,一天2篇《Science》
    觀察到在38℃下獲得最大為2.3 K的∆TEC。在25℃以下,∆TEC開始下降並在10℃達到了0.6 K。在18到25℃之間,∆TEC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稱行為,可以歸因於其電場開關(即加熱與製冷)狀態下不同振幅。在初始溫度為30℃時,作者研究了電場對∆TEC的影響。在施加700 V的電場下,材料的∆TEC為2.37 K。
  • 比克博士再揭121篇涉嫌造假論文,113發表在同一雜誌;還在等之前400餘篇處理結果
    比克博士認定這些文章涉嫌造假,並且來自於同一「造假論文工廠」,依據是這些論文使用的圖片來源於同一組圖片,或在此基礎上做的修改;另外,這些論文的寫作和描述也存在雷同。比克博士發現,這個造假工廠較之前同行有了技術進步,因為其使用的圖片包括從未發表過的實驗照片;也有一些圖片如前輩一樣,照片完全是偽造的。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再發2篇 Science,TESCAN TOF-SIMS 電鏡質譜聯用系統助力上交大
    >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又有著「清北復交」美譽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學,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在 Science 上又發表了2篇高質量文章文章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
  • 施一公學生,白蕊:5篇Science、2篇Cell論文,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
    迄今已經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7篇,其中5篇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影響因子:41.058),2篇發表於美國《細胞》期刊(影響因子:31.398),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引用次數累計373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cience》這本雜誌的權威性,也有很多人曾問: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是什麼水平?
  • 太殘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液相剝離MoS2。要知道,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同類金屬基傳感器,靈敏係數僅在2左右,而這已經足以進行應付一些日常應用了。不夠形象?沒關係,這裡還有個例子,G-putty材料甚至可以清楚地記錄一隻20毫克重蜘蛛所爬過的每一步。這裡還有個小故事,本來準備做兩隻蜘蛛的對比實驗,結果出去轉了一圈回來一看,大蜘蛛已經把小蜘蛛給吃了,於是只剩下一隻蜘蛛~~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對於這一辦法,也並不是沒有爭議,參見「SCI」神話早該破了!這次的疫情,讓大家應該不止一次的看到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柳葉刀》(Lancet)的身影。
  • 每秒7米,破最慢光速記錄
    感謝新弄的科學博客的投遞減慢光速又破了記錄,大約1000米長的光被壓縮到0.02毫米,並且保存時間長達1.5秒,對應的光速為每秒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一天之內,北大2篇Science,廈大Science,諾獎遺珠果然寶刀未老
    通過極化X射線散射方法和0 T、2.1 T中測試(4, -2, 0)±Q中的自旋分布情況(spin texture)。在1.95 T和8 K、75 K溫度通過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方法分析得到磁結構的圖像。
  • 中國學者一天發了三篇Science
    11月13日,最新出版的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中有3篇出自中國學者。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Science,而且2篇全部「命中」刊發,是種什麼體驗?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研究表明He和NH3在高壓下會反應形成兩種化合物 (NH3)2He和NH3He,其中 (NH3)2He在高溫下還呈現出由離子相→超離子相→液體相的奇異轉變。該項研究結果對深入理解巨型冰行星內部物質構成以及行星的演化過程提供了理論依據,並為繼續探索巨型冰行星內部其它含He化合物提供了思路。以上信息選自江蘇師範大學官網。
  • 上海交大 本科12篇一作SCI,讀博再發《Science》
    他說,這篇文章最初的靈感是來源於今年的1月,但更深層面上的源頭,是從本科期間在交大就開始積澱的。當時他在導師陳彬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透射電鏡的研究,積累了關於晶體的知識,才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這是至關重要的。鄭景旭花了一陣子時間工作,在3月份中旬寫好了文章,4月初便投了稿。「雖然研究進行的過程比較順利,但是投稿的過程比較煎熬。」他說。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2月2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Science:遺傳研究揭示脊椎動物延緩衰老的新線索doi:10.1126/science.aaw2601; doi:10.1126/science.aba806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關於非洲青鱂魚(African turquoise killifish)在滯育(diapause
  • 800米跑進2分25秒50!打破學校22年記錄!
    都市快報訊 這兩天,不少學校、城區都在舉辦運動會,賽場上此起彼伏的加油聲,見證了選手們的拼搏。杭州的各大體育館內,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昨天,有兩位學生因為他們在比賽中的表現被實力刷屏。這可能是杭州跑得最快的學霸11月1日,杭州第二中學舉辦第66屆校運動會,高二女生蔡晨宇參加女子800米跑,打破學校塵封22年的記錄。
  • 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
    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單從這邊看,萬分之一的概率好像也不小,畢竟咱們中國,人多啊! 但是果真如此嗎?真的是一萬個人就能發一篇嗎?
  • 國產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漲勢迅猛,影響因子破9
    官方網站: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science-bulletin/2 網友爭議Science Bulletin 因為國人佔比過高——70%,不少網友比較質疑,表示「下一步應該是爭取讓外國學者發幾篇